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思政学科记忆堡垒的行动研究
2020-12-14李燕
李燕
不断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还能设计得更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实效性,学生的记忆堡垒还能进一步破解,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提升,这样的一种历程,是一个道德与法治老师看得见的成长。学科记忆堡垒的破解对于学生当前所处学段乃至大中小多学段的融通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够引领学生发现学科乐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获得感。而学生记忆堡垒的破解,最终还要依靠教师整体思路的引领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下面将从思维导图引领与课堂教学设计两个方面谈一下对于记忆堡垒破解研究的实施建议。
一、思维导图引领,可以与单元整体教学相联系
小到一课时,大到一学段,中间穿插着三易点、一主题、一单元、一册书等等单位,都可以以思维导图作为引领、关键词作为点缀,将知识系统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的思维脉络,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而破解记忆堡垒,实现知识的前勾后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习时,经常性地进行过程性总结,比如单元整体复习时,把整个单元相联系的内容进行系统呈现。
二、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情境教学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当前应用广泛并且效果较好的是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或者整合学生更易理解的替代情境,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在情境和学生学习水平之间建立一种平衡。)适时给学生抛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分析情境中的社会现象或人物言行,通过对情境的精细化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以后的做题过程中遇到相关内容时,通过相似情境,举一反三,将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达到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效果的落实以及教学情况的实施都有待于课堂呈现,落脚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1)基于真实情境,融通知识经验。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某一知识点的含义、意义及做法,而是在体会中基于知识点,给予学生感悟與思考的空间。提高观点认知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教师对观点要有深刻的把握,二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观点和认识,三是学生要有关于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我们要培养会建造房子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搬钢筋水泥的人。
初中三年的有联系的知识,包括从小家(家庭)到大家(国家)的过渡、规范规则与秩序等等,可以提前设计一下,至少让学生了解某些知识的存在,那样学生学起来也就不会那么突兀,同时拒绝了零基础学习新课,三易点的区分可以充实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做题,有利于观点的明晰,提升学生的发展认知。 把三两个年级之间有联系的内容梳理出来,表格罗列,年级集备,打通各个年级的知识盲点,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从学段开始到学段结束,形成连贯系统的学科思维脉络,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路线图。
(2)基于学段融通,实施主题教学。以一体化视野理解初高中教材,用整体思维和融通思维引领学生学习教材。经过对比初高中教材,发现除了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生活与哲学之外,其他内容初高中都有所涉猎。从共性内容出发,着眼建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与延伸拓展。例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八下有所涉及,学生已经了解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各自的地位、作用等等。到了高一必修一《经济生活》,更加详细深入地讲解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地位,我们可以尝试把关于此主题的所有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递进的、全面的主题路线图。这样,学生在遇到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题目时,思考与理解就会更加深入,记忆堡垒不攻自破。
(3)突破记忆堡垒,落脚学科素养。积极探索“突破堡垒、讲好素养”的更为高效的路线,让课堂教学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观点凝聚成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强大动力。设置好问题之间的递进、深化、延伸链条,明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进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当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同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确切表达,记忆堡垒的破解必须以学科专业术语为前提,对于学生的不恰当表达,教师需要及时纠偏、纠错。
记忆堡垒的破解是许多科目的共同话题,真正研究出有效的破解策略需要我们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站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上,我们的站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材探讨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掌握学科核心体系,又要掌握学科思想方法,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内心有所触动,掌握科学的学科学习方法,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形成系统的学科思维,能够圆满解决各种问题,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传播。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要追求抬头率,更要追求回头率,由外在的吸引转化为内在的收获,我想,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记忆堡垒破解的根本价值所在。
此文系《思政学科多段联动推进“同城大课堂”的区域实践与探索 》山东省思政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