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相、危害及纠治:当代中国生态虚无主义的三维审视

2020-12-14谢俭

理论导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生态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多元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样态之一。虚无生态现状、虚无问题成因、虚无改善路径是其典型的理论面相。思想上扰乱科学的生态认知,模糊生态主流价值取向;政治上遮蔽鲜明的立场态度,消弭生态建设的党性和人民性色彩;实践上偏离正确的生态践履指向,误导非生态的行进路轨,是其主要消极影响。纠治生态虚无主义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立定指导旗帜,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拒斥唯心主义倾向;凝聚生态共识,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筑牢制度屏障,健全相关法律规章,规约生态虚无言行;强固生态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成就回驳生态虚无杂音。

关键词:生态虚无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1-0088-05

作者简介:谢俭(1983-),女,广西宾阳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历史领域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领域有文化虚无主义,今天在生态领域,同样也有生态虚无主义。”[1]所谓“今天”的生态虚无主义主要是指在历史方位下“受西方消极负面价值理念及相关社会思潮的影响,惯于否定科学的生态价值观”[2]的现象,其根本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虚无主义。由于生态虚无主义呈现出多元理论样态,且传播甚广、影响消极、危害深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来与生态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2015年3月,习近平主持会议对《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行审定时强调:“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后续颁布出台的正式《意见》里更是明确指出,要“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又深入阐发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并表达了“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殷切期盼。凡此种种,无不表征出浓郁的反对生态虚无主义的意蕴。毋庸讳言,新时代境遇下,索隐探寻纠治生态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对于驱散生态认知上的迷雾,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导向,进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社会生态共识,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样态透视:当代中国生态虚无主义的多重面相

虚无主义的触角延伸至生态环境领域,由此生成了生态虚无主义。这一思潮实质表现为生态价值观的一种倒错,这种倒错虚掩了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的态势,遮蔽了生态环境问题滋生的原因,错解了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的路径。具体来说,生态虚无主义主要有三种呈现形式。

(一)生态虚无主义现状:罔顾事实有意虚掩

在生态环境状况的评判上,生态虚无主义罔顾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更甚者有意虚掩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的态势。这种虚掩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态虚无主义者低估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3],盲目自信乐观地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认为环境污染只是局部地区产业、特定能源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地“认为生态危机是被夸大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4]。反之,他們却将生态环境保护论者指认为投机分子,斥责他们虚夸事实、捏造险情,更甚擎起“科学”大旗,以非科学或反科学之名对环保主义者进行攻讦和讨伐。二是一些人认为生态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必然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无法避免对生态环境带来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甚至是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绝非当今时代才蓦然出现的顽疾,由此主张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终结之日,会始终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这一主张看似温和,实则为转移人们关注焦点之举,将生态环境问题看作是纯粹的自然发展过程,从而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被严重消弭。

(二)生态虚无主义问题成因:主因次因逻辑错位

在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剖析上,错解其真正根源,倒错主因和次因的逻辑关联。这种错解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有生态虚无主义者将环境恶化原因简单指向个人生活方式的非良性和不健康。指证当代国民消费方式的无节制、环保意识淡薄是引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譬如现在流行的点外卖生活方式,产生数量巨大的不可降解或难以降解的外卖包装盒等白色垃圾,造成资源浪费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这一论点饱受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对个体赋予了太多的责任感,却忽视了体制性的因素”[5]。二是一些人将环境污染原因归结为穷人的无限度贪婪。主张穷人和欠发达地区是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的祸首元凶,直指物质匮乏是迫使他们任性妄为、滥开滥采资源的内在动因。穷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通过繁衍子孙后代培育新的劳动力进而获取占有更多生态资源。欠发达地区农民通过采伐以及焚毁森林的方式开垦出沃腴的土地,这种“烧林改田”的耕作行为导致了大火、雾霾肆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生态虚无主义者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秉持一致的观点,“为贫困所迫除了开采自然资源之外别无其他选择”[6]。三是个别人将人与自然关系失谐之因归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空场”。“生态虚无主义通常认为马克思思想当中缺乏生态致思维度”[7],这一部分生态虚无主义者披着学者的外衣,打着学术探讨的幌子,认为“马克思常常被看作是一位反生态的思想家”[8],从而推导出“生态”在其思想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处于“不在场”的结论,循此逻辑,人与自然关系便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张力不断加剧。

