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向学生道歉,并不有损权威
2020-12-14彭一皓
彭一皓
学科融合,立体教学
一次,刘显偶然看到窦桂梅所著的一本谈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合集,书中举例提到,当以“高贵”为主题进行主题式教学时,就可以将《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文章统筹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突然给了刘显灵感:既然语文可以打破壁垒进行文章主题提炼,学科之间是否也能进行这样的融合呢?
在学校的支持下,刘显开始了自己学科融合的教学尝试。想法诞生时,刘显正好在教四年级第一单元,那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與动物有关。于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动物形象,刘显找到美术老师,希望美术能同时进行动物绘画方面的教学。之后,刘显又找到英语老师,希望英语老师能总结一下英语学科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和句子表达。做完这些,刘显觉得还不够,继续找到科学课的老师,建议科学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去乡下采风拍照,近距离观察鸡鸭鹅等动物。此外,刘显还组织同学们编排了一出话剧,引导学生在所学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改编、自导自演。
在学科融合教学中,小组活动成为了融合教学的最佳载体,刘显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们如何进行小组讨论,能够避免争吵更容易达成共识;如何分工,能够使组员分工更加明确;如何选出团队领导者……
这些尝试,在现在的刘显看来,属于学科融合的一种初级实验,但即便如此,他也是学校坚持做学科融合最久的老师。刘显说,学科融合可以让学生更立体化地从多个维度了解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在学科融合中学会交流、分享、合作,虽然这些技能并没有写在教学目标中,但对孩子们的个人成长却十分有益。
班级管理,从道歉开始
走上讲台的第二年,在同事的大力举荐下,自认还未摸清与学生相处门道的刘显,就这样在毫无准备中成为了班主任。新官上任,总是要点些火的。当班主任的头一年,刘显花了大力气进行班级管理的创新,他在班级制度的设计上进行了花样繁多的尝试,包括班级银行、班级保险等听上去似乎和校园并不沾边的事情。
实践效果尚未到来,家长们的投诉却是先来了,“小孩子心都被你带散了,每天就想玩,哪有心思学习”。投诉接二连三,初出茅庐的刘显被现实当头一棒敲醒,他恍然明白:并非是做出一些他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叫创新,很多时候,创新是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一些调整将既定的目标做得更好。做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因为这一身份决定了所有的实验对象都是学生。尤其当你教的孩子是小学生时,小学生可塑性强,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容易被影响。
因为这些投诉,刘显反思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诸多不足,也让他鼓起勇气做了一项大胆的决定——给学生批评班主任的权利。
批评会被安排在每周的班会课上,成为一项固定的议程。一开始,孩子们什么都不敢说,刘显便带头自我批评,“本周,我在这几件事情的处理上不太妥当……”刘显坚持了几周,孩子们渐渐有了勇气,开始在刘显设置的意见箱中放入写有他们意见的小纸条。
然而,意见也都还是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比如刘显经常在班里开玩笑说全班数他最帅,孩子们便在意见箱反馈“刘老师太自恋了”。同时,还有许多小纸条反倒是指出其他同学存在的问题。刘显明白,培养孩子们敢于批评老师的勇气,这一过程急不得,目前,孩子们仍然对他作为班主任的权威有敬畏感,无法放下顾忌,大胆谏言。
但在批评会持续半年后,孩子们的变化悄然而至。一天,班上两名同学在走廊玩耍嬉戏时弄碎了墙上的安全指示灯,刘显一气之下,不由分说地严厉批评了这两名同学。没想到,不一会儿,几名同学找到刘显,指出他在这件事情上处理不当,刘显替自己辩解,“哪里不对了,破坏了公物,难道不应该批评吗?”
面对老师的辩解,学生们毫无畏惧,指明刘显在批评前并没有给犯错学生辩解的机会,这样的做法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霎时,刘显脸唰地红了,他没想到,当批评真实落在头上时,滋味还真不好受。当然,更多的依旧是喜悦,在他的坚持下,孩子们终于摆脱了对班主任权威的顾忌。
在之后的批评会上,刘显就此事在班级郑重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向两位被批评的同学道了歉。那一天,刘显收获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格外响亮,格外真诚。
老师道歉,会有损权威吗?这样的担心或许普遍存在,但刘显告诉记者,并不会。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道歉后的小故事:有一次,班上好些位同学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刘显火冒三丈地批评了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面对这次批评,没有任何同学来告诉刘显,他批评得不对。相反,那些被批评的孩子们,认真地向刘显道了歉,并在晚自修后坚持留在了教室接近10点(注:刘显所在的学校为寄宿制小学,晚上8:10结束晚自修),一直到作业完成才肯走。
“道歉的力量很强大,学会说对不起,特别是作为大人去向孩子道歉,其实并不会有损我们的权威,反而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教会孩子们要敢于面对错误、敢于反思。”刘显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