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旺 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2020-12-14
学校对研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不仅仅是冬令营、夏令营,学校还和缙云山分管处、北碚博物馆、垃圾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等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联动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工厂,走进基地去开展活动。人们常发出疑问——研学是什么?在我看来,研学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理念的一种传承,是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衔接,它打通校内校外的屏障,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范围,到更广阔的地域去,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去学习。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与基地中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也能在动手和体验的过程中收获更多。这些收获,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视野的开阔,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种素质教育的体现,我们如今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得更加充分一些。
学校一直强调,研学并不仅仅是走出校园的那一两天,而是要把整个体验过程在学生间进行分享,把学校的育人观念、对学生的培养、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现在准备实践的过程,以及研学回来之后的反思的全过程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就如《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所说,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我们开展的研学活动主题很广泛,针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环保主题,有科创主题,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这些主题的活动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通过活动来进行情感熏陶。
有一次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金佛山研学基地住了一晚,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晚上,却能在方方面面了解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吃饭的时候,8—10个学生一桌,有些学生还跟在家里一样,坐在那儿,等着别人把碗和筷子递到手边,而有些學生会帮着老师一起分碗、分筷子,主动给大家盛饭。这些很小的细节,其实也是个相互触动和影响的过程。
所以说,研学,对学生进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是非常好的。尤其是从德育的角度,活动育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低年段:在游戏中培养的习惯兴趣
刘秋:鸡毛蒜皮中的点滴成长
在我的心目中,研学应该是一个课堂的补充和拓展,因为课堂受材料场地的限制,很多实验和体验在学校完成不了,给不了学生,研学是一个比较系统和考究的,和我们的教学目的、德育目的相配合的大型集体活动。
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研学首先给他们带来的是团结和集体意识。孩子们第一次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走出校门,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代表的是一个年级代表的是西大附小,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那一刻尤其凸显,而我,在一些可以称之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点滴成长。
低年级孩子有个特点,就是处理问题比较简单粗暴,爱打打闹闹,研学活动当天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活动场地内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组织活动,孩子们见我站得比较远,自己又不能脱队,他们就尝试着自己去处理问题,事后再向我汇报。这是第一次让我突然感觉孩子在离开老师时更独立了。
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和老师是分桌吃饭的,有几个孩子都端着饭菜来和老师分享,那些天天在一起相处的小孩,在那一刻,感到了他们稍微的不同,平时的距离感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与心走得很近。
这些东西很小,感受很细微,但确实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珍贵的平时不易感受到的感受。
在童年生活中,快乐的底色很重要,而研学给了孩子们那种天然的快乐,在快乐的基础上,扩充弥补了我们课堂上或者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给我们每天在学校的学习增添了很多的注解。这是低年级的孩子的第一次外出研学活动,这次,主要是从孩子习惯、兴趣方面入手,也许明年、后年,我们会考虑让这批孩子的活动从德育、道德与法治,或者与一些社会热点相融合。
时间在流逝,孩子在成长……
王梓默:不再为作文素材而烦恼
我心目中的研学,就是在一个地方,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一起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这次活动的项目有山洞探秘、攀岩和风洞。山洞探秘活动是大家需要穿过一个山洞,但爬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大概1米的坎需要爬上去,前面的同学过不去,很多人都卡在了那里。自认为力气大的我,跑到最前面,把几个个头比较小的同学举了过去,可壮壮的我怎么办?同学倒是积极地想来帮我,可看看那些个子小小的同学,能把我举过去应该是不指望了,靠自己吧。费了好大的劲,好不容易找了个支点爬了过去。活动后的作文课,我终于不再为不知道写什么而烦恼,用平生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作文,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中年段:与社会融在一起的德育活动
杨冬梅:是练兵场,是试金石,是合力桥
研学就像是一座桥,它架起了我们多学科的联动和链接,还是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一个延伸和补充。这一次,我带着四年级的孩子们走进了三峰环保基地,在一个个游戏中,在兴致盎然的情绪中,知识便深化在了脑海中。为此,我总结了几个研学活动的关键词——练兵场、试金石、合力桥。
研学是社会实践的练兵场。孩子们在活动中走了出去,无论是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还是走进博物馆,都是对平时所学的知识再加深的印记。世间万物皆学问,当孩子们把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见到、感受到后,对他们知识内化是一种提升,能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研学是独立自主能力的试金石。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知识延续性的活动并不多,孩子们走出去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但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需要去处理问题,这是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人合作,该怎么去合作,就是训练他们的交往能力。
研學是团结协作的一个合力桥。研学活动中,有个环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活动前几天,让每位同学收集瓶盖带过去,原来是有妙用的。各种各样的瓶盖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变成了星空图、蒙娜丽莎图……这个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该怎么布局、谁去操作、谁去找材料,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和协作。
王尊可:变得生动的知识
在我的四年级,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三峰环保教育基地。在此之前,我每天都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曾经提到垃圾,我能想到的词也许只是“臭气逼人”,但这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们依托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将污染环境生活的垃圾变废为宝。
如今,垃圾分类正在施行,在这里,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垃圾的分类投放。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机器人挑战赛。我们分组开机器人,在卡片堆里找到规定的塑料、金属等各类垃圾,用机器人带回来,投放至合适的垃圾车里。课堂上的垃圾分类主题课,在这里变得更生动了,还操纵着我最爱的机器人,心情只剩下激动,除了前一晚没睡着觉的激动,还有后一晚依旧难以入眠的兴奋。
高年段:把课堂带到校外
黄程:走进心中的英雄
盼望、兴奋与激动是我给孩子们宣布这个消息后他们的所有情绪,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天性是活泼的,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开阔眼界。我们针对高年级的孩子们设计的研学活动是“寻找红岩英雄”,组织他们走进曾经的那段岁月,去感知那些英雄人物。这些历史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久远,也许陌生,因此在研学活动开始前,年级编辑了一些资料,有对红岩英雄的介绍,也有对红岩精神的阐释和讴歌。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烈士墓祭奠英雄的仪式。首先全体默哀一分钟,全场几百个孩子,除了哀乐,没有一丝其他的响声,就连那些平时调皮爱讲话的孩子,都是一副严肃的表情,埋着头,若有所思的样子。也许他们正在思考着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创造的,怎么创造的,他们把自己在美术课上亲手制作的小白花献给革命英雄们,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脸上写满了敬仰、崇敬和佩服。
在参观白公馆时,一位小男孩跑来跟我说:“黄老师,小萝卜头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暗无天日,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瘦小,这么渴望自由了。”他会这么感慨,是因为在课堂中学习过小萝卜头的文章,那一句“他踮起脚尖向窗外望去”让孩子感触良深。在活动后的周记中,另一位孩子写道:曾经别人跟我说,我们的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他居然不相信,不以为然地以为这与那些国外的童话故事一样,都是“骗人”的故事,但当他站在这里,看着恶劣的环境,再听着那些故事,仿佛一切人物都出现在了眼前一般,突然觉得红领巾特别耀眼。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听到了,那些爱国情、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在这里,他们走进了心中的英雄。
吴彦希:那些教室里面看不到的故事
在语文课上学习了小萝卜头、红岩烈士之后,老师组织我们走出校园,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红岩研学活动。身临其中,感受更加深刻,脱离了书本的黑白文字,知道了更多的红岩故事,那些教室里面看不到的故事,有些悲壮、有些感人、有些给我们以启发。这样的主题外出,不仅仅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让我们懂得必须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必须得努力学习,以后能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