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本科招生现状与对策
2020-12-14张晶孙佳娟
张晶 孙佳娟
【摘要】农业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力量,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又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由于现今社会对农业认识存在片面性、导向性和欠缺性,导致农科类本科招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高招制度的改革,解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是迫在眉睫。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农科类本科专业近三年的招生录取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着农科类部分专业生源不足、农科类专业生源质量偏低、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导致部分农科类专业发展遇到瓶颈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改革招生模式、提升农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科类;高校招生;生源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长久以来, “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现今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环。而脱贫攻坚,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等工作都离不开农业人才所提供的帮助和支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类高等农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农科类人才从培养层次到培养总量都得到了一定规模的提升,各类高等农业院校已成为农科类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其中各类农科类本科毕业生都是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深化农村改革中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对该校2018年本科招生现状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数据所反映的农学类本科院校招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江西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截至到2018年9月份,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1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现有本科生24000余人。为了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的生源质量,吸引鼓励更多品学兼优的考生,江西农业大学制定了《本科一批次招生录取激励措施》,根据考生高考分数以及专业志愿填报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给予2000 - 10000元的奖励,同时也设立了其他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雄厚的办学实力到较完备的学生奖、资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学校在为扩大招生规模、吸收优质生源这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学校农科类专业属于老牌优势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其中农学、林学、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但目前由于江西省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人们普遍受“轻农、怕农、厌农”的想法所影響,再加之现今许多综合性大学农科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地方性农业院校在本科生的招生方面面临着一些困扰和问题。
2 招生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次统计的数据为江西农业大学2016-2018年本科录取考生的相关数据。由于江西农业大学在省外都安排在本科二批次招生,且各省录取分数线以及高考总分不同,数据较难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故本文以江西省省内本科一批次招生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2018年江西农业大学新增本科—批次招生专业23个,故本次统计数据不包含上述新增专业。本文通过将各专业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与江西农业大学省内本科一批次录取的投档线平均差值作为指标来体现生源质量。具体数据如表1。们能够发现生源质量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3.1 农科类部分专业生源不足
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养料,没有优质的生源学校的发展就得不到长久的保证。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农科类专业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对“农”认识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导致的认可度低下。目前大部分的考生家长以及考生对“农”的认知还单一停留在农业种植或者养殖,农科类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科类专业是考生在无法录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相关专业之时的无奈之选,多数报考农科类相关专业的考生对“农”知之甚少。从江西农业大学录取考生的专业志愿填报情况来看,填报农科类专业的志愿优先级普遍低于其他科类专业,部分专业由于生源不足的问题,不得不参加一批次的网上征集志愿以完成招生计划。
3.2 农科类专业生源质量偏低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地方性高等院校在教育师资、教学水平、综合实力等方面相较于大多数“211”、“985”、“双一流”高校都存在明显的劣势。因此相较于各方面都较优秀的考生,地方性院校只会成为大多成绩中等考生的选择,因此报考农科类专业的考生成绩相对来说就会更低一些,生源质量自然会偏低。
3.3 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
此前,招生录取模式为“学校+志愿”,在这样的模式下,某些招生形势不太理想的农科类专业可以依靠和借助学校的优势,先将学生录取到学校,之后在编排专业的过程中通过调剂分数偏低考生专业志愿的方法,来应对专业计划较难圆满完成的问题。但随着国家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改为“志愿+学校”,如此一来,专业志愿的优先级已经和学校同等甚至更高。针对一些农科类专业对学生吸引力偏低的现状,势必会出现部分农科类专业“无人报考”或“无法调剂”的情况。
4 解决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招生问题的
对策及建议
4.1 完善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农科类专业认可度
招生生源一直以来都是各个高校争夺的主战场,尤其是农科类专业,面临目前招生形势欠佳的现状,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完善招生宣传策略,拓宽宣传广度,增强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深度。学校应与学院需要形成协同机制,统筹规划招生宣传工作。加强招生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和行政教师相结合且稳定性强的宣传队伍,这样才能同时做好招生宣传过程中学生关于专业知识和招生政策问题的解答工作;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深化和加强同各地市优秀高中的合作,对学校农科类相关专业的介绍和宣传工作提前入驻高中,在高中期间就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和相关专业的前期宣传普及,从而达到在高中阶段就能提前吸引部分学生甚至辐射全校的效果;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逐步提升社会各层面对于农科类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4.2 分析招生数据,优化工作布局
对历年招生录取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科学的配比来分配省内与省外的招生计划比例,优化省份专业计划编制布局。综合多因素调整招生计划配比,如:就业率,按志愿录取率,调剂率,专业报到率等。对于就业率低,学生报考率低,就业质量差,调剂率高的专业予以相应的计划调整,从而形成更优化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相关专业主动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招,使得专业计划投放更加符合考生意愿和社会发展现状,促进和带动生源质量提升。
4.3 适应国家政策,改革招生模式
国家招生制度的改革,对于高校招生工作而言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随着招生批次的取消,所有同层次的高校都放在一个批次内竞争,势必会对于高校的招生进行一次重新洗牌。在国家倒逼学校改革的形势下,谁能够提前改革,提前适应新的招生模式,才能在未来占得先机,赢得更优质的生源。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大类招生,从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到行政管理机构的通力配合,再到细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才能在招生的整个过程中吸引高质量学生,从而提升生源质量。
4.4 多措并举,提升农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学校对于学生培养成果和社会认可的体现。学校社会认可度高,学生培养效果好,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学校的育人成效,能够吸引更多高分考生的家长与学生的关注和报考,拥有较高就业质量的毕业生更是学校和相关专业的活名片。因此,学校通过采取各项举措从而实现农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就成为了十分必要的环节。学校应给予毕业生更多关于考研升学的专业指导和建议;协助学生结合自身特征和专业特色做好长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走出去的方式吸引优质用人单位来校选才;做好创业、就业帮扶等相关政策及国家现今就业现状和形势的宣传讲解工作;建立企业与学校的优质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学校对于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真正全方位做到有效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吸收更多优质生源。
[参考文献]
[1]孙继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9( 04):24-25.
[2]郭娟娥,劉朝霞,刘泽华.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本科招生现状与对策一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 (7): 741-746.
[3]邵志国,基于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招生工作策略研究一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吉林农业,2018,440( 23):133-134.
[4]张晨,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工作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1 (3):42-44.
[5]韩杰,白文林,尹荣焕,等.涉农专业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 (9):94-95.
[作者简介]张晶(1991-),男,江西南昌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佳娟(1993-),女,浙江湖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