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2020-12-14谢云波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

谢云波

摘 要: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中国文化富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化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语文作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教学质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05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必修科目,也是其他科的基础和关键,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老师不仅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还要通过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的精髓。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其中蕴含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老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适当渗透传统文化,实现语文的教学意义,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一直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语文教学工作也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逐步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依靠老师个人的力量,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较小,即使在语文课堂上提及传统文化知识,也只是轻描淡写,学生很难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其实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老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需要对教材进行创新,深度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其二,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较为久远,与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代沟,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难以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并不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语文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使得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变迁和更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秀部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使得传统文化通过语文课堂可以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更加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加深学生的感悟,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将传统文化的效用发挥到实处,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传统文化需要学生继承和发扬,这就需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丰富的语文知识,认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在现实生活中普及传统文化

文化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来源于实际生活,老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还要采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就在学生身边,消除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代沟,拉近学生和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学习到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例如老师在讲解慈母情深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先不对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题目进行联想,学生在生活中和自己的母亲都是怎么相处的,对于母亲做的什么事情印象深刻,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去理解文章中内容,加深学生对母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就在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通过拓展阅读方式普及传统文化

阅读是学习语文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老师教学工作最容易忽视的部分,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学生和作者之间发生情感共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创新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总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老师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程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老师先是对学生进行提问,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写什么,学习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传统文化的普及率

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普及。

例如老师在讲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学习,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便于学生开拓思维方式。

4.从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留下来的载体,这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鉴证。中国的文学起源较早,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文学作品出现了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媒介。而古诗词作为较早的文化媒介,验证了古人的智慧,诗人所创造出的古诗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语文教材中可见,教学内容不单单是针对汉字的认识、成语、阅读内容的教学,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笔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了安史之乱给中国人带来的苦难。当教师将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剖析后,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当时杜甫创作时的心情,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唐王朝军队的收付,古人的保家卫国的力量。再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写过《梅花》,这首诗歌看似简单,教师可利用该诗歌树立学生高尚的情操,自己不畏强权、不怕挫败,孤芳自赏的情怀等。可见,从诗词入手,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较好的教学方法。

5.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年龄层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尤其是采取传统化教学的方式,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弱,甚至于部分学生会因课堂枯燥乏味,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时,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氛围,可以在课堂中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用动画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或者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配合,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语文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游刃有余,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丛龙梅《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探讨》,《华夏教师》2018年第35期。

[2] 周肖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5期。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