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钢琴练习曲目选择的教学引导

2020-12-14张阿茹彭岩

艺术评鉴 2020年20期

张阿茹 彭岩

摘要:在钢琴教学生涯中,教师们难免会碰到因个人喜好而挑剔练习曲目的学生,若是置之不理只管教授技巧,会影响其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会影响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全面了解与掌握,久而远之便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与计划,甚至丧失教学热情。严格监督学生夯实良好的弹奏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文化素养,增加学生对钢琴艺术的了解,能引导他们脱离在钢琴曲目选择上的狭隘认知。

关键词:钢琴教师  曲目选择  音乐鉴赏力  音乐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28-03

“这首曲子不好听”!这是每一位钢琴教师在给学生选择练习曲目时,几乎都曾得到过的回应。年幼的学生很容易因为缺乏足够的音乐鉴赏能力仅通过旋律的悦耳与否来判定一首曲目的价值,从而对练习其不喜欢的曲目产生抗拒感。对于已拥有较成熟世界观的钢琴学习者而言,若是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或是不够了解钢琴艺术史,也容易造成这种情况。若不能转变这种片面又狭隘的认知,会对钢琴学习进程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甚至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钢琴练习曲目选择上的狭隘认知。

钢琴诞生于17世纪末,是由制作家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夫里制作的一种键盘乐器,经过不断完善,因其丰富宽广的音域,细腻又不失洪亮的音色以及无可比拟的可演奏多声部的优势被称为“乐器之王”。钢琴艺术发展至今,其曲目已浩如烟海、风格题材繁丽多变,一位钢琴家究其一生也难以将所有钢琴曲都弹过一遍,而对于技巧和阅历尚未成熟的钢琴学习者来说,更是不可能对每一首曲目都熟悉和了解。有的钢琴教师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依靠最表面的听觉感受,通过旋律的悦耳与否直接判定一首曲目的价值,从而对练习其不喜欢的曲目产生抗拒感,这样的认知是片面、狭隘的,而音乐鉴赏能力的欠缺、人文素养积累的不足和对钢琴整体认知的不足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学习音乐需要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也是互相牵制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或薄弱都可能是学琴之路的绊脚石,甚至会出现学琴瓶颈期。一位钢琴初学者只有重视理论、亲身实践,才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有的学生不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只着重练习弹奏技巧,或者只练习一些个人认为好听的通俗曲目,而对钢琴艺术史、钢琴音乐体裁与风格特点、著名作曲家及曲目,著名演奏家及其演奏特点,以及钢琴制造与发声原理、基础乐理知识等一无所知,因此产生演奏能力与音乐素养严重脱节的现象。正是由于对钢琴整体认知的相对粗陋浅薄,才导致了一些钢琴初学者认知的片面与狭隘。

每一首成熟的钢琴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练习价值与艺术价值。不同国籍、民族的作曲家会有不同的作曲风格与习惯。每一首成熟的钢琴作品都是由作曲家的心血凝练而成,是集历史时代、文化形态、美学诉求、作曲家个人喜好等为一体的产物,或反应了某种艺術思潮,或反应了作者本人的某种寄托,又或只是作者瞬间的灵感。乐曲中包含的弹奏技巧、音乐风格、音乐表现形式等等都是值得习琴者去好好研究学习的。同样,并非所有钢琴曲都能符合每一个人的审美,作为一位钢琴学习者,仅仅因为“曲子不好听”就拒绝练习、拒绝接触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种片面与狭隘的认知会成为学琴路上的绊脚石。

一、曲目选择对钢琴学习的影响

学习钢琴必须要接触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唯有树立正确的音乐品鉴观,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素养,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特点的曲子,了解各种类别的曲风,并进行刻苦的弹奏练习,才能循序渐进地进入到学习钢琴的理想状态。由此可见,钢琴教师若对学生因个人喜好而挑剔练习曲目的情况置之不理,纵容学生只接触自己喜欢的曲目类型而不因材施教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话,必然会对其钢琴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认为自己所练习的曲目并不好听的情况下,学生会缺乏兴趣,缺少了解曲目的基本的好奇心,在练习时就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甚至难以忍受,对于回课时教师所指出的不足之处也会缺乏去修正的耐心。若纵容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琴进度缓慢、练习效率低下,无法从学习钢琴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影响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全面了解与掌握。钢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其发展贯穿着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是各个时代音乐思维发展的缩影。掌握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各个作曲家的思维方式以及创作特征,从解决最基础的弹奏技术、技巧问题出发,到可以弹出基本的流畅旋律,再到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不同风格音乐里传达的内涵表现出来,如此脚踏实地、潜心学习,才能真正了解钢琴艺术,领悟到音乐艺术的真谛。若是让学生的个人喜好成了选择练习曲目的决定性因素,不免会使其欠缺对某一音乐风格的训练与理解,影响他们对钢琴艺术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同时,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对于不喜欢的练习曲目缺乏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容易造成练琴效率低下、学习压力增大的情况,这样就很难更好地完成任务以获得进步,对音乐内涵更是难以领会,而这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整体计划。另外,复调训练是钢琴技术训练、声音训练、乐感训练中一个具有相当重量的组成部分,钢琴是多声乐器,除学习主调音乐外,还需通过学习复调锻炼双手控制多声部音响的能力,增加内心听觉能力,建立起多声部思维。而有的学生因为排斥情绪从来没有接触过复调,甚至对于某些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持有偏见,导致一些必须练习的基础内容也被抛弃,学生的学习进度止步不前,教学规划难以施展,这会使教师或多或少产生教学挫败感,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可见,若不能及时转变这种片面又狭隘的认知,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有连锁效应的,所以,钢琴教师要尽早阻止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品鉴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以正确处理在钢琴练习曲目选择上的狭隘认知。