(三)生态虚无主义问题改善路径:治标治本轻重倒错

在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的路径上,将零敲碎打的治标虚抬至治本的程度,而把治本的方略予以掩蔽。这种本末倒错的途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生态虚无主义者主张“科技救治论”。把科技视作改善生态环境的最强利器和制胜法宝,科技延伸了人的肢体和智慧,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认为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是解码生态环境污染困局的唯一密钥。二是一些人主张“制度万能论”。把生态环境保护完全寄托在生态法规和环境政策的完善建构上,认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一旦搭建成型,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劣行为将受到严格约束规范直至制裁,恶性破坏行为就会被完全根除。三是一些人主张“个人主义能动论”。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完全寄托在个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上,认为只要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水成渊聚沙成塔,微光可以燃成熊熊火焰,生态环境定当会向美丽蜕变转型。四是一些人主张“上级智慧论”。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完全寄托于上级部门的决策上,期冀于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认为只要照搬套用上级机关的精神指示,就一定会拿出生态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案。

二、消极影响:生态虚无主义的主要危害

生态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思想、立场和实践均具有强大的侵扰。其扰乱人们科学的生态认知,遮蔽鲜明的立场态度,偏离正确的生态践履指向。展开来说,生态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思想上:扰乱科学的生态认知,模糊生态主流价值取向

生态虚无主义既是唯心史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形而上学思维立场的呈现,更是一种抽象生态价值判断的体现。其一,扰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认知。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著书立说,也没有使用“生态”这一词语,生态虚无主义者就此生硬僵化解读,仅从字面外围判断,断章取义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不存在生态维度,这是一种缺乏文本视域和欠缺逻辑分析的简单化思维。实质上,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9]。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生态思想空场。其二,扰乱生态现状、问题和改善路径的认知。生态虚无主义者在生态现状评判上罔顾生态现实,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其他,分析停留在狭隘视域、认知偏见和表象阐释上;在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上以主观、片面、孤立、歪曲和以偏概全等方法来探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抓不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本质,错解问题产生真正根源;在生态改善路径上,非理性地以自己主观需求对生态事实进行人为的、错误的剪裁取舍和谬评主张,夸大人、物或者制度、科技的能动作用。不是从整体、联系中掌握事实,而是从细枝末节着眼,随意挑出零碎的解决方案,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思维。其三,模糊生态主流价值取向。青年一代对新思想新事物好奇新鲜,其生态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也存在分辨力弱的特点,易受生态虚无主义熏染,这将影响青年一代生态成就自豪感的树立和对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必然胜利的坚持。生态虚无主义无形中动摇青年的思想根基,“感性、情感、价值”优先,甚至遮蔽了“理性、事实、真相”而成为判断的决定性因素,误导其价值取向。生态虚无主义虽说未成为主流思想意识,甚至也只是特定生态领域的意识,但这一错误意识已经对我国当前研判评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政治上:遮蔽鲜明的立场态度,消弭生态建设的党性和人民性色彩

“虚无主义日渐成为中国社会非主流思潮中的重要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形成巨大挑战。由学术探讨到形成政治思潮,目前更有形成气势日盛的社会思潮之倾向。”[10]生态虚无主义不仅仅是态度立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话题。

