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2020-12-14黄艳
摘 要: 笔者从变法的推行者等方面进行对比,来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变法推行者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都是在面对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各国的自救运动。从背景和内容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是为什么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深深影响了当时,后来和今日的日本,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像昙花一现一样,似乎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呢。笔者从变法的推行者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寻找答案。
一、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时代初期的日本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复兴举措。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由一群有知者组成"萨长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权在戊辰战争中消灭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还,结束长达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阀和资本家取代武士阶级的统治。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通过推行"王政复古"以达到天皇亲政和议会政治(合议),建立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动了财政统一,稳定幕府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并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教育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价值观的西化也为日后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埋下远因。在外交上成功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当时亚洲众推行改革的国家之中,少数成功改革的国家。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導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变法的推行者
(一)皇帝
明治天皇庆应三年(1867年)继承天皇之位,继位之时,正是日本从12世纪末开始的幕府统治时期,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手中,大权旁落,天皇形同虚设。明治天皇上台后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这一措施受到德川庆喜的武力反抗,他集结1.5万幕府军在京都与明治天皇的5000人军队激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代表正义的明治天皇以只有幕府军三分之一的军力战胜了德川庆喜。明治天皇用武力的方式肃清了幕府的势力,将国家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天皇手中。随后,实行明治维新,将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制国家发展为工业化世界大国。日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
光绪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母亲是慈禧皇太后亲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四岁的载湉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亲政,但是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是清朝后期少有的立志有作为的皇帝,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清朝最终战败。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因砒霜中毒去世。结束了凄苦的一生。光绪帝的一生都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自己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何谈改革,何谈使国家摆脱困境,挽救民族危亡。
(二)大臣
参与明治维新的大臣,很多出自岩仓使节团。明治政府成立后不久,就派出了岩仓使节团到西方出访。使节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为副使,随员包括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共49人,相当于当时明治政府高官的一半,这个规模是非常大的。另有50多名留学生随行。使节团于1871年12月出发,于1873年9月回国。历时22个月,访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麦、瑞典、意、奥、瑞士等12国。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史中是非常罕见的,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使节团到国外后被西方先进的技术等所震惊,于是开始疯狂的考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法律、军事、风俗习尚等方面的情况,这次出访使明治政府的主要推行者得以实地接触,而不是从书本上读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发展工商业是使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必须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国策的核心加以全力推进,这是建设近代日本的关键。回国后,使节团的成员和明治天皇就开始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为口号的深刻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有康有为和梁启超。康有为 (1858年-1927年),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通过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简历我们看到戊戌变法之前,二人都没有过从政的经历,更加没有海外经历,更加准确的说那时的他们是两个文人。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中国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变法,结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2]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作者简介:
黄艳,198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