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钢琴练习曲目选择上的狭隘认知

钢琴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其明白产生“这首曲子不好听”的认知时,不应该从曲目本身找原因,而应该学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有效地引导学生摒弃错误的认知并步入科学且理想的学琴状态。

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养成科学练琴的好习惯。扎实良好的演奏基础是深入探索音乐本质及其表现方法的基本根基,是学琴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和通过指尖音符表达内心情感所需的前提基础。要让学生弹奏并理解对他们自身而言偏晦涩难懂的钢琴作品,首先需要解决他们的弹奏技术问题。在教授一首新曲目时,教师应该督促学生以学习为目的,先把曲目按要求练习好,对乐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后,再来探讨曲目的欣赏价值。正如前文所言,每一首成熟的钢琴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练习价值与艺术价值。钢琴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个人喜好去随意调整练习曲目的选择与教学计划,在出现学生不喜欢所学曲目的情况下,仍应该督促其将基本要求解决好。重要的是,教师要监督学生仔细读谱、讲究指法与奏法,夯实基础,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养成科学练琴的好习惯。有了科学练琴习惯的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与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些良好的习惯会成为日后他们在学琴路上最好的学习品质,能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更有兴趣、更主动地去深刻了解每一首乐曲,这对消除学生在钢琴练习曲目选择上的狭隘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钢琴练习曲目选择上的狭隘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存在局限性的时候,学生可能无法在对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品鉴中获得音乐知识与美的享受,所以钢琴教师在处理这一方面问题的时候,要引导他们脱离“旋律不悦耳即不拥有欣赏价值”的刻板印象,教师可通过设立情景等方式让他们通过认真聆听、用心感受以获得与作曲家的共情,理解每一个音符、休止、旋律线条所存在的意义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情绪,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所传递的情感,理解作曲家所赋予的音乐内涵,让学生们在进行音乐品鉴中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从而克服在钢琴练习曲目选择上的狭隘认知。除了从宏观角度、整体方向进行音乐欣赏之外,“倾听钢琴音乐内部所包含的和声进行意义十分重要。钢琴作为多声乐器、和声乐器,其织体建筑在和声的骨架之上”。因此,教会学生将一首乐曲的和声骨架抽出,感受每个音的趋向,这对于理清乐思、组织音乐结构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弹奏钢琴时随时注意聆听每一个音符所包含的意义,每一抹音响色彩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将触觉与听觉联动,以此脱离浅显的感观直觉去感悟真正的音乐本质。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在教育中,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知,跟其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的储蓄量也有着极大关系。一个优秀的钢琴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更要有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劲头。在钢琴的学习中,一味地埋头苦练从来都不被认为是正确的练琴方式,在追求精湛的技巧之外,应注重对理论知识、艺术文化乃至其他横向学科知识的积累,若没有足够的音乐文化素养的储蓄量,难免会造成弹奏水平与文化涵养断层的情况,这就是导致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钢琴教师在教授新曲目时,在强调弹奏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应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背景与创作意图、音乐风格的差别与独特之处等,让他们先对所学习的曲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其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催促之下,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随着音乐文化综合素养的累积,其产生的良好效应会反映到对钢琴的理解以及弹奏能力上,在学生的学琴生涯中具体表现为能做到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解读一首乐曲的内涵,对于音乐的处理方式能做出更加成熟的判断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技巧,进而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增进对钢琴艺术的了解。

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其对钢琴艺术的了解。教师要教导学生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品鉴与感悟,从中获取艺术所蕴含的意义和哲理,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钢琴艺术知识的积累,丰富其文化素养与音乐素养。对优秀的教师来说,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把对鋼琴的学习,从纯粹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对钢琴艺术的整体认知、感悟与品味历史层面,去全面吸收300年钢琴艺术的经验。在教授音乐中,老师应提醒学生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某首曲子,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曲目的弹奏技术问题,最重要的是应该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钢琴教师可以从讲解钢琴艺术发展的过程入手,让学生通向对整个音乐思维发展的了解,梳理清晰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掌握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风格流派以及各个作曲家的思维方式与创作特征,从深层次感受音乐内涵与音乐的内在伟力所在。由此,从根本上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消除他们对于部分钢琴作品的偏见,脱离错误认知,走上更加愉悦而系统严谨的学琴之路。

钢琴教师所布置的每一首练习曲目,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演奏水平与音乐素养的,是在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进程的前提下认真挑选出来的。有部分钢琴曲目的旋律可能并不被所有人所欣赏,但是其独有的练习价值或艺术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毋庸置疑的是,不论旋律“悦耳”与否,这些曲子不但能提高我们的演奏技巧,也能拓宽视野,让我们得以接触并了解浩如烟海的钢琴曲库,得以窥见艺术世界的奇妙之处。教师在遇到学生因不喜欢旋律而不认真对待甚至拒绝练习曲目时,仍应该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并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文化素养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其对钢琴艺术的了解,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摒弃错误的认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31.

[2]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赵小红.学科名称与学科架构的反思及其发展设想——论钢琴教育学的学科内涵构成与课程建设[J].音乐文化研究,2018(04):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