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引导学生预习策略探究
2020-12-14张金水
张金水
摘 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预习,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依据“学情”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效实施小学语文引导学生预习策略,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渗透预习方法指导,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明确预习方向与内容,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导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6-0133-0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般要经过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学到的知识才能得到巩固,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段的学生,更应该要看远一些,为他们以后升上初中、高中、大学后的接轨奠定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学情”特点,有效实施小学语文引导学生预习策略,进行预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促使學生明确语文预习的方向与内容,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渗透预习方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跟做事一样要有方法。好的适合的方法,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反之,错误的方法或没有方法,做事就可能事倍功半。笔者通过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从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始,从题目、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列出相应的项目和步骤方法,井井有条地设计出了解课文、熟悉课文的相关预习要求。每当学生新接触到一篇陌生的课文,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学生预习课文,教师不仅要求他们读读、想想,也要求他们多动笔。课前预习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做好两个标注,用①②③等在各小段前标记段的顺序,给下面的学习和以后的讨论提供方便。其次,要求他们要找到不认识的字,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既要标音又要组词,会理解运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一写、画一画、圈一圈、点一点,这样的标注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横线或波浪线,有疑难的地方在左边或右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标记,上课时学生会特别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趁机彻底弄明白。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预习的过程中,进行了预习方法的有效渗透指导,促使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
2.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明确预习方向与内容
学生的预习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与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切实进行引导,学生如果明确了预习的方向与内容,学生就会按照这样的方向与内容进行预习,就可确保预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用好预习本完成预习作业,并在预习前引导学生梳理预习方向与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预习内容,供学生参考。
第一,搜集资料。资料的范围可以是作者、时代背景,也可以是对文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地名、人名、物名进行简要介绍,或有趣的典故。有了课外有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可以较全面较正确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说说题目。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把自己想的、猜的说出来,顾名思义也行,不怕错误。也可以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合理地介绍。这有助于以后习作前的审题。
第三,写课文中最难写难记的字。把自己认为课文中最难写或难记的字找出来,并写出难在哪儿,交流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易错在哪个地方,把易错的笔画或字写在旁边,并给个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但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我们的学校地处山区,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生对生字词掌握得不好,缺少方法,双基不扎实,需要兼顾。所以每课交流两个难记的字的识记方法,这对于敦促学生打好识字基础,照顾后进生,很有帮助。
第四,写出各小段的段意,有可能的话鼓励学生写小标题。这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第五,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什么内容。动笔时,可以围绕题目,理清谁?什么事?或什么?怎么样?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运用自己的经验,把新、旧知识进行理解、分析,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在课堂“质疑”阶段提出了一个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课文中第四段第二句作者把每一棵树称为‘它们。但是到了第五段的第二句作者却把山泉、溪流等称为‘他们。这是为什么?”有的同学立刻反对,说:“应该也要写成‘它们,因为山泉、溪流等也不是人,是物,用‘它们才合适。”有的同学持赞同意见,说:“这是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所以是对的。”还有人补充道:“当我们初看本课题目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可是我们继续读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原来作者拜访的朋友不止是一个,而是好多自然界的朋友。既然作者已把山中的一切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写成‘他们也行啊!” “那他为什么在前面写‘它们,上下不一致呢?”唇枪舌剑,步步紧逼,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引导学生再看看第四段,从中寻找答案:“作者在第四段的第二句写遇到了树之后,把每一颗树都当成了知己。同时,作者在第三、四句中已把自己当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树根,头发长成树冠等。”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恰当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参与预习中获得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惠.阅读批注:对话能力的培植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3):41-42
[2]勒晓宁.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12(29):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