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意蕴的三重维度

2020-12-14岳海峰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民性中国特色制度

岳海峰

摘要: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人民性,要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逻辑起点,尊重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动力源泉,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向努力,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更好更多的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关键词:中国特色;制度;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承着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践行“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必然要抓住贯穿其中的人民性意蕴。当前,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样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意蕴。唯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始终坚持巩固与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治理效能中的根本优势。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起点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作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她的创党立党初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她永远不变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她深深的人民性为我们党不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制度保证,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根本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同样也服务于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而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始终做到不能脱离人民和凌驾于人民之上,否则的话,我们党就会失去力量源泉,就会像安泰一样被扼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两大世所罕见奇迹,在充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吸允中华优秀文化,是具有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深得人民拥护与支持的制度。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人民作为其体系构建的最高考量,始终遵循一切制度的坚持巩固与完善发展,都要充分体现“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可以说,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所在,是唯物史观这一我党哲学根据的理论根基,是保持党先进性纯洁性和树立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与坚持和完善的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无不是我们党高度自觉地站稳人民立场来加以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的生动体现。离开了人民性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难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自然也不可能带来国家治理的高效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要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和自身的利益有关,任何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一定会让自己出丑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治国理政,在科学发展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纵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我们深入研读,不难发现它通篇贯穿着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颂,也是高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治理赋,这样的制度颂和治理赋完全值得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坚持巩固并完善发展。有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急需的制度”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的制度颂和治理赋,我们必将能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实现好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动力源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人民,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任何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应该秉承的一个根本遵循。

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键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比谁的制度优越,比谁的制度好,让人民来选择”[4]。我们党将群众路线视为自身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根基和血脉,也是我们党青春活力永驻和顽强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只有始终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伟大斗争中所形成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从来没有偏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践行“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进步。

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歷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只有首先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为了实现自身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来创造历史伟业的,这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高度契合。否则的话,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两大革命”中的形成的宝贵经验,始终强调要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源头活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以此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其优劣。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作出评判,从实质上来讲,就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我们党始终强调,只有人民才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一把最好尺子。我们唯有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才能为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滋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是完全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认可的,保证了人民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实惠的优越制度,我们的这一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反复比较而逐步形成的适合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是能够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为不断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坚强保障的制度,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不断发展完善和坚持巩固。

二、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指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中国人民古已有之的基本理想是完全一致和高度契合。我们党领导人民所从事的事业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政治立场的必然价值旨归,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党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否则“我们就走到邪路上去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与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宗旨目标完全背道而驰,自然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奋斗历程不难发现,我们党从未偏离和放弃为实现人民幸福、迈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和宗旨目标,而是始终坚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不断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产品更加公平地分配,让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更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一切,自然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领导人民持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两大世所罕见的治理奇迹,为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既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在不断促全体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画出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同心圆,领导人民团结奋斗、持续奋斗、永远奋斗。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兴路上的困难与挑战,越发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二零三五年时以及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施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决定》中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保障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简单的要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我们要造福的全体中国人民,是一个人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之路。有了这样的科学制度体系,全体中国人民就有了鲜明的时代标识和共同语言,党带领全体人民奋勇前进就有了正确方向,就能够实现我们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与人民愿望的高度协调一致,就能为我们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坚强的制度体系保障。

结语

唯物史观确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问题。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自觉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必须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建立国家治理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要完成这样的艰巨历史任务,唯有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只要我们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时刻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完全和彻底,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体现在“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尽管“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在“自觉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激发出蕴藏于每一位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定型,从而更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版,第189页。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4.《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第256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猜你喜欢

人民性中国特色制度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某些单位的制度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