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地名旅游资源研究
2020-12-14吴水田杨钰怡蔡杭静易春苹
吴水田 杨钰怡 蔡杭静 易春苹
[提要]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字标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南部,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对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进行筛选调查基础上,指出地名开发存在的展示形式单一、内涵挖掘缺乏深度等问题,提出地名旅游资源商品化、将地名应用于导览系统、建立地名博物馆的建议。
关键词:海珠区;旅游资源;地名;旅游开发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州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研究”(广大[2019]72号);广州市高校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锻炼、能力培养、地方服务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编号:2019JG229)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蔡杭静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8月15日
一、问题的提出
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1993年,尹钧科就提出“地名旅游”的概念。但是,国内对于地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追溯、地名文化分类等方面,探讨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原因,或从语言资源学角度解析地名的资源价值,或提出构建地名数据库意义。国外也鲜有与地名旅游相关的专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名的外文翻译、地名商品化等方面。如,金善熙分析了37个海外网站上韩国地名的错误使用情况,表明对网站进行监督和及时补充标准英文资料的重要性,反映了地名作为地理标识在旅游中的作用;Suh-hee Choi和Cora Un In Wong以韩国游客独立体验的澳门历史中心为例,分析了旅游业中地名转换问题的性质,表明地名对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影响;Duncan Light分析了地名在旅游中存在的商品化特征及在消费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地名旅游资源开发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广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中海珠区拥有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广州塔、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孙中山大元帅府等高品质的地名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开发力度有限,仍未引起大众对地名文化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展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研究,既可填补区域地名旅游研究上的不足,丰富相关研究成果,对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的开发亦有现实意义。
二、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现状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南部,四面被珠江广州河段环抱,北与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隔江相邻,东部、西部、南部分别与黄埔区、番禺区隔江相望,素有广州“南肺”之称。而“海珠”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的海珠石。据清乾隆年間范端昂的《粤中见闻》所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连成陆地。海珠区是广州市的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广州人称其为“河南”,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由此可见,“海珠”地名的历史意义和自然变迁意义突出。
(一)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的筛选。目前,海珠区辖内有18个行政街和26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地名种类繁多。根据广州市民政局地名普查的数据,海珠区登记在册的地名有30,000余条,按照历史价值和地名意义,从中整理出149条开发意义较大的地名词条,分为九个大类,分别是:(1)政区、居民点、城镇交通;(2)自然地理实体;(3)交通运输设施;(4)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5)名胜古迹和纪念地;(6)农业和水利设施;(7)工矿企业;(8)服务业;(9)旧地名。九个部分的地名都具有统一的属性,其中政区、居民点、城镇交通类的地名包括有特色街巷、特色自然村、文明社区等内容;自然地理实体类的地名包括山地、河流、湖泊等内容;名胜古迹和纪念地类地名包括纪念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和一般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等内容。
在筛选得出的149条地名中,深入挖掘每一个地名的来历、历史典故等信息是资源评价和开发的基础。以名胜古迹和纪念地类中的海幢寺为例,明朝后期,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向园主郭龙岳募缘得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之意,将佛堂取名为海幢寺,这便是海幢寺地名的来历。地名作为一种文字性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对实体旅游资源的一种补充和说明。再以名胜古迹和纪念地类中的十香园为例,因园内种植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香花,故名。由地名引发游客游览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其对景区的游览印象。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国家标准,海珠区149条地名按照旅游资源分类为4大主类,15大亚类,29种基本类型,其中地文景观类10条、水域风光类4条、遗址遗迹类3条、建筑与设施类131条、旅游商品4条,种类多样。海珠区的旅游吸引力不仅在于景点本身,更在于景点地名蕴含的浓厚历史与人文气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自然的变迁、多元文化的交融汇合,无论是从旅游开发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广州市海珠区地名资源都具有研究与开发价值。
