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2020-12-14袁会丛
袁会丛
摘 要:国学经典活动的举办可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文化信念,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在高等教育课堂内,教师应引入国学经典内容,提升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能力,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以此逐步提高高校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发挥国学经典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 高校语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09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引领当代大学生鉴赏文学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引领学生掌握基础内容,无法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国学经典。因而,教师要以国学经典为教学方向,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国学经典概述
国学经典中“国学”二字是本民族为对抗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实行的坚强后盾。它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引导大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内容当属于唐诗宋词、四书五经、文言文等内容,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文学素养,更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引入其中,给予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审时度势,根据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具体掌握情况,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感受其中的中国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国学经典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方向
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仅是将基础浅薄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完全忽略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问题,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无法促进学生的实践思想。为此,在融合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践行实践理论结合的教学思想,迎合新课改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国学经典的特点与性质,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的国学经典作品中,存在大量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相应的内容。但是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未完全实践,没有灵活贯彻国学思想,导致学生的精神层次还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为此,教师应借助国学经典内容将国学思想与教育内容相结合,借助多方面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国学经典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国学经典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增强学生对国学内容的鉴赏能力,教师应注重对国学内容的选择,分析国学经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国学中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将最具代表性的国学作品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学习国学中存在的传统美德,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感受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国学经典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信念感与归属感。
例如在学习《关雎》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剖析文章中的语句内容,加强学生对比兴手法的运用,进而导入相同情感的国学经典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诗经》的整体结构形式进行说明,使学生明确《诗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像是“统领关雎全文的诗句是什么?”“文章中的‘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理解。其次,教师要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锻炼学生对宋词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深入分析诗词含义,并将该词所牵涉到的内容进行阐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国学经典在课堂上的作用。
2.国学经典教学方法
国学经典的教学模式与西方教学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不仅要将教学方法进行改变,还要将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因而,教师在讲解国学经典文章时,要将教学方法回归到传统色彩中,尊重国学经典的思想与表现形式,将其中所要展现的中国精神不断呈递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熟悉经典中的词汇,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古典文章的魅力,进而不断提高高校语文教学质量,展现国学经典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学而》篇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与哲学观,领会《论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感受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带领学生阅读孔子的话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以此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富有思想地阅读文章,增强学生的朗诵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文章词汇,以朱熹的评价“入道之门,积德之基”的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孔子的思想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的内容,并指引学生思考孝悌与仁爱之间的关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学经典对当代的影响,而后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内容进行说明,从而促进学生对国学经典文章的学习能力。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校语文课堂内,教师仅是将大量的知识内容原封不动地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课堂内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需利用国学经典内容,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学习问题抛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后,教师要借助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掌握,让学生借助国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像是在学习《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时,教师就要将《战国策》的其余内容引入课堂,丰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国学的学习能力。然后在课堂内引领学生掌握兵家文化内容,逐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借助兵家思想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在高校语文课堂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行为逻辑还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因此,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国学内容,引入适当的国学经典,引领学生进行分析,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拓展学生的眼光,并在国学经典中渗透人生哲理内容,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模式。
例如在学习《秋水》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儒家、道家的思想,并在日常的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景物描写促进学生认识的不同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学生对庄子生平事迹的掌握,并拓展庄周所著作的《南华经》《汉书·艺文志》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阐述《庄子》的写作风格,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鲁迅的“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语句结束导入环节。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文章的段落分析每层的含义,借助井蛙、夏虫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而后,教师要重点描述《秋水》的人生哲理“个人的认识和作为要受到不同的主观条件上的制约,在日常的生活状态中应不断前进,努力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展现国学经典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内容与国学经典的融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高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逐一分析国学经典作品。根据学生对文学的掌握选擇适当的文学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信心。并且,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实现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思想,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供经验,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永静《国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4期。
[2] 吴昌松《浅谈如何进行高中语文国学文化的渗透》,《汉字文化》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