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12-14崔春丽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化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通过对西部地区一个县内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特点与做法成效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并提出如何确保农民能够依靠外出务工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1 劳动力的现状与特点
泾川县共辖14个乡(镇),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9万人,农村劳动力20.2万人,富余劳动力8.5万人。近年来,泾川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促进农民增收,以抓产业发展的思路抓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呈现出组织输出、培训输出、专业化输出、产业化经营四大特点,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劳务输出的新格局,实现了劳务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区。同时,劳务输出规模逐年扩大,劳务收入创历史新高。
2 当前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当前,从我国就业形势来看,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股洪峰”交汇的局面。城镇每年有2400万人需要就业,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还有12%得不到安置。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市场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一是用工层次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以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用工条件的文化底线是初中毕业,而现在,企业用工已经锁定在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经过专业培训的月收入一般都比较高。二是由单纯就业难向就业与招工两难并存转变。一方面,好单位对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对学历、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出现了就业难。另一方面,餐饮、皮革制造、轻纺加工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由于规模偏小、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吸引力,出现了招工难的新问题。
就目前泾川县劳务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组织化程度、管理和服务水平、劳动力素质提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劳务网络不够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
目前泾川县已经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但从硬件方面看,乡村两级设施不够完善,基础信息掌握不清,服务功能较差;从人员方面看,乡级组织人员都靠自行调配,人员不固定、工作不熟悉,工作斷档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把劳务输出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劳务工作终端网络作用,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2.2 劳动力素质比较低.外出务工稳定性不高
目前,泾川县外出务工者大多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由于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一般普工工作,就业稳定性差,收入不高。特别是部分农民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对新生劳动力如初高中刚毕业学生,直接推向外地,或从事简单体力工作,延误了新生资源再培训、再塑造的有利时机;有的即使送到正规职业技能学校培训,也只选择培训时间短、花钱少的短期培训班,劳动力层次和技能不能有效提高,外出务工仅停留在电子安装等一些比较简单的操作性工作,外出务工出现层次低、工资低、地位低的“三低”状态。
2.3 组织化程度不高.有组织的输出规模不大
一方面,由于泾川县培训场地较小,设施比较落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培训需求,形不成规模化运作。另一方面,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个别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上当受骗、干活拿不到工资、甚至人身安全无法保障等观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2.4 创业机构尚不完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创业是拉动县内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目前就泾川县创业形势看,创业机构还未成立,县上至今还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各项工作仍在起步阶段,全民创业没有成为全县各级的共识。同时,对于国家的各种创业政策用的不足、不活,从而无形之中丢失了许多政策机遇,创业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显著。
2.5 各项服务相对滞后,务工人员仍有后顾之忧
一是信息服务滞后,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机构在劳务信息收集、发布方面还做的不够到位,没有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二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滞后,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生老病养无人照顾,子女教育也成了问题,影响了劳务人员安心务工创业。三是培训服务滞后,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因为多方面原因没有机会接受正式培训。四是法律服务滞后,农民工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工伤得不到及时足额赔偿、不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3 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如何稳就业指明了方向,如何针对县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抢抓机遇进一步做优做强劳务经济,使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占比增加,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培训,在提升层次上下功夫
解决思想问题,这是搞好劳务输出的前提。为此,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劳务输出各项优惠政策和务工致富典型,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克服怕创业艰难、怕受害破财、怕遭受歧视、怕丢失田地的“四怕”心理,大胆走出家门、勤劳致富。同时,各职能部门也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抓手,通过定期召开成功人士座谈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快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可以通过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技能提升工程”“引导培训工程”等提升劳动力层次。
3.2 健全机构,在组织化输出上下功夫
按照“网络在村组、服务在基层”的思路,迸一步健全完善县人社局、乡镇劳务工作站、村级劳务联络站的三级网络机构。以村级劳务联络站为重点,在县內所有行政村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承担组织、培训和沟通等职能作用,不断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加强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和信息资源网络建设,面向城乡开展劳动力免费就业服务和发布各类用工信息,全方位服务农民外出务工。同时,按照“两头建基地,中间服务成体系”的思路,加快劳务输出、输入基地建设。结合全县劳动资源优势和技能特色,围绕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
“果品乡”、“养殖乡”、“民俗村”等品牌资源输出基地,形成品牌规模优势。加强与劳务需求量大的地区的联系,设立各类劳务输出代办点、联系点和劳务经办机构,建立一批固定的劳务输入基地。
3.3 立足县情,在拓宽渠道上下功夫
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教育引导农民抓住平凉红牛、泾川金果、泾油河川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机遇,掌握一定实用技术,实现向特色产业转移;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教育引导农民抓住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机遇,积极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实现向县内大企业转移;围绕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轻纺、建材等企业,发展配套产业,教育引导农民向民营企业转移;围绕“一区两园”建设,按照地域分布,对全县劳动力实行划块规划,教育引导农民向园区集中输出,积极参与城市配套建设和服务,实现由农村向城镇集中转移。
3.4 完善体系,在促进创业上下功夫
按照“政府出政策定目标,部门包抓落实”的全民创业工作要求,尽快成立创业就业管理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加快全民创业步伐。由人社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尽快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促进创业政策体系,将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全部纳入扶持范畴。对农村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和兴办各类企业的,按照省市有关规定,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论证、政策咨询等服务,免缴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费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优先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同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对县内各类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的给予一定的贷款额度、财政贴息和社会保险补贴。用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全民创业,在全县形成一个干部干事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的创业氛围。
3.5 提供援助,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部署,出台劳务输出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村困难家庭人员,给予“四免一补”等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蒙、拐、骗务工人员等非法行为,为外出务工人员营造良好的务工环境;二是强化权益保护。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保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土地使用上,允许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不得收回承包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侵占土地流转收益。在参加社会保险上,把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范围,为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提供便捷服务;三是提供法律援助。把外出务工人员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简化程序、快速办理,特别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迅速办理。积极引导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参与涉及外出务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协调及调解活动,对有困难而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适当减少或免除律师费,确保务工人员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农村劳动力转移阻碍因素与启示[J].农家参谋,2020(13): 43.
[2]徐清华,张广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城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1832个县的面板数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3):407-416.
[3]杨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 (3):32-35.
[4]丁雪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 (8):268-269.
[作者简介]崔春丽(1988-),女,甘肃泾川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