(二)海珠区已开发的地名旅游资源。地名作为记载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筛选的海珠区149个地名中,有140个地名已开发,地名相关的景点内已开展旅游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1)
地名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体现在对地名文化的多样化表达。旅游地通过文义解释、相关历史事件、名人典故的讲述,运用展览投影,电子导览、音频解说等多种技术手段展现了地名文化。由表1可知,海珠区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地名占将近70%,在这140个地名旅游资源中,开发表现形式主要为宣传册或解说词、旅游地官方网站对于地名由来及相应历史演变的介绍。如,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一方面有供游客阅览的旅游指南中对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名称由来、选址历史缘由等的解说;另一方面官方网站上有文字及视频介绍、线上展览、数字导览等形式,“走进历史 直面帅府”以纪念馆的布局、建筑特色为切入点,围绕相关革命历史事件等历史背景进行介绍,让游客通过解说进一步感受蕴含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这一地名中的历史气息、文化内涵。
(三)海珠区未开发的地名旅游资源。筛选出的海珠区149个地名中,尚未进行开发的地名有9个,包括:广州市海珠科技创业园、江南大道北婚纱街、花岗、官洲河、黄埔涌、娥眉沙、沙仔、汇津桥、利济桥等。
在地名文化内涵的解说形式上,这9个开发程度低的地名旅游资源都欠缺地名内涵解说的载体。如汇津桥、利济桥,在景点处仅有桥身这一实体资源,却未见对作为文化符号的地名其内涵进行解说介绍的实物载体。
在地名文化内涵的开发程度上,对于这9个地名旅游资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地名的字面意思,未能深入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不能突出对应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如,作为目前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内最大的专营婚纱的交易集散地——江南大道北婚纱街,婚纱店铺云集于此,但缺少对婚纱街整体概况的介绍说明,不仅如此,其蕴含的婚嫁礼俗文化亦未能被很好地挖掘展现出来,地名文化开发程度较低。官洲河与黄埔涌,河流因流经的区域得名,主要受到地理区位因素影响,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相对不突出,导致开发程度较低。
三、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地名旅游资源展示形式单一。地名旅游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大多具有纪念意义以及较强的故事性,抽象性明显。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旅游地仅是将地名的相关信息标注于景区展示牌中,在以展示地名故事内涵的形式上并无创新,存在着地名旅游资源展示形式单一的突出问题。另外,仅通过展示牌这种单一的文字形式,缺乏与游客的双向沟通,互动性差、体验感弱,容易导致游客心生乏味,显然不利于游客对于地名相关文化内涵的感知体验,进而可能让游客留下不好的游览体验印象。
(二)地名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为了深入研究人们对海珠区地名旅游文化的了解程度与重视程度,2020年6月10日对广州市18~50岁之间的人群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一共回收了313份有效调查问卷。问卷的调研结果显示,有93.3%的游客表示:在了解了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后,旅游体验感有显著的提升。由此可见,挖掘地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提升旅游服务中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在问到被调查者通过景区展示牌、旅游宣传手册、网络介绍等渠道获取的地名文化故事,是否可以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时,有超过三成的游客表示:旅游地展示的地名文化故事无法使其充分感受到地名背后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
海珠区对地名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地在地名开发方面难免缺乏经验,在實际开发过程中,对地名文化的挖掘仍停留在较浅层面,缺乏深度。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旅游地对于地名的展示仍停留在仅简单文义解释层面,并没有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如该地地名演变过程、地名背后的名人典故及历史故事等。如“客家井”,其名称由来,为何克姓人家挖的井会被命名为“客家井”,所对应的实体旅游资源——井的范围变化等都是旅游地在对其进行挖掘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仅停留在对“客家井”三个字的简单解读层面是完全不够的,需要通过深度挖掘,发现其背后体现的是历史上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碰撞以及融合的历史文化价值,赋予地名旅游资源丰富的内涵。
四、海珠区地名旅游资源开发思考
