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4韦振玲

关键词:化学素养传统

韦振玲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围绕初中化学教学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还要积极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门自然科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传统文化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24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依赖生存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物质的形态以及化学性质的主要渠道,其涵盖面十分广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挖掘渗透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寻找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善于挖掘在化学教材中隐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和化学综合能力。

1.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这节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说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水的定义是什么?也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说一说,中国古代先贤对水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滴水穿石”“水至清则无鱼”,等等,这些成语或者谚语,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先贤对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学生分析一下,人类诞生是沿着黄河流域,所以,我们又将黄河称之为“母亲河”。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运用河流展开运输,因此,沿河两岸形成了繁华的贸易市区。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分析一下我国水流的分布,为学生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对河流描写的著作《水经注》,告诉学生,中国古代对自然界中的水已经有了高度的认知。

2.在复习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并了解化学知识与我们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教师在复习课中,也有结合化学知识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介绍一下我国水资源的情况,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破坏已经越来越严重,不仅威胁到自然环境,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污染的河流,在污染河流中死去的鱼虾,以及无限繁衍的藻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也就是说,早在千年以前,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趣味渗透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通过设计一些化学实验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与娱乐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对学生展开讲解,和学生一起分析燃烧的条件,分析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原理。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逐渐得出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和溫度,三者缺一不可。而燧人氏钻木取火则是利用木头之间的摩擦来产生温度,进而点燃木材,实现取火的目的。当然,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不需要进行钻木取火了,我们有了更高级的取火方式。再比如,在讲解《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一下,在中国古代是否有利用燃料助推的案例,发生在什么时间,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寻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中国的北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将燃料利用在火箭身上,以此来增加攻击的距离。通过这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来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和化学综合能力。

三、实验渗透

化学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化学理论知识都是基于化学实验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可以说,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践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化学知识,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化学实验起源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集中在一些方士和炼丹师之中,他们将一些药物与矿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众所周知,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取长生不老药,这里的徐福就是一个著名的炼丹师。中国的炼丹在汉代逐渐发展到了顶峰,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丹砂(即硫化汞)、丹炉以及一些化学实验所需要的器皿,为我国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教材中的化学实验进行讲解,例如,学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蒸馏、提纯以及分解等化学实验方法。在讲解完化学实验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在粗盐提纯,以及海盐制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古代已经掌握了粗盐提纯的技术,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和化学综合能力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学生知道,东汉的蔡伦在发明造纸术时候,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讲解火药发明时,教师就可以联系一下我们所熟知的鞭炮,让学生感知一下鞭炮在爆炸时所产生的气味是什么,让学生思考一下,作为探究式的习题。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质,是一种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积极向初中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杨贤《文化与技术创新相融合的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探究》,《中学课程资源》2018年第6期。

[2] 邝柏理《试析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12期。

[3] 王佳文《探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读与写》2020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化学素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