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思考
2020-12-14张爱梳
张爱梳
摘 要: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都有良好的辅助与推动的作用,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在高职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教学课堂的重要性,在技术专业培养之外充分融合传统文化,让学生的素养水平也得以提高,进而培养高素养的专业技能人才。现今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的教学观点没有转变与创新,对此,以下内容将重点探究高职文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08
现今我国更为注重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进而高职院校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在其教学中院校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与现今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存在一些差异。对此,在高职院校的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养的专业人才。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
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概括,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体现。我国在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不断地认知世界与创造世界,进而迎来了现今社会的盛况,人们更为享受生活,在其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体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现今社会中也时刻展现着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更多的艺术、文学、语言等等内容,道德思想和生存观点也流传在传统文化中,展示着民族的特点和丰富的精神,更体现了民族的责任意识和生命的持久力量。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极为重要,更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力量,传统文化更好地熏陶人们的精神世界,民族更加团结,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更为团聚。对此,传统文化要不断地传承与发扬,传承至每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发扬到世界各国各地。
二、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性人才是推动社会工业和各个行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教育院校,培养专业技能是其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我国在发展中专业技能人员逐步增多,但是其素质水平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却远落后与西方国家,更限制了我国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今我国更为注重素质教育,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也建立在高素养的水平基础之上,对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进而保障学生的高素养水平,学生也能够成为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专业性人才。
但我国现今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并不认识,语文教学中也是应付了事,更为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进而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提升受到限制,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会受到影响,文明社会的建设也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观点过于老旧,语文教师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觉不到文化的灵魂,进而学生的思想得不到熏陶与浸润,对传统文化底蕴不了解,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而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素养水平提升受到限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成为只会专业技能的低素质员工,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新时期高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分析
1.全面定位新时期高职技能人才标准
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比西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现今我国很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都以高素养水平为基础,进而再对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要求。另外,现今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素质社会的文明建设为基础,充分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在世界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现今世界的竞争中一方面是经济与科技的力量比拼,但也更加注重文化和素养的较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向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人才的素养水平充分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素养,人才与人才的基础竞争也代表着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对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要全新定位新时期教育的核心和方向,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荣誉培养更多高素养的专业性人才。
新时期高职技能院校的教学目标要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为主,将专业的技能当做文化和艺术品制作并传承,进而工匠能够不断雕琢并优化工艺品,能够将传统文化和精神融入其中,进而将其工艺品更好地展示于群众、国家和世界。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学生传承了文化精神,學生的工匠精神得以提高,在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专业技能工作中会更为认真与专注,更利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职技能院校要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语文教学课堂改革与创新,确保培养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所需要的人才类型。
2.高职语文目标和新课程体系中要明确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知识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传承的精神,高职语文教学目标要以新课程体系为主,明确传统文化教育方向和内容,并充分挖掘语文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向学生引导渗透,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课堂氛围,学生被环境所熏陶,其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课程并不是其院校中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课程也较少,学校与教师都不注重文化传承,语文课堂的地位和价值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明确,进而其文化传承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对此,高职院校要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创新与转变,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将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当做重点,并制定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了解传统文化,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更利于熏陶学生的思想与观点,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逐渐提升,高素养的专业性人才培养院校课程体系也更为完善。
4.营造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入,更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避免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处处体会,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也得以提高,进而其教学效果得以保障,学生的文学素养水平也得以提升。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与未来的工作中才能够构建更为和谐的文明社会。学生也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步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5.采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学生也认为语文知识学习不重要,进而在课堂中过于应付教师,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灌输等单一的方法,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语文教学方法,例如合作学习探索、师生沟通交流、生活文化思考等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得以提高,学生也会成为优良的文化传承者和发扬人,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也能够得以提高。
传统文化内容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精神传承,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指导精神,对此,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养专业人才,也利于我国社会文明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胡芳《激发兴趣,引导学习——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思考》,《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26期。
[2] 卢丽媛《关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