(一)打造地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旅游景区“带得走的文化”。要打造地名文创产品,首先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再加以创意的表现手法,打造文创产品,吸引游客消费。例如,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可以制作贝壳形状的钥匙扣,上刻画古海岸的形状,背刻印七星岗的隶书字样,让人一看到就能想起地名和地名的由来。再如,十香园,可制作十种香味不同的香包及香膏,包装上印居廉、居巢的画,并打上“十香园”标志,不同味道包装不同,十个一组,既实用又具观赏收藏价值。“十香园”字样可以留住游客的游览印象,闻到味道,可以再现十香园内的花香,而包装则可以记住十香园的岭南画派创始人。
地名在旅游过程中也具有实现“消费导向”的重要价值。例如江南大道北婚纱街,是以地名命名的特色街道,传递给旅游者的信息不仅是其地理位置,还有其特色内容。还有广州中大凯丰酒店、南洲大酒店、南园等都是以地名命名的酒店餐厅,这有助于给游客留下更深的印象,对地方地名和企业来说均是起到了一个交相辉映的效果,有利于彼此的形象推广。在地名管理过程中,可以注重把地方特色和地理特征结合起来命名,将形象“标识化”,既方便记忆也有利于借助地名进一步增添景点的吸引力,使该地更具旅游开发价值。
(二)增加地名在导览系统的应用,发展体验式旅游项目。在开展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在旅游途中,您常常通过哪种渠道去了解地名文化?”由表2可得,更多的游客是通过网络了解地名文化的,对此,景区开发者可以进一步增加地名文化在智慧导览系统中的应用,丰富地名展现形式。信息化技术在导览系统中的应用,对于游客而言,仅通过手机即可深入了解地名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实现一对一深度导游服务;对于景区而言,在实现智慧旅游的同时,可以通过标识引导更多的游客到景区游玩,刺激游客消费。智慧导览系统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手机这一载体进行导游,AI智能语音讲解系统在很多博物馆以及部分景区都已配备应用,大大方便了游客的参观。在语音系统中输入有关地名文化的信息,游客扫码即可了解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增强参观过程中的“故事性”,让游客有更深层的体会,提升旅游体验感。(表2)
体验式旅游开发是保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并将故事具象化表现,引导游客沉浸其中,进一步增强游客在旅游中的体验感,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例如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在馆前立孙中山铜像,使其成为纪念馆标识,游客一进来就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肃穆,馆中设《帅府百年》陈列展,恢复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时期各个房间的布置,让观众参观时身临其境。再如漱珠岗古火山遗址,可以通过声光电动态展示手段,生动展现当时火山爆发的景观,当“火山”爆发时,游客脚下的地表会震动,墙壁喷出热风,让游客亲身体验感受火山爆发的感觉,加深对火山遗址的印象。
(三)建立地名博物馆,因地制宜实施多种开发。通过建设地名博物馆,展示海珠区的地名文化,了解海珠区的地名特色。近几年,重庆、南京等城市政府都有提出建立地名博物館的倡议,也进一步说明,人们对地名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名不仅代表的是地理标识,它更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建立海珠区地名博物馆,需由政府出面广泛收集海珠区地名文化图、录、典、志等地名历史资料,多途径征集传统地名、优美地名藏品,同时也要建立博物馆配套功能区。
对于开发程度较低但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地名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者可以结合其资源结构、特色等因素探索对应的开发方向。如广州市海珠科技创业园,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与广州市留学人员创业(海珠)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于此,是开展工业科技旅游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资源。可以将工业科技旅游作为这一地名旅游资源的主要开发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带动创新创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再以江南大道北婚纱街为例,作为目前广东省内最大的专营婚纱的交易集散地与广州西式婚纱的发祥地,对于研究广州的婚嫁服装、婚嫁礼仪习俗及其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显著。此外,婚纱街汇聚各大婚纱店铺,有各式各样的款式,既有庄重典雅的古朴婚纱,亦有新颖别致、开放现代的欧式婚纱,风格各异,琳琅满目,在婚纱街漫步不失为一种美的视觉体验,可以结合其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进行开发,通过举办与婚纱相关的赛事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消费。
主要参考文献:
[1]尹钧科.略论地名在旅游中的作用和价值[J].测绘科技动态,1993(03).
[2]黄金龙,高伟.岭南地名文化的特色与地名管理[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1).
[3]王彬,黄秀莲,司徒尚纪.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12.27(01).
[4]李学芝,马彦芳.追溯沂蒙地名起源,展现地名旅游价值——评《沂蒙地区古地名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9.24(02).
[5]李照航,傅学庆,郭风华,李仁杰.旅游地文本中的细粒度地名可视化方法[J].测绘科学,2015.40(01).
[6]王艳辉,袁书琪,黄阿琼.福州“三坊七巷”地名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04).
[7]郭清霞,陈文.武汉地名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利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8]Suh-hee Choi,Cora Un In Wong.Toponymy,place name conversion and wayfinding: South Korean independent tourists in Macau[J].Elsevier Ltd,2018.25.
[9]林剑纶,李仲伟.海幢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