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2020-12-14苑立莅
苑立莅
摘 要:本文以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为探讨主题,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管理发展现状,分析食品供应链存在的结构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与关系质量风险等,针对不同的质量安全风险类型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专业化、智能化与现代化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充分说明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疏漏与不足。正确认识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对强化质量安全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
1.1 结构性风险
源头散、环节多与链条长是食品供应链的主要特点,因而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提供了诸多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阶段是结构性风险的主要起源地,基本分为两类,①横向组织结构风险,②纵向组织结构风险。小农生产模式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作业模式,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基数大,缺少足够的发展资金,使得生产农产品的产业链专业化不足,缺乏标准化与规模化的管理规范,存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滥用的现象,甚至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1]。
1.2 系统性风险
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单位的技术工艺水平与系统性风险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工厂的工艺水平越精湛、技术条件越完备,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越低。在农业生产、农资生产与食品生产中,以及食品的生产、运输、库存到销售的各个中间环节中,都可能存在系统性风险,以食品生产与农资生产阶段为例,生产设备落后陈旧、工作人员作业水平较低与技术工艺差等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在质量或各项指标参数上,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标准要求。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普遍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相关的种植知识与专业养殖技术,导致动植物病虫害与环境污染问题对食品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1.3 关系质量风险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食品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与投资激励很大程度上受到供应链内各成员间关系优劣的直接影响。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如若各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将损耗成本与交易摩擦逐渐缩减,使得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以便最大程度上整合企业间的各项资源,发挥资源效能。如若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稳定,则必然会增加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2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2.1 结构性风险控制
要有效把控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结构性风险,应推动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将产品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优化其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对食品供应链组织结构风险的准确把控。对于监管部门,需对食品市场准入门槛进行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求,鼓励生产企业加快现代化改革,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严格落实食品生产标准。在农业生产方面,应大力推行机械化与规模化的生产作业方式,构建立体化与集约化的食品生产模式,革新传统农业技术工艺,对涉及的承包权与使用权等相关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2.2 系统性风险控制
在控制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系统性风险方面,应以提升工厂生产水平、优化工艺流程与引进先进技术等为着手点。在食品生产与农资生产阶段,工厂负责人应对传统的工艺流程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与优化,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将质量把控置于生产作业的首要位置[2]。将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到每一环节的作业过程中,制定人才兴企的发展战略方针,针对技术人员与企业员工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活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培养农业创业人才与科技人才,全面落实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有效提高农业种植人员与养殖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农业食品生产抗灾防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3 关系质量风险控制
在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关系质量风险管控中,如若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很容易引发投机行为问题,导致食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全面消除投机行为与动机是控制关系质量风险的重要途径。合作企业间应具有一致的合作理念,认识到彼此信任与荣辱与共的深刻本质,促进各方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达到互通、互信与互助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以食品质量为前提的共享收益方面,应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形成統一公认的利润分配模式,为食品质量安全把控尽自己的职责与力量。
3 总结
食品质量安全把控是维护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控制成效,监管部门应协同食品企业共同发展,加强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食品监管制度体系,优化监督管理职能机构设置,运用先进的网络系统等科学技术,切实推动食品监管行业的智能化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丽红.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9(36):83-84.
[2]王西,丁修庆,王静怡.基于质量链协同的食品安全管控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