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培养研究

2020-12-14孔繁君

关键词:认同感教师应民族

孔繁君

摘 要:历史这门学科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确保教师历史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历史中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创新历史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真正认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使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历史 民族优秀文化 文化认同 学生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21

初中历史中记载着我国发展以来的历史事件,肩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责任。从教学本质来说,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即为让学生理解与认同历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历史学习观念,使学生能够自觉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下去,进而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健康成长与发展。但是如若学生难以形成对文化的认同,就会在思想与表现上产生对中华文化的不信任,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流散与流失的不良现象,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形成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确保学生历史学习的实效性,促使学生朝着更高的学习层次良好发展。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难以从历史学习中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然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精神无法有效形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因为初中历史教师的这种错误教学理念,以及对学生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历史学习中,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魅力与学习意义,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越来越低下,这是现今初中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不良教学问题。而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启蒙的关键时期,如若在此时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生会较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抵触;较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转变错误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真正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随之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长远学习发展。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教学策略

1.以趣味故事讲述,激發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认同

所谓归属认同即为学生个体对所处中华民族群体与文化的认同,当初中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才能真正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学好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成为国家所需的人才。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述趣味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认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认同感,主动选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评判自己思想与行为的价值标准,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实现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知识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举例来说,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先为学生讲述鸦片的由来,以及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开始教学讲解,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融入学生身边的历史电视剧等等,全面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知识与民族精神。之后,教师可以在故事讲解中设置悬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过程,有效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最后,使学生能够真正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地将林则徐的优秀民族精神继承与传承下去。

2.以组织学生讨论,内化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信任认同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者,让学生亲身经历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内化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信任认同,使学生能够敢于把自己托付于中华民族群体与文化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文化传承意识。同时,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与思维能力,从不同的学习角度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优秀,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生的依托,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分力量。

举例来说,在学习《戊戌变法》这节课时,先向学生提出核心性的历史学习问题,如: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启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思考,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历史中,感悟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以及“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最后,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形成对文化的真正认同。

3.以拓展课堂为载体,强化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亲近认同

在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认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亲近认同是教学核心,因为亲近认同即为学生对中华民族群体与文化的亲密与亲近,当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的亲近认同,学生才能持久地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进而促使学生的健康与长远学习发展。所以在开展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拓展课程为载体,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文化拓展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文化认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物等,使学生能够主动接近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亲近认同,促使学生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不断传承与弘扬下去。

举例来说,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节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为学生播放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等相关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深刻感受这些战役给封建社会和人民带来的重要改变与重要意义。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再次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拓展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给予人民带来的好处,透彻地掌握课本中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主动与积极地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对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使得我国的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腾飞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创新多样化且趣味化的历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认同、信任认同与亲近认同,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魅力与学习意义,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学生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国家所需的高素质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9年第2期。

[2] 钟瑞添、刘顺强《民族文化认同与振兴之路》,《长白学刊》201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认同感教师应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