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遥看一千河
2020-12-14
巡天遥看一千河
广阔无垠的太空,总是带来无穷想象,召唤着人类不断去追寻和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从那时起,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默默奉献,让一条条中国轨道在太空不断延伸,让祖国的星空光辉璀璨。
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卫星要在太空中正常运转,首先需要在地面建立测控站,对卫星进行观测和遥控。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要建设复杂的卫星地面测控系统,在其他国家看来犹如痴人说梦。
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我国航天工作者白手起家,边勘探选址,边动手建设。
1967年,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落成。
不到1年,测控中心下属的6个地面观测站也陆续建成,形成了中国最初的卫星测控网。
后来,中国科学家们又编制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计算、轨道预报、数据处理等一整套测控方案。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成功掌握了人造地球卫星技术。
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地面观测站拱卫着这颗“争气星”,成功预报了卫星飞临数百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激动地仰望天空,许多当天出生的孩子的名字里,都有“卫星”这个词。
当中国人在西北大漠竖起第一座发射架时,一些西方国家认为那是在开玩笑;当中国人用运行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衛星轨道程序时,一些国外专家又断言:“不可能!”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航天测控事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可能”铸就而成的。
从祖国走向全球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成立53年来,先后圆满完成几百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被誉为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
此外,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能给卫星“做手术”,截至2017年,先后“抢救”10多颗有重大故障的卫星,让它们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为国家挽回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探月飞行器陆续升空,建设覆盖全球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南亚的巴基斯坦、非洲的纳米比亚和肯尼亚、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等国设立了航天测控站。
有了这些测控站,科研人员能够实现对卫星不间断的追踪和遥控。
打造海上科学城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有这样一个测控团队,它享有“天涯追踪”的美誉,多次圆满完成“北斗”“神舟”“嫦娥”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它就是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
从陆地上发射的航天器,势必会经过大片海域的上空,而测控任务需要覆盖航天器从发射到成功入轨、再到返回的全过程。因此,一个航天大国必须建设一支可机动开展测控任务的队伍,来保证整个航天任务的顺利进行。
1967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向中央军委提出报告,要发展测量船、护航舰艇和后勤补给船只等系列配套舰船,这项工程被命名为“718工程”,为中国发展洲际导弹以及发射卫星做测量控制打基础。
当时,中国物资匮乏,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薄弱,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1976年4月拿出了设计图纸。当年9月,承接建造任务的江南造船厂投料动工,仅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两艘万吨级的航天测量船先后下水,分别被命名为“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
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飞向目标海域。“远望号”测量船通过雷达和遥测设备及时发现目标,取得了从目标出地平线到数据舱落水全弧段跟踪的优异成绩。
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实现了我国海上测量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以此为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远程运载火箭,并拥有航天远洋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从那以后,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不断壮大,在蔚蓝色的大海上留下了道道航迹。如今它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拥有7艘远洋测量船和2艘火箭运输船,能够执行多种复杂的任务。
2020年7月23日,我国实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出动3艘测量船,分布于太平洋的不同海域,与陆地测控站密切配合,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飞向火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航天梦”:“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天路迢迢,星河漫漫。一代代航天测控人用青春、热血与智慧,在天宇间铺就了一条经天纬地的巡天之路,阔步前行在科技强国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