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课堂”香四溢

2020-12-14吴鲜宁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真实生本课堂

吴鲜宁

摘要: 在“以生为本”的品德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展开教学,但常出现一些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和谐现象。于是,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对提取生活中典型的、综合的、对儿童现在和将来的生活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逐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挖掘“在场因素”,引童“真”;形成“共同遭遇”,启童“知”;聚焦“偶发事件”,育童“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分享、体验和感悟,使“生本课堂”香飘四溢,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生活事件   真实   生本课堂

道德润泽于生活经验规范,采撷于生活事件。因此,我们要将关注的中心移向儿童的现实的、日常的、自己的生活,以“真实”的生活事件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激发实际行动,使“生本”之花,香飘品德课堂,从而塑造儿童的品性和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生活事件的采撷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尝试,并逐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策略一:挖掘“在场因素”,引童“真”

身临其境才会感同身受。当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处在一种“亲临在场”的主动状态之中时,学习则会变成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已有话题,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在场因素”因材施教。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先回顾本学期班级集体参加过哪些活动?取得过哪些荣誉呢?回顾的过程中适时课件播放孩子们跑步比赛的画面、拉拉队加油的画面……相机询问孩子们比赛时的心情怎么样?随着课堂的深入,画面定格到在前面是孩子们奋力冲刺的模糊的远景,身后的跑道上却清晰地留下了一只被跑丢的运动鞋图片上,提出疑惑:“為什么这只鞋的主人不去捡回它呢?”当时运动会的情景,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对于集体荣誉的捍卫是发自内心的,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拼搏是每个孩子的愿望。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在场”的主动状态之中,每个孩子都会懂得学校的活动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完成,因为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

策略二:形成“共同遭遇”,启童“知”

共同遭遇是打开心扉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扮演“共同遭遇者”形象,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引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的生活认知,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共同遭遇并解决生活问题。

最后总结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应做到专心。“专心”是做学习有心人的第一个秘诀。

本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本课时,老师没有出示源自小朋友作业本中的错误,而是蹲下“身”去,将自己小时候的错误大方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样以一个实实在在的“共同遭遇者”的身份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心灵,使孩子们倍感亲切。孩子们于“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树立起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目标,享受成长的幸福。

策略三:聚焦“偶发事件”,育童“识”

成也偶发,败也偶发。偶发事件往往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面对偶发事件,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契机、利用偶发事件,整合品德课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培育学生的正确道德意识。

如执教《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我顺势引用了前两天发生在校园内的“金鱼之死”这一偶发事件进行教学。

我先出示学生们在科学课上饲养的金鱼伙伴图片,勾起学生的回忆。学生兴奋地指着图片中的金鱼亲切的叫着这些鱼宝宝的小名,接着出示原本活蹦乱跳的金鱼,却翻着肚子,漂浮在水上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心爱的金鱼已经死亡,一脸愕然。我顺势告诉学生经科学老师侦察后分析,是有人将大半瓶的洗手液倒入鱼缸中导致金鱼死亡的。问学生“孩子们,看到这样的状况,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生纷纷有感而发,有的说:“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有的倡议制作一块爱心警示牌,写下保护动物的心愿;有的甚至提议每天派专人看管等等。最后我引导同学们关注动物生存权,倡导大家都来加入保护动物的行列,制作警示牌呼吁人们保护动物。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融入生活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融入生活的课堂是真实的,融入生活的学生是有活力的。因此,只要老师细心地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用心采撷真实的生活事件,让生活事件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个灵动的童趣。那样,品德课堂中的“生本”之蕊定会悄然绽放,喷薄出她醉人的芳香,散发出亘古不变的魅力!

猜你喜欢

真实生本课堂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