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防范
2020-12-14马广奇许敏
马广奇 许敏
[提要]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的放缓极易凸显各类风险问题,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很有可能演变成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性和不可分散性,波及范围很广,对经济的破坏力很大。基于此,本文对现阶段我国金融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认为金融机构过高杠杆率及期限错配、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及信息不对称、资金“脱实向虚”引发潜在金融泡沫等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最后针对这些诱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风险;系统性风险;诱因;测度;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4日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具有相关性和传染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对全球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追求高速增长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发展,之前高速增长阶段所隐藏的风险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伴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给整个金融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加剧。正如周小川在2017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提到的我国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方面总体来说是可以积极应对的,但是由于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还是处于一个风险易发时期,不能掉以轻心,而系统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征,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加快,传染性特征也十分显著,不仅仅是在国际市场上,在我国国内不同行业、不同金融机构间也会迅速蔓延,如果对风险不加重视和防范,将会对金融体系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也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风险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事故的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基于這种背景,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如何正确识别当前面临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二、金融系统性风险界定
金融系统性风险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可以概括成以下四种:一是从风险产生的范围及危害程度方面定义,以范小云等(2002)、Bemanke(200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不仅仅是对某一单个金融机构产生影响,而是会对整个的宏观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以至于对金融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造成干扰,危害的范围也会波及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危害。二是从传染性角度方面定义,以Kaufman(1996)、Schwarc(2008)、巴曙松等(2013)、Smaga(201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宏观经济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如果一个单个事件引发风险,那么由于金融体系的机构关联性和脆弱性,风险会产生一系列的传播反应,会迅速蔓延和扩散到其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中。三是从金融市场功能的角度定义,以Minsky(1986)、Billio(2012)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在发生突发性的事件时会干扰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从而造成某一方面的紊乱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体系的混乱,造成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能良好发挥作用。四是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方面定义,以十国集团(G10,2001)为代表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会通过层层的传导把这种危害从金融领域传递到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系统性金融风险定义为由多种内外部因素引起,会导致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并且能够通过机构关联网络蔓延扩散,传染危害范围广,同时会对整个宏观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风险。
三、金融系统性风险诱因
新时期系统性风险呈现出关联性、传染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征。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诱因也十分复杂。概括起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的过高杠杆率及期限错配。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来源之一就是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及期限严重错配。杠杆效应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十分显著,当实体部门和金融体系出现过度负债或信用过快扩张时,通常伴随着高杠杆的存在。而杠杆效应会增加金融机构间的关联程度,这样也会间接增加金融机构的高杠杆性。并且杠杆效应如果过度的话会增加业务风险,这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金融风险冲击,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高杠杆操作方法在地产行业和股市行业会快速地积聚风险,造成金融系统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弱点。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5年在我国发生的股灾,正是由于金融交易各环节加杠杆,期限严重错配,把很多短期资金配置到长期非流动资产上,比如各类抵押融资、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等等,这种过度依靠短期同业间的融资会导致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旦最底层风险出现了问题,借款人发生违约,会出现大量抛售并且价格暴跌的情形发生,这样会对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从而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滋生新的风险点。金融市场创新是指通过对金融交易进行技术改进,从而形成新的市场框架的金融创新。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许多科技手段在金融行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金融科技等。这种科技手段在金融业的使用的确帮助了很多萌芽的金融创新产品,传统的金融体系也在金融创新的帮助下更加适应当今的经济形势,使得相应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但是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度原则”,在帮助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的同时,过度的金融创新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过度的金融创新极易导致金融工具失控,从而进行风险的扩散,再加上如今金融机构的关联度不断上升,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已接近饱和状态,这种现象使得金融体系在应对风险时很难有效及时地化解风险,从而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剧道德风险。金融市场由很多子市场构成,按照标的物的不同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等。