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思考
2020-12-14王昆
【摘要】以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东北部的环县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农村人居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探究其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路径。针对该区域发展现状,提出以安全、便利、丰富、健康、文明等为基本考量要素,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6万km2,超过整个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的1/4,探究其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路径,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乃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本文将以庆阳市环县为例,提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基本目标要素,剖析该区域内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为陇东乃至整个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1 基本目标要素
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和结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别对东部、中西部及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行动目标。这表明,现阶段允许存在区域差距。但是,社会发展之要义就是逐步破解社会主要矛盾,逐步缩小、消除城乡、区域乃至与国际的差距。早在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就总结提出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 safety)、健康性( 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论述,就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而言,较高品质的农村人居环境至少应当包含安全、便利、丰富、健康、文明等基本要素。安全,即家园不受沙漠、泥石流、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的侵蚀毁坏,当然也包括治安安全;便利,即出行、生产、就医、就学、购物等条件便利;丰富,即生产生活物资丰富充沛;健康,即空气、土壤、水资源、食物等洁净健康;文明,即乡风纯正、民风淳朴,无封建迷信、无黄赌毒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
2 制约因素
2.1 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
自然地理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决定因素。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其地形地貌主要由塬地、丘陵山地、河流滩地、河谷组成,黄土塬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30%,梁峁丘陵约占70 %。地质学研究表明,该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方病、水库淤积和水污染,达12种之多,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极强,防范难度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环县,自古就有“山童水劣,世罕渔樵,风高土燥,秋早春迟”的记录。境内千沟万壑、梁峁纵横,常见光秃秃的长岭大峁、纵横交错的无水沟,植被单一,以蒿草为主,但并不茂密,即使在草木茂盛的夏季,也稀稀疏疏高不盈尺,县北尤甚。据统计,全县境内大小沟壑多达1.7万条,7万多户居民分散居住在这千山万壑间。由于地质环境脆弱、居住分散,修路、供电、供水等基础建设施工难度大,成本高。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十八大以来,全县农业农村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水、电、路、田、房等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农村面貌整体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大部分山沟居民而言,其普惠性则相对有限,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行。全县自2016年底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柏油硬化道路,为公路附近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但通组连户道路及过沟路桥建设严重滞后,居民的出行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产、运输、出行依然依赖人工修筑的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狭窄逼仄的山道,特别是缺少过沟路桥,目的地看近行远,极为不便。道路条件制约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大型耕播、收割机械难以为山里农民提供服务。二是用电。2011年底,全县农村实现了“户户通电”,近年来持续实施农网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但由于农户居住分散,组组通动力电工程建设滞后,农户距离变压器远,电力不足,难以同时带动抽水泵、粉碎机、铡草机等小型农机具,使用时需要提前招呼,以保证错峰开机。出行、用电、用水等民生需求都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末梢神经”,这些“末梢神经”直接感应着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2.3 观念及习俗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人们传统观念很强,对于新事物、新觀念比较抗拒。比如,农村沿袭至今的丧葬习俗,坟茔与住宅混杂,大量焚烧纸钱造成环境污染,造成对森林防火隐患;农业生产方面,老农们信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自恃经验丰富而不肯接受和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改良生产方式。居家生活中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其中不乏大量不良习俗和生活陋习,比如,不注重打理居家环境卫生,人畜杂居,庭院中时时飘散着浓重的牛羊粪便味,农具杂物随意乱放;不能勤洗勤换衣物、床单被套,桌椅橱柜等家具物什久不擦拭,尘土乱飞,蛛网灰絮遍及墙角屋顶等等。不讲究饮食卫生,“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饭前便后不洗手,习惯用同一抹布擦拭桌、案、锅、碗、勺、筷,口杯不能专物专用等等。这些不良习俗和生活陋习,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
3 对策建议
3.1 以“安全宜居”为关切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适于生存、安全宜居是前提。基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生态现状,应严格生态底线管控,在严厉禁止乱砍滥伐、随意破土开挖、改变河道、过度放牧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行为的同时,更加积极地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充分发动群众,有计划地对闲置土地实施绿化工程,栽植护村林,在山头、山坡、沟坳等植被稀薄处大规模植树种草,修复植被,阻遏洪水、沙漠对农田庄舍的侵袭吞噬;加快危险水库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将人口密集的小城镇、居民点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对于地质脆弱,存在崩塌、滑坡等隐患的山体、沟道等实施工程治理,砌石护坡,削坡改梯,固沟保塬,巩固生存空间,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安全。
3.2 以“便捷便利”为导向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应当立足于扩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以实现群众生产生活便捷便利,生活物资丰富充沛为目标,完善农村路、田、水、电、网、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通组路、入户路、进田路,修建过渠桥、过沟桥;继续实施高标准宽幅梯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充分解放劳动力。在塬区实施深水机井建设,为饮水、灌溉困难的塬区农户提供饮用自来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在沟壑区实施小电井及蓄水场窖工程,保障沟壑区农户饮用水水质安全、水量充足。充分考虑农户居住地势地形特点,合理划分村民小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输送动力电及宽带网络,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电量充足稳定可靠,有用网需求的农户可随时接入使用。引导金融、物流、大型超市等在农村开店设点,让山区农村居民真正体验到“按键一按,送货上门;鼠标一点,农货外销”的快捷与便利。深化户厕“旱改水”工程,跟进排污、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总而言之,就是让深受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之苦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实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软硬件设施齐全,建立起“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3.3 以“洁净健康”为指标值,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为人们持续提供洁净健康的生态环保产品,是提升该区域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关键所在,需要逐步对现有农村农业、工业相关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生产标准。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产业避免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及滥用禁限农药、除草剂等;规范牛、羊、猪、鸡等养殖产业生产经营,坚决抵制人工合成激素,做好动物粪污收集处理,应用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发酵技术制作有机肥还田利用。定期对农村砖瓦厂、砂石厂、水泥厂、石油、煤矿等厂矿企业进行环保监测,严密防范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对农村空气、土壤、水源造成污染。
3.4 以“文明守礼”为度量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充分解放劳动力。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才会有更多精力和心思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之中,才会更关心集体事务,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才会被重新激活。其次,要宣传引导到位。百闻不如一见,说教不如体验,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村民代表,到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地区参观体验,开阔视野,转变观念,让他们取经归来后成为引领本村倡树文明新风、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领头羊。再次,开展标准化建设。有参照标准,就会避免散光走样,应参考群众意见,构建合理普适、群众认同的評价标准体系,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后,提升群众组织化水平。成立各种由党组织主导,乡村能人、民间贤达参与,群众为主体的民间社团组织,参与集体事务管理和乡村治理工作,让每一位村民都因参与乡村治理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迫切愿望。
[参考文献]
[1]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 (2):82-87.
[2]赵华勤,江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9 (2):9-14.
[3]陈彪,李想姣.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策建议[J].农业工程,2018( 07):45-48.
[作者简介]王昆(1982-),男,甘肃庆阳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