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板桥卖画”说开去
2020-12-14徐恩琪
徐恩琪
摘要:清代画家郑板桥在扬州曾因生活贫困而卖画,他还制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赋诗一首:"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1】画家卖画可能有失气节,但画家的前提乃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人唯有肉体上满足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精神的富足。本文主要从“郑板桥卖画”的典故延展开来,思想书画家是怎样在世俗生计和气节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的。诗书画印是文人雅士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活动的主流是高尚雅致的,然而他们也是人,也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卖画才成为他们穷困潦倒之时不得已而为之之事。因而在现实中可以学着他们有所退让但又有所底线。
关键词:郑板桥;书画;世俗;生计;气节;底线
那些卓有成就、流芳百世的书画家早年往往命途多舛、穷困潦倒才磨炼出他们高超的技艺、高远的志向、高洁的品质。然而,他们高洁傲岸的思想常常使他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厌恶与富贵者等世俗者相交,想跟从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能做到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能有几何?人不能只靠着精神食粮过活,当肉体软弱了又何来支撑心灵?谁来执笔作画?
这才有了郑板桥卖画的典故,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像四王那样能有十分好的物质条件,身为皇室贵胄,无生计的忧虑。虽致力于摹古,艺术思想和风格深受董其昌影响,作品趋于程序化,意境缺少创新,但仍能凭自己显赫的身份,在古代将自己的画作推廣开来。也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像张大千那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排行老八,却能凭借画石寿的假画成名,又因患糖尿病眼睛视力下降而得福,突破了精细画风的羁绊,创造出了“泼墨山水画”,名声大噪。
民国时期等级之间的划分已不似古代那么严苛,没有权势财富加身,能靠运气、靠老天垂怜成名赚钱。同时,更加便利的交通使成名赚钱的速度远快于古时候。但在板桥先生那个封建专治的时代,好运是极少的。那个时代不做官,只能成为商人,或者农民。但板桥先生高洁的气节怎会使他与商人为伍,又怎会去浪费一身的绘画技艺而去种田耕地?但为了世俗的生计、眼前的苟且,他开始了他的卖画生涯。
历史中也有像杜甫一样的大诗人辞官回乡下务农的,但不偏离自己所擅长技艺的书画家也大有人在。恰如徐渭,才名早扬,却命途多舛。平素性格狂放,不拘礼数,对权势不妩媚,但在早年嘉靖二十七年,徐渭曾开设“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以糊口,并且开始追随季本、王畿等人,研习王守仁的学说。【2】同时徐渭也作画谋生,但是凡来求画者,必须在他囊中羞涩之时,不然千金难求一幅画。可见他实在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也是被世俗生计逼得无可奈何才卖画营业。
老后,徐渭狷傲愈甚,不肯见富家贵室,低首乞食,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门生。然而虽然保有了内心的高洁但生活也愈加穷困了。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3】他的孤独寂寞、壮志难酬、潦倒不得意可用他自己的一首诗来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和徐渭一样“狂”、一样善写草书的书画家还有“八大山人”朱耷,但在保有气节和维持世俗生活方面,朱耷比徐渭更机智。原为明朝皇家子弟的他在明朝灭亡后,在满清入关后设下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为躲避满清的迫害,他削发出家为僧人,法名传繁,改名雪个,字刃巷。他在寺中学习佛法,但一有空闲,便习作绘画,陶冶情操。50岁左右为僧时期,朱耷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画风精致,尚未展现出“奔放”的迹象。
直到60岁左右,朱耷佯为疯癫独走南昌,又在62岁后辞去方丈还俗后,他的画风也逐渐改变,变得用笔挺劲刻削,风格夸张独特。他总是在画面上大片来留白带给看者无限的想象,最精彩的是动物们“眼珠向天”翻白眼的神态。“翻白眼”的微表情直接表达了朱耷的愤世嫉俗以及郁郁不得解只能寄情于笔的无奈。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为控诉战争毕加索而画的《格尔尼卡》,虽然朱耷的画仍然写真,但两者的画都突破了当时的局限,又同样都在控诉着什么。
寺庙里的香火保证了他的衣食住穿的世俗生活又不用卖画或开私塾来维持生计。但寺庙并没有将他内心的尖锐磨平,反而使它在隐藏下愈发尖锐。恰是表面长久的平静使朱耷突破了瓶颈,挣脱羁绊,创造出狂放的大写意风格。可以说,朱耷的气节和世俗生活还有绘画技艺都因为他僧人的身份而有了十分好的保障与平衡。
板桥先生明码标价卖画,避免了人情欠债,但这价格也并非一般人可承受的。那时,扬州城的普通打工者一个月大约能赚1.5两银子,九品官的年俸禄仅35两银子。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板桥先生的诗书画可谓“三绝”,平民百姓、做小官的几乎没有能力去买他的字画,唯有那些富商高官才会有那财势。但板桥先生卖画还要看甲方的人品,凡是为了附庸风雅的围观者或大腹便便的富商品质拙劣,板桥先生必不为他们作画。因而板桥先生固然盛名在外,求之者甚多,但真正买到他的画的人却少之又少。板桥先生以这种明码标价、双向选择的方式既保护了自己的气节又维持自己世俗的生计,这也是他能做到平衡两者最好的方式。
其实板桥先生只要再做出一点让步,他的生活虽不会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晚年只能受朋友接济而活。但从他写的“难得糊涂”中,我们其实能体会到这是他对自己的牢骚自嘲,对人生之路的自况。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难得糊涂乃是最高境界。他感叹自己一直那么的清醒,明白百姓的疾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愿被世俗沾染上一丝一毫,而官途不顺,生活坎坷。
郑板桥定价卖画、徐渭视情况卖画,书画家们为了世俗生活的生计,有时需屈从世俗观念,但内心却仍坚持着自己的气节,恰如郑板桥的“雅闻起敬”和“牙门走苟”。无人可以在世俗与气节中做到最好的平衡,因而他们的作为不可过分指摘,面对着现实,于俗世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无奈,但个人能做到的就是给自己留条底线,免于失去真我。
参考文献
[1]王同书、郑燮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次
[3]《袁中郎全集·卷四》: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