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多模态外宣新闻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功能认知构建 `

2020-12-14向恩白

锦绣·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多模态形象新闻

摘要:外宣新闻报道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对于我国战略话语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外宣报道中,多模态的运用已经成为热点。本文基于视觉语法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从功能与认知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在“一带一路”多模态外宣新闻报道中如何构建“中国”形象。

关键词:“一带一路”;多模态;新闻;“中国”形象

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出现了两种范式。一种以社会符号学为基础,推崇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思想,强调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分析语篇;另一种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强调认知隐喻思想。但是,目前这两种思想的整合研究较少。本文基于视觉语法和多模态隐喻理论,将功能和认知结合起来,对一则多模态新闻进行分析,探究我国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漫画和文字报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构建“中国”形象,以扩大对外宣传。

1.视觉语法和多模态隐喻理论

视觉语法的创立人Kress & van Leeuwen(2001)認为,多模态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特征,它融合了文字、图画等模态的社会符号。视觉语法中,多模态资源的互动构建与功能语法中的三大语言元意义相对应,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别对应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除了功能学派,话语分析还有深刻的认知基础。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我们的概念系统具有认知本质性(Lakoff & Johnson,1980:2)。所以,在语篇中,不仅文字具有隐喻性,其他模态的符号资源,例如图像等,也应该具有认知性。Forceville提出图像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他(2006,384)认为在多模态语篇中,源域和目标域往往运用不同的模态符号,因此构成多模态隐喻,而且这些多模态的符号资源相互配合,共同达到隐喻效果。

2.视觉语法与多模态隐喻构建

政治漫画是一种重要的多模态语篇形式,体现了图文互动。本文选取了中国日报刊登的一篇多模态新闻报道中的漫画,讲述了中国和奥地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从多模态语篇视角考察其中的“中国”形象构建。

2.1再现意义

根据视觉语法理论,可以认为该图中的再现意义主要体现在叙事再现。在叙事再现中,一般的“矢量”都是由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斜线构成,体现了再现参与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而在本图中,再现参与者之间的“矢量”则是一条平行线,反映的反而是平等关系。在本图中,再现参与者主要由两个“男人”握手对视组成。虽然他们肤色各异,但是他们的体型,姿势,位置都处于相对均等的态势。他们之间的矢量由对视的目光形成的平行线组成,这是一个表示心理过程的叙事图像,两个“男人”构成的再现参与者互为感受者。在他们的对视过程中,双方都显示出友好的态度,所以被感知的是“和平、友好,平等”等积极意义。同时可以从再现参与者的大小、聚焦度、色彩饱和度等推断本图中两个“男人”都是突显的。相同的突显度体现了该图想要传达中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平等关系。

2.2互动意义

在视觉语法中,互动意义由四大元素构成,本文主要分析两大元素,即接触和社会距离。接触由再现参与者通过目光接触构成。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索取”(demanding),指的是再现参与者的目光与互动参与者直接接触,好像在向读者索取信息;第二种是“提供”(offering),指的是再现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没有对视,这时图像为读者提供信息。在本图中,很明显“男人”图像是处于对视中,所以他们是属于第二种接触,结合标题,可以看出该图为观众提供了中奥合作的信息。

社会距离和“取景框大小”有关,而且不同的取景尺寸决定了再现参与者和互动参与者之间不同的社会距离,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亲疏程度。在本图中,“男人”图形的取景是从腰部往上,属于“个人长距离”。这种距离属于相对亲密的关系,说明作者想要营造一种与西方读者亲密接触的感觉,烘托出“一带一路”合作的良好氛围。

2.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包括三个系统,其中信息值体现在再现参与者的空间布局中。在本图中,最重要的是两个“男人”图形的左右平面布局关系。根据视觉语法理论,两个“男人”属于左右平行的布局,这体现了他们所转喻的两国的平等关系。另外,奥地利在左,中国在右,体现了左旧右新的信息值,符合西方观众的认知,把中国塑造成新的伙伴形象。显著性是通过图像中部分成分的突显和与其他成分的对比度来实现的。在本图中,两个“男人”图形被突显和前景化,暗示读者该图像是在强调中奥的合作关系。框架则是通过框架结构的出现或缺失来体现成分之间的关系。在图中,可以看到虽然两个“男人”分居图像左右两边,但是他们紧握的双手则将两者融为一体,体现了他们的合作与亲密。

2.4多模态隐喻

政治语篇是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呈现。多模态政治语篇,包括政治性新闻语篇,通过对多模态符号资源的运用,反应作者的话语目的。作者在一定语境下的隐喻选择,反映了作者所预期的话语目的,而这往往带有劝诱性(纪玉华&陈燕,2007: 146-147)。由此可见,在这则新闻中,作者通过图像模式的漫画和文字模态的新闻报道的互动,反应了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中国与奥地利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为西方读者塑造对中国的良好印象。

在新闻中,通过两个转喻:“左边的男人是奥地利”和“右边的男人是中国”,最终构建了“中奥是平等的兄弟”这个多模态概念隐喻。综合视觉语法分析,转喻中奥两国的“男人”形象,无论是尺寸大小、取景角度,还是社会距离等功能维度,都体现了平等的特点,有力地反驳了西方反华势力所描述的“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等奇谈怪论,构建了中国“平等”待人的形象。同时,两个再现参与者之间的目光“矢量”和紧握的双手还给观者提供了中奥亲密合作的信息,塑造了中国是“亲密朋友”的形象。另外,左右空间布局,还隐喻了中国属于新的合作伙伴,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合作带来了新的活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过功能和认知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揭示多模态隐喻中的认知构建。

3.结论

本研究融合了两大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功能和认知相结合的角度,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日报外宣多模态新闻语篇如何在“一带一路”话语框架下,为西方国家的读者构建一个中国是“平等、亲密、新兴”的朋友的形象。

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分析一则多模态新闻,难以把握“一带一路”多模态外宣新闻语篇的全貌。其次,视觉语法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的结合还不够深入,缺乏在具体认知结构方面的研究,例如两者的结合如何在源域中体现。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2]Kress G R,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Psychology Press,1996.

[3]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J].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1:379.

[4]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2-48.

作者简介:向恩白(1989—),男,重庆开州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项目基金:2017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项目《对外宣传多模态语篇中的“一带一路”战略话语认知构建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7WYZX02。

猜你喜欢

多模态形象新闻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