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逐渐由有形转向无形。正是由于无形市场的特殊性,才凸显了信息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性,金融市场内的金融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银行、投资者等,众多的金融主体更会产生信息的错配,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如果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那么信息资源获得多的一方就会比信息获得少的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投机者会产生套利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就拿银行来讲,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储户视角进行分析,如果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会使得储户对银行的资金流动产生担忧,容易导致银行挤兑,如果储户大面积进行挤兑的话,银行必然要动用非流动资产,这会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二是从银行视角进行分析,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银行方面不良资产的产生,过多的不良资产形成坏账会降低金融市场的运转效率,从而加剧道德风险,而道德风险正是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核心原因。
(四)资金“脱实向虚”引发潜在金融泡沫。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实体经济领域面临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昂贵的问题,这在一些中小企业显得尤其突出,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会使得众多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金融领域,减少实体领域的投资,这样发展下去会使得资金脱离实体而在金融体系中循环,加剧了通道业务和交易类业务的增加,造成金融泡沫的出现。除此之外,虽然我国金融市场采用的是分业监管模式,但在实际中分业监管的界限并不清晰,整体还是呈现出混业监管的局面,这也会造成一些机构为了规避资本计提,达到资本监管要求而在不同机构间进行资产负债转移,但其实这样做并没有减少风险反而还削弱了风险的补偿能力。也正是由于这种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导致风险程度进一步放大。
四、金融系統性风险测度
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是衡量系统性风险是否发生的关键环节,有效测度系统性风险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从而不会造成系统性风险引发成金融危机,减少金融体系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对维护整个金融体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若对系统性风险的测度不加以重视,则很有可能在面临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时无法有效识别,从而增加风险隐患,也会造成恐慌,不利于经济的稳健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系统性风险度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指标变量法。指标变量法是从日常对风险的监测以及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经验中所挑选出来的,是可以影响风险程度与变化的宏观指标。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宏观指标有一个比较标准的数值范围,实际测量的指标数据会与标准的数值范围之间有一些差异,指标变量法就是通过这些数据差异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所面临的风险状况。
指标变量法的优点有:能够直观地发现实际测量数据与标准数据之间的差异,数据易获得,模型操作简单等。指标变量法的局限在于:首先,可选择的指标变量范围过大,个别指标变量不能全方位地体现出整个系统的风险情况。其次,个别指标变量测量的是个别主体的风险情况,但这种方法忽略了金融市场之间的机构关联性。最后,这种测量方法具有时滞性,不能测量到不同时段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缺乏动态性,测量得到的数据需要实时进行更新。
(二)矩阵法。由于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机构关联性的特征越来越显著,例如银行业,如果一家商业银行由于流动性或者资本不足等原因造成危机甚至是倒闭,那么与它有业务关联的其他商业银行必然会受到剧烈的冲击。这也是由于机构的关联性所造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会在众多相关联的主体之间进行传染,因此这种方法被很多学者采纳。
矩阵法的优点有:数据易获取,并且这种方法弥补了指标变量法的不足,不仅考虑到了单个的风险状况,而且考虑到了银行各个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毕竟金融体系中的各主体是有联系的,这种测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法更具有现实意义。矩阵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它只研究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情况,对于其他资产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没有考虑。此外,对于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没有进行定量性测度。
(三)网络模型法。网络模型法是通过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风险敞口而构建的比较复杂的网络模型。对商业银行进行划分,选取几个重要指标作为代表,从而形成若干个网络市场,挑选出网络结构中占有中心地位的银行。然后,通过对所有的网络模型和模型中的各个样本银行进行测算,最后研究出整个模型的风险程度以及网络结构中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险传染情况。马君潞、范小云和曹云涛(2007)运用网络模型法,构造出同业拆借N×N矩阵,在本文中,研究人员设定的循环条件为:银行剩余资本总额低于同业存放头寸的损失额。出现这种情况时即定义为该银行受到感染。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为中行和建行出现问题时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大。
网络模型法的优点:数据易获得,这种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个银行自身数据进行分析考量,而是把各个单独的银行与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传播联系在一起,如果某一家银行发生了风险事件的话,那么通过网络模型法可以迅速追踪到在网络结构中的其他银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的扩散与传播,与矩阵法相比来说,网络模型法考虑的也更加全面。网络模型法的局限表现在:跟矩阵法有类似的局限性在于他们都是只考虑了银行间的风险传播而忽视了对于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实际测量和分析。除此之外,由于实际业务中,银行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对于网络模型的确切确定不是特别清晰,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分析网络结构时比较有难度。
(四)条件在险价值法(CoVaR)。条件在险价值法(CoVaR)是指一个金融市场(机构)在其他金融市场(机构)处于某种程度的极端风险状态时,也就是处于特定VaR水平下的条件在险价值。Adrian &Brunnermeier(2016)运用CoVaR模型对时间维度进行分析,把宏观指标的滞后项以及公司特性作为解释变量,实证结果表明未来△CoVaR的预测值和当前的△CoVaR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从而说明系统性风险具有顺周期性。CoVaR法的优点是它度量的是连贯的风险,考虑到了尾部损失,以及测度了超过阀值的所有损失。局限性在于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来看,它不能揭示系统性风险的具体机制。