生态虚无主义在当下无论以何种样态呈现,作为一种错误意识形态都具有强大的政治遮蔽消弭作用。其一,生态虚无主义者脱离具体国情,夸大和误读社会主义生态实践问题,遮蔽立场态度。生态虚无主义者或借学术研究之名,“解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虚无中国生态,并借助各种自媒体传播、蔓延,遮蔽学术研究和社会认知,这些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生态虚无主义者企图使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掉以轻心,或是盲目乐观,以放松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警惕重视,进而达到遮蔽解决生态环境问題、遮蔽马克思主义生态立场的目的。其二,消弭生态建设的党性和人民性色彩。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秉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观,且把生态民生问题纳入党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之一,积极回应“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11]123的生态诉求,也进一步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11]123。这些论述和实践都生动体现了生态建设浓郁的党性和人民性。但生态虚无主义者不分青红皂白将中国生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揽子归结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基本制度所造成,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大做文章,看不到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是在曲折中前进,割裂生态治理和国家领导之间的内在关联,否定中国生态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视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力作用,渲染夸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生态建设实践中的一些失误。显而易见,若放任生态虚无主义蔓延,势必动摇人们对美好生态的殷殷期盼,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实践上:偏离正确的生态践履指向,误入非生态的行进路轨

有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生态践履。生态虚无主义论腔从学术层面讲是肤浅的,实践导向是错误的,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但涉及对当代中国生态治理的剖析和改善,更是一个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对实践导向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其一,导致人们不重视生态保护。生态虚无主义者认为生态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内嵌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这使得人们丧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必然为满足一己之私利置生态资源于不顾,经济上贪婪将生态资源占为己有、掠夺自然浪费无度,生活上奢靡放纵、肆意挥霍浪费,追求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生态虚无主义导致个体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其二,催生盲目追求生态政绩观乱象。生态虚无主义者把生态治理方式寄希望于科技、精英、上级,这使得某些官员盲目自信、内心膨胀,误以为采用几项技术、多颁布几个红头文件、多下达几项指令就可以搞好生态建设,取得赏心悦目的生态政绩。这种生态政绩观使人迷失生态治理的方向,必然导致其行事没有底线原则,置党性法规于不顾,继而污染政治生态环境,败坏社会道德风气。其三,引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失调。虚无生态现状,消弭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性,一味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甚至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虚无改善路径,人为割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关联,无法及时淘汰高污染行业和技术,不能迅速调整生产结构,阻滞经济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生态虚无主义影响下的生态实践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且会误入歧途阻滞发展。

三、破除迷障:生态虚无主义的纠治理路

如前所述,生态虚无主义具有多元样态的表现形式,且影响消极、危害深重。特别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如果任由生态虚无主义在生态领域横行, 势必阻碍人们寻找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12]。因此,纠治生态虚无主义俨然是一项当务之急、势在必行的重要工作。具言之,纠治工作要沿循以下四维理路来推进。

(一)立定指导旗帜: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拒斥唯心主义倾向

马克思恩格斯以物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为研究始点,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大厦基石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历史更替和文明进步的内在规律,由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唯心主义则过分虚夸人的意识能动作用,忽视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澄明破析生态虚无主义思想迷雾的关键核心和根本方法是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为科学地揭示生态发展内在规律、生态和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逻辑思维方式。其一,坚定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论来分析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和矛盾。在生态现状评判上正视生态事实,实事求是;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溯源追根抓主要矛盾抓关键;在生态改善上优先选择可有效操作的科学路径,釜底抽薪直击病灶有效治理。生态虚无主义者在事实判断和直击要害方面有失偏颇,甚至得出与生态事实南辕北辙的结论,从根本上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和方法,撕裂了合乎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之间关系。其二,占据思想阵地,拒斥唯心主义。常怀质疑、批判精神,摒弃生态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其内嵌社会发展历程的错误观念;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摒弃穷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的错误认识;避免盲目推崇英雄史观;正面客观评估生态现状,正视自身生态发展问题,对症下药实现有效改善。其三,坚持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实践者、推动者。”[13]人民群众是建设良好生态、美丽中国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层出不穷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就要充分信任和紧紧依赖人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氛围。

