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空间造型设计思维方法

2020-12-14王丝雨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抽象联想

摘要:设计学习的通常是由简至繁,从几何图形绘画开始学习,直至大量的临摹、写生,最后才到创作,人类的创新能力通常是源于世界上现有的已知事物,将其变形、转换从而得出新的形态,部分学生经过学习之初的大量临摹或是固有几何形体的拼接绘画,导致他们对建筑空间造型设计失去创新能力,设计之美在于创意的日新月异,每栋建筑的别具一格、风格迥异才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降低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设计的同时,培养建筑空间造型设计的思维方法,从而得到更多与众不同的设计灵感,通过抽象事物的相关联想、自然元素的相互融合与不同材质的互通共融创造出新的建筑产物。

关键词:建筑空间;联想;抽象;自然;杂糅;仿生

1引言

在我们学习设计的初期,通常以几何素描为基础,虽有练习基本功之意,却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设计思维,使单一的几何形状固化我们的设计思维。对于空间造型的设计思维应是具有开放性的,收放自如的设计作品才是优秀的,如果只是定向思维,会导致设计作品千篇一律,如同机械规制的统一模板般,无生命与活力。

大多数接触到设计的学生,都是从大学的学习开始。经过联考的固有化训练,收紧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但要如何打开设计的新世界,就成为了难点。

在建筑空间造型的设计构成中,需要考虑到的理论知识众多。加之地理条件、经济把控等多方面的限制,使我们在建筑空间造型的设计思维上受到了更大的局限。那么,我们不妨在设计之初抛开那些条条框框的枷锁,先将Concept与设计元素进行完善,再将理论知识进行填充。设计非难事,只要掌握设计初期的Concept联想方式,便能形成有趣的设计思维,由设计思维转变未设计方案。

2联想与空间

空间的范围很大,可以通过不同尺度的长宽高来划定范围。空间也可以说是三维空间,通过长、宽、高三个方向定量形成三个维度,从而界定实体范围。空间的大小变化、形状变化都是在这三个维度的线轴上产生。小到一间房内的陈设设计,大到建筑群的整体规划都在我们的空间设计范围内,那么在此,我们仅以单栋建筑为分析目标展开研究。

联想的基本释义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空间三个维度的特性,通过视觉认知中的层次、透明、景中景、虚实、色彩等关系,给空间造型给予塑造。

3设计思维方法

设计思维的方式方法较多,针对于不同专业领域,设计思维方法也会有一定差异,在此,将针对建筑造型设计思维方法进行总结,并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循序渐进的分析,主要是分为三个方面:抽象构成法、自然融合法、元素杂糅法。

3.1抽象构成法

抽象与具象相反,相较于后面几种设计方法,抽象设计更具有随意性,更需要想象力。频繁使用到的设计元素也是围绕基本的几何形体、直线或曲线等内容进行拓展与发散思维。

Roman Vlasov 就是一位非常擅长运用线条来表现设计构思的设计师。他可以在一片荒野中,发挥线条的魅力,通过曲线线条的放样、拉伸、叠加等方式,构建设计作品,并结合自然的力量,创造出最“纯粹的建筑”。曲线线条具有随意扭曲的特性,可以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加宽泛的设计思路。自然环境中大多数建筑都会依据当地特征,将山水、林木相结合,我们可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等特征,先规划出具体范围,再利用基本曲线成型。建筑的特征即是错落有致、层层叠加的房子,利用抽象构成的方法以线条为基本单元,叠加累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形状变异,大小微调的改变,可以是上大下小,亦可反之,或是中间凸出,上下两端凹入。

不仅曲线如此,直线与几何元素同样可以构成建筑。直线与几何元素是设计中最基本的形态,很多设计师会利用方形完成建筑设计,因为方形的正方本质影响了建筑面积的使用,可以将每栋建筑的边边角角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面积消耗,但是整栋建筑都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会显得缺乏趣味性,长时间的观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将长方体建筑进行基本型拓展。拓展的方法可以是不同大小方形的累积,可以是线条与方形的穿插,也可以将方形进行扭曲变形。在构思初期,无心插柳的行为常常也能形成有趣的设计造型。

除此之外,抽象灵感的来源方式也有很多种。人类的创造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创造生产难以凭空而出,往往需要依赖固向元素进行联想、改造,从而形成新元素。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初期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元素,例如:数字、字母、符号等内容。如下图中的建筑中,部分建筑的造型与数字2和5便有相似之处。或许设计师在设计时并未从此角度进行创作,但是这些数字(字母)的组合形式也不妨成为我们设计灵感的来源方式之一。简单的设计元素表达出的设计作品整体风格也会显得纯粹、静谧,彷如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3.2自然融合法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建筑材料的High-tech与智能化,而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拥抱自然,因此建筑“中”的High-tech绿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办公空间的设计案例中已经广泛运用了绿植墙体的设计元素,让员工们在自然环境下工作,除此之外,米兰的垂直森林也颇受关注,利用建筑外围的阳台空间与外墙体种植730棵乔木、5000株灌木和1.1萬株草本植物,驻足远观时,宛如空中花园,郁郁葱葱。自然融合设计法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中,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创造一个更适宜人们生存的生活、工作环境,绿植更有助于净化空气、增加湿度、制造氧气,为人类营造阻挡噪音与辐射的天然屏障。大自然所赋予的色彩也是最和谐的,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色彩调配系统进行颜色分析,花朵与林木的相辅相成,点缀出建筑中的缤纷色彩。