(五)边际预期损失法(MES)及扩展。边际预期损失法衡量的是最大损失发生情况下对平均发生损失的度量。Acharyaet et al.(2010)采用MES和SES等方法测算了单个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期望损失。在此基础上,Banulescu and Dumitrescu(2015)率先提出了成分期望损失(CES)法,这种方法具有可加性,是通过测算单个风险进一步得出系统总体风险的方法。朱波等(2016)运用CES法结合回归模型测算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结果发现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潜在影响。MES法的优势在于它突破了VaR法不一致的局限,满足所有一致性,既能测度分位数以外的所有损失,还具有可加性。它的局限性在于着重强调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而忽视了金融机构规模和杠杆等因素对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指标变量法、矩阵法和网络模型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从结构上测量银行系统性风险,在这三种方法的数据获取方面主要来源就是资产负债表,而各个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数据都是独立的,他们所体现的主体之间的风险也互不影响。但在现实中,各种系统性金融风险本质上都具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他们。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指标变量法是依靠历史数据进行测量的,所以会具有时滞性,但是对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来说,这种测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法还是比较可行的。网络分析法可以通过网络结构来筛选系统性重要机构,更容易掌握全局的风险演变情况。而CoVaR法和MES法测量程序则简洁明了,实施者容易理解掌握。
五、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
在全面了解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及成因后,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目前,我国的监管政策总基调为“稳中求进”,即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上求稳。2018年,我国形成了“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体制,包括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央行以及中国证监会,目的是加强监管的统筹协调。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健全监管体系,有效运用“双支柱”宏观调控政策。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监管当局开始意识到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无法衡量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要探寻一种能从宏观层面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方法,来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改革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十九大时提出了要以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来进行共同支撑。“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为“双支柱”的新型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这种新型的监管模式既有助于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探索新型、有效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盘活不良资产。传统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有通过表内处置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在资产负债表内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实际上没有实现风险的真正转移,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不良贷款规模也会逐渐上升,但是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能力没能完全跟上规模的上升,没有办法进行自我消化。在我们日常的实际操作中,通常会用证券化不良资产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资产率。证券化不良资产这种方式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会使得流动性增强,从而实现风险转移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虽然银行的负债在持续增加,但是证券化资产能够为银行进行资金回收,让银行拥有更多的资本去对其他业务进行支持,能够实现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使银行的财务指标状况得到优化。利用时间转换成空间的债转股方式,能够使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达到去杠杆的目的,将不良资产盘活,是一种加快资产流动,对风险进行有效化解的重要工具。
(三)强化约束表外业务,推进金融去杠杆。表外业务是指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当期损益的一种业务。近年来,表外业务的违规操作行为受到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关注,表外业务的违规操作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对金融体系和结构也会有巨大的冲击。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银监会从2014年起,发布、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办法,对资金的流动方向进行严格把控,确定表外业务的资金投入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理财产品的发行,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同信托和券商等机构一起实现资产的表外转移,提高了金融杠杆,还带来了期限错配的负面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金融杠杆进行严格的控制,使资金流通能够保持正常的秩序。表外业务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使银行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为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这使得表外业务的发展更加透明且专业化,有效地避免了表外业务的单个、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的全局风险。
(四)健全金融监管监测体系,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机构的关联性也越来越明显,而金融市场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一些监管体系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明确的监管目标。这会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利用现有的监管漏洞来进行不正当利益的获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会导致很多金融机构效仿,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最终造成整个金融行业的动荡。但这也凸显了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今金融行业的发展,这就促使我们要思考和调整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我们应该适应时代、适应市场地去改变我们的金融监管方法,完善、健全金融监管监测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六、结论及启示
总而言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监管与风险应对在国内金融市场当中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一道安全线这么简单,更是为金融各个领域提供一道安全屏障。只有正确了解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诱因、测度方法等方面,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系统性风险发生隐患时可以迅速准确地察觉且能够准确地识别,从而进行有效的应对,规避风险的发生,最终保证我国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健康平稳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娇,聂肖萼.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2]蔡则祥,曹源芳.金融危机以来国内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偏t—AP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5).
[3]谢新芳.基于利率市场化探究国内小微金融企業的发展和风险防范[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4]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07).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