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0-12-14郑成谢美铃周娇娇万钊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

郑成 谢美铃 周娇娇 万钊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大学生创新意识、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等的现状与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各高校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创新教育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创新教育;创新机制改革;成果转化

引言: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出至今,国内各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建设已进入初步阶段。由于 “双师”型教师缺乏、国内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资金不足,高校在建全创新机制和引导大学生创新时,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地方政府、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引导与支持,但是社会舆论、大学生的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创业风险大,大学生不具备创业条件。我们应该思考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及目的应该通向何方。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现状

(一)“填鸭式”课堂教育阻碍大学生创新思维

新式大学课堂长期以来是热门话题,而目前高校课堂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课上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学习,缺少主动思考的空间,长期以往地被动灌输知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减弱,形成不愿主动探索知识的惯性,造成眼界的局限,妨碍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创新教育没有深入大学生群体

大多数高校已经相继建立创新竞赛组织,增添创新创业课程,与产业孵化器建立创业实践平台,组织参加国内各项竞赛。但是许多改革措施处于探索阶段,创新竞赛组织规模较小,创新实践课程类型少。小规模的创新教育的重心只放在愿意参与其中的少部分学生身上,学校对创新教育的宣传也仅限于为数不多的讲座和选修课。

因此,大多数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到创新竞赛组织中。“创新”这一词以抽象的概念呈现在学生脑海中,让人感觉陌生且触不可及。参与竞赛的学生,大多是创新竞赛组织内部成员,而其他学生少有参与——不熟悉流程和缺乏指导是主要原因。即便是组织内部成员,也存在对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学校给予的相关支持措施缺乏了解的现象——这与组织内有经验的成员的水平、对新成员的经验传授有关。

受本身专业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创新与科技创新人数分布不均,有学院存在为达到参赛人数指标而凑数的现象。比如在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通常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对科创竞赛无人问津,而在工科类学院则反之。创业需要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学生对此应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大学生创新作品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

一些具有潜在价值、具备成果转化条件的作品难以被充分利用。竞赛作品转化过程漫长、繁琐,需要学生负责人在学业与实践活动中作出抉择,学生以学业为重的价值观和对两者的风险判断都促使学生放弃成果转化。

大学生如何保护有潜在价值的作品也是一个难题。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常常要求展示作品并详细阐述,在此之前应申请专利以防被窃取或抢注,申请专利的过程同样漫长、繁琐,如果没有创业意愿,申请专利对于学生是不必要的。

(四)大学生创新平台体系不完善

多数学院有独立的学生创新競赛组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学院给予的资金通常只供维持组织基本运作的办公经费,学院老师忙于工作和科研,疏于对组织提供引导。组织中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有经验的学生,而学生能力有限,且不会长期留在组织内,低年级经验不足,高年级准备考研或求职,导致组织发展缓慢,缺乏纪律性。

目前大多高校已经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之类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管理部门,但 “双师”教师的缺乏与相关建设缺乏指导是国内各高校面临的难题,导致创新教育难以普及到学生群体。

各个学院的创新竞赛组织少有联系,创新竞赛组织、学校相关机构、创新创业平台之间对接不到位。由于各个组织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统一体系,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充分发挥本身的作用。

二、相应的几点建议

(一)使创新平台融入学生群体

通过媒体、广告、课堂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学生群体对创新的理解。通过扩大学生创新竞赛组织规模、创新平台融入学生社交平台、以创新为主题的团建、联合学生会组织创新活动等方式将创新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关注,

(二)促进创新竞赛组织、学校创新管理部门、创新创业平台交流

创新竞赛组织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相互借鉴学习;创新管理部门与创新竞赛组织的交流有利于问题至下而上反馈,加快组织体系的形成和规则制度的完善;创新竞赛组织与创新创业平台的交流有利于培养潜在的创业团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规模、有体系的完整的创新组织体系能更好的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组织作用,扩大其影响力。

(三)制定良好的大学生创新规章制度

首先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创新队列中,其次引导大学生制定未来规划以减少其将来对深造、求职、创业的迷茫,最后制定保护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措施,引导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创新深度和进行成果转化,实现创新-转化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双师”储备力量

对本科学生,应用型高校应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本科生任务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局面,为培养“双师”人才打好基础。

对专硕研究生,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有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例如充分利用科技园和产业孵化器培养有“双师”潜质的学生——科技园和产业孵化器是高校与企业联合搭建的高校生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增加其用途能解决其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国内相关研究与普通高校的创新教育现状,通过分析提出了建议。一方面,高校要扩大创新教育广度,真正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另一方面,要健全创新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创新提供引导、保障,促进创新内容向深度发展,为将来创新教育环境打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栩. 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袁玖.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畜牧兽医杂志,2018,37(03):59-61+64.

[3]曹巍,宋冰,王晓琳.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2004(04):57-59.

作者简介:

郑成(1998-),男,汉,四川省南充市,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水电

谢美铃(1999-),女,汉,四川省南充市,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水电

周娇娇(1997-),女,汉,四川省广安市,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水电

万钊 (1999-),男,汉,湖北省荆州市,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究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缺失及重塑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