“融合”的概念不仅仅体现于建筑中融入自然,同样,也能在自然中“溶入”建筑。Amey Kandalgaonkar的概念设计——巨石豪宅是坚硬与坚硬的融合所产生的产物,将豪宅嵌与巨石中,既有超越现实的美感,也突破了自然与建筑的界限。建筑在选址之初都会考虑到周边的环境、交通、商圈等综合条件,但对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而言,并非完全不能设计出相宜的建筑物,反而,能利用先天的地理优势,创造出更加美轮美奂的琼楼玉宇。Hayri Atak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设计的挪威悬崖酒店,在悬崖峭壁上嵌入惊心动魄的悬臂泳池,延悬崖伸展而出的眺望台为入住的客人展现独一无二的风景,许有“鹤舞盘云,虹消歇雨,一缕南山雾”之境。

3.3元素杂糅法

元素杂糅法是将不同类型元素、不同领域的元素、不同材质元素进行杂糅,从而诞生新的产物。在杂糅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为仿生设计。仿生的结构与形状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历史经验。通过当地生存条件、时代变迁的进化与演变,形成特有的产物,而这些经历了进化的产物也能更好的使自身结构适应环境,与环境融合,因此,仿生设计可以更好的融入当前的自然环境中。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皆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地方特产,小到住宅改造,大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均可结合当地特色,设计特色型建筑。例如大连的贝壳博物馆,外观设计贴近展馆主要元素。以贝壳为设计原型,利用海螺尾部层层相叠的外形特征,完成建筑顶部的曲线设计方案,结合临海的地理优势,将建筑整体塑造成一只纯洁静卧海边的贝壳。独特的造型既展现了展馆的主旨,又增强了建筑的可识别性。

除了从设计概念上入手,将不同地区的设计元素进行杂糅外,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产物,进行元素杂糅。马拉维的稻草堆学校建筑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设计方法。当地物资匮乏,而学校的建设迫在眉睫,设计师以木结构为建筑内部构架,在木结构的基础上堆叠稻草块,以马赛克方块元素为设计基础,形成曲线造型,节省开资的同时将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内部空间也显得整齐、简约而不失趣味。

新与旧的杂糅,也是不同元素的碰撞。既有建筑改造不仅仅要将旧与新建筑进行融合,也要将新科技、新技术、新元素与旧的建筑实体相融合,传统的、古老的、风化的元素在时光蹉跎下留下了特有的印记,这些印迹中包含了人们诸多美好记忆。巴黎圣母院陪伴了人们历经桑海沧田,阅尽世间变迁,建筑自身也经过了数次修葺,这座经典的哥特式建筑不仅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圣殿,也是无数建筑设计师争相效仿与学习的伟大建筑。但在2019年4月15日的一场大火中其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下倒塌。中国设计师Zeyu Cai和Sibei Li所设计的Paris Heartbeat(巴黎心跳),将复活巴黎圣母院,赋予它新生。设计方案还原了曾经的尖顶,但在此基础上,新的尖顶由多面镜子构成,与镜子屋顶一起投射出塞纳河畔的城市风光。随着周边景致的变化,投射随之变化,四季变迁,屋顶的景色也随之变换。

4总结

在建筑空间造型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受制于场地的选择、建筑占地面积的不规则范围或资金的限制,方案设计的前期,经历了客观条件的综合分析后,可以利用综上所述的三种设计思维方法进行设计构思。

抽象构成法适用于将抽象的曲线、几何、符号通过曲线排列、放样、重复等方法转换为实际的建筑物。

繁华都市中高楼林立、层台累榭、鳞次栉比,却缺乏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在这样的都市建筑中,我们可以利用自然融合法将自然融入人们的生活,或是将人们带离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城市,安身于闹事一隅,拥抱自然。

建筑所赋予的不是冰冷的水泥,每一块小小的砖头中搭建的是人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所以我们的建筑空间设计也可以是一项公益活动。差异元素间的杂糅与碰撞能留下更多旧元素与旧材料的肌理与印记,也能融合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推动建筑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洲.建筑设计创新的多维度思考.华中建筑,2010,1003-739X(2010)07-0174-03.

[2]何镜堂.论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方法[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6,8(5): 511-521

[3]杨司阳.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0,41(06):137.

[4]Roman Vlasov.俄罗斯建筑设计师Roman Vlasov 689概念建筑设计[J/OL].视觉同盟,2019年3月25日.

作者简介:王丝雨(1990.8.13),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专职教师,硕士學位,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抽象联想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