(二)凝聚生态共识: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动先导。没有正确生态文明观指导,人们就会在各种“主义”“思潮”中迷失,也就难以辨识、抵抗各种“旗帜”的侵袭。为凝聚生态共识,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其一,加强马克思和历届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观社会认同教育。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以自然“报复”人类为前提和代价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及五大发展理念等等,都是极其丰富的教育素材,应将这些理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宣传,使之入脑入心,提升人们的认同感。其二,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涵养人、滋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资源,譬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先贤“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箴言慧语都是深刻认识和辩证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先哲前贤以其深邃智慧对生态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思考和论述,这些优秀传统生态思想资源为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底蘊和深厚的理论根基。其三,要深入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对大众进行涵育和塑造,形成生态人格,形塑生态人。要充分认识到,生态虚无主义的欺骗性隐蔽性以及纠治的艰巨性长期性,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要以各种形式持续开展、有效开展,使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常态化。

概言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旨在凝聚生态共识,应“不畏虚无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态度立场,守住思想底线,坚决廓清生态虚无主义迷障,抵御生态虚无主义思潮渗沁,保证前行路向正确。

(三)筑牢制度屏障:健全相关法律规章,规约生态虚无言行

要彻底肃清和坚决抵制生态虚无主义,不能依赖工具层面的缝缝补补,而要在本体论的法律规章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14]99相比柔性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健全相关法律规章则是一种刚性的举措。其一,规约网络舆论场域的生态虚无言行举动。网络新媒体具有门槛低、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等特点,针对网络上出现的生态虚无主义各种论调,需使其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国家要着力健全网络法律规章,依法加强网络场域治理,开展专项整顿行动,净化网络舆论,最终形成震慑效应。其二,执行纠治生态虚无主义的力度不能打折扣。习近平明确指出,“绝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14]111。长期以来,生态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存在,与法律规章执行无力或“软力”密不可分。对于罔顾生态现状,放任破环生态行为,不闻不问惰政懒政的首要负责人,要给予严肃处理;对于不顾实际、不问民生导致环境问题频发的主要责任人要严肃追责;对于把生态环境问题帽子乱扣甩锅给穷人或他人,挑拨人民群众关系,破坏人民团结的行为要给予坚决打击。全面依法保障规约生态虚无言行,避免落入科学技术无所不能假象、精英个人救世论幻象,实现对生态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依法依规治理,形成纠治生态虚无思潮的法制化、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四)强固生态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驳生态虚无杂音

生态虚无主义思潮理论、逻辑及实践倒错,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加速度恶化是全球化之后西方文明不断侵蚀的结果”[1]避而不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熟视无睹、对中国生态发展前景蓬勃向好趋势置若罔闻,依旧戴着有色眼镜以惯性思维肆意歪曲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以生态环境问题为“马前卒”,打着维护生态的幌子,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试图达到西方和平渗透演变、实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目的。对此,最有力的回击就是要强固生态自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建设并驾齐驱。经济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摒弃“黑色发展”的路径依赖,倡导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政治上,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制,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到实处;文化上,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创作更多更高质量的生态文艺作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社会建设方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良好风尚,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培育体系,创建科学有效的生态评估机制;生态建设方面,绿水青山自然价值和金山银山经济价值相统一,使“生态、生命、生活、生机”融合起来。唯有这样,使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以生态绿色为底色确保红色旗帜不变色。

参考文献:

[1] 王平.生态虚无主义的症候及其诊治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5) ∶ 191-197.

[2]汪馨兰,秦亚君.生态虚无主义的多维审视[J].理论导刊,2019(3) ∶ 83-88.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 30.

[4]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15.

[5]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40.

[6]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106.

[7]王平.马克思思想的生态关怀向度及其启蒙意义——对生态虚无主义的批判[J].哲学动态,2019(10) ∶ 27-32.

[8]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刘仁胜,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1.

[9]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1) ∶ 15-21.

[10]张灿.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及其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 59-65.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2]王平.当前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渗透逻辑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研究,2019(6) ∶ 85-92.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 396.

[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