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20-12-14高筱媛

艺术评鉴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高等院校

高筱媛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的现状分析,从现实呼唤、学科依据和理论解说等不同方面揭示出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施实践性教学的客观必要性,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较为现实可行的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  艺术鉴赏课程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18-03

艺术鉴赏类课程是我国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普遍开设的通修类课程。它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通过任课教师的积极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艺术鉴赏课程已在高校慢慢步入正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相对于高校诸多较为成熟的学科教育而言,艺术鉴赏类课程的教学在部分高校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有的甚至还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教学本身来看,主要还是教学模式囿于传统的局限所致,笔者在此提出的开锁之钥就是:艺术鉴赏类课程也须实施实践性教学。

一、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现实呼唤

艺术鉴赏课程在高校普遍是作为艺术教育公共课来开设的,也有的列入选修课行列。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它的教学时数不多,学分不高,在學生的心目中达不到像专业课那样的重视程度。需要引起关注的是部分学生在课前对该课程的期望值较高,学生之所以选它,是抱有一定期望值的,可有的学生在接触了该类课程之后,兴趣骤减,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对艺术类课程中应用性较强,技能性较为突出,较为直观或当前社会较为流行,容易操作,甚至能立竿见影的部分内容兴趣较浓,对教材中或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阐述兴趣不高,甚至深感厌烦,这就不得不引起授课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反思了。

过往数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艺术鉴赏类课程教学,长期沿用教师上课满堂灌和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专业训练与人格养成的位置,教学手段偏离了应用型、鉴赏型的学科特点,就课程的设计上讲,当今艺术鉴赏类课程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仅满足了纯艺术类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并没有将艺术鉴赏中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灵魂中的东西,没能对人的气质、涵养有所裨益。也就是说大学生在选修艺术鉴赏类课程之后,只能了解一般艺术类的知识,与艺术专业学习的课程只有深浅和多少之分,而无其他本质区别,艺术鉴赏课开成了知识灌输课,这本身就有违开课之宗旨,这种失策就不只是课程本身,而且是整个教育思想的偏离。

高校艺术开设鉴赏类课程,目的不仅仅是给大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只有内外兼修,方能身心和谐,这就决定了艺术鉴赏类课程不能用知识灌输型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消极接受为积极获取,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双主体之一,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艺术与心灵的碰撞,这是一种适应艺术鉴赏类课程教学宗旨的新思维。作为实现这一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重要路径。

二、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学科依据

学术有许多门类,简言之,有人文社会科学,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又分许多学科,各门学科围绕着追求真理,追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各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但总有一些基本方法是彼此相同的,如思与学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学与做的统一等等。艺术鉴赏类课程也不例外。作为一种以升华情操、健全人格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艺术鉴赏课程开展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而不是只偏重某一方面知识或才能的不平衡的人。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训练与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在的情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开拓精神和创新性思维,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人。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的目标,遵循“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知是认识,行是实践,“知行合一”即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种知与行的统一,即符合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方式,也对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按照现代教学理论,高校教师理应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创造,即掌握“渔”,而不是注入式地仅给学生收获“鱼”。艺术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也能使自己置身于其中,充分显露和展示其个性和才华,获得成功感和存在感。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是带领学生一起学,教会学生怎样学,引领、指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天地去领悟,去欣赏,去鉴识。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提出,不仅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符合鉴赏类课程的学习规律,也跟艺术学科发展的趋势相符合。艺术学在成为独立学科之前曾包括在美学的范畴之内,美学的发展正经历由纯理论的哲学美学向实用美学与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转变,从古希腊最初的哲学美学,发展到现代的审美心理学,再到后来的艺术哲学研究,以及当代层出不穷的美学与艺术交叉研究新领域,无不彰显了美学与艺术学科发展的新走向。学科的思考方式也从形而上的纯理论思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从学院书斋走向了现实实践。而我们的艺术鉴赏类教学若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显然是不符合教育学和艺术学的发展规律要求的。

总之,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呼唤,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也符合艺术鉴赏类课程学科发展的趋势。

三、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理论渊源

当教育界的同仁们围绕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争论不休的时候,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默会认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剂“良方”,也为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拓展了认识论的思路。“默会认识论”是英国的哲学家波兰尼首创的。他提出:世间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述的知识,叫做“明述知识”;还有一类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但你能意识得到且会影响到你行为的知识,即“默会知识”。明述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课堂,而默会知识的领会与掌握只能靠自身的实践,靠在实践中去领悟、体会甚至于把握。如学骑自行车,你想学会主要不是靠别人的讲授,靠的是自己的体验与实践。铁匠打铁,那锤子的精度和轻重掌握也不单是靠师傅的说教,更多的是靠徒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千锤百炼。在艺术领域里更是如此,一个画家可以很快地从几十幅几乎完全相似的画卷中找出自己亲手画的那一幅,但他要讲清楚它的作品独特所在却不容易,说不出道理,却又客观真实的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悟。还有一些知识是那种你能用语言加以表述,但无论怎样费尽心思,甚至表达得眉飞色舞,也未必能让听众达到跟你一样的感受,如听交响乐《黄河大合唱》,如果你不让学生来聆听,无论老师怎么讲解,都难以让学生体会到“黄河在咆哮”的那种气势,更不用说去实地察看了,学生的脑海中若有现实生活中黄河咆哮的情景画面,哪怕是通过媒体的视觉影像得来,再亲耳听听《黄河大合唱》的演奏,哪怕是多媒体的画面,再结合老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式得鉴赏讲授,岂不是将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结合在一起了吗?这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不是更加科学有效吗?

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也能给艺术鉴赏类的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众所周知: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劳动创造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在此基础上,我国近现代的美学、艺术学大师逐步探索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美的思想。如李泽厚先生提出了实践美学思想;朱光潜先生提出了艺术实践美学的观点;刘纲纪先生提出了实践论美学观;蒋孔阳先生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如此丰富的艺术实践成果和艺术实践美学面前,我们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如果仍然用“填鸭式”“说教式”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真是愧对先哲,浪费资源。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还是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提供的观点,都为我们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从事艺术鉴赏教学的教师留下了充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空间。

四、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路径探析

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师生均作为教学主体的活动,只有将师生的激情都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教与学的高度默契,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以下三个环节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是課堂教学的动静结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着力的初始出发点。在艺术鉴赏类教学中,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及发展目标,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研讨的程序和氛围,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个体活动、分组活动、整体活动,开展讨论、辩论以及学生上台演讲等形式,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外,还可变换课堂形式,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把课堂移到展览馆、博物馆、歌舞剧院等地,在教师对相关内容做出基本的介绍后,提出进一步可拓展、可研讨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实景中去观察与思考,写出评析和鉴赏的文章,再选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这种动静结合、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扫原先课堂上的昏昏欲睡的氛围,而代之以课堂上的热烈气氛,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是教材选取的生动直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静态的,教师上课前理应吃透教材并因材施教。而艺术鉴赏类课程的教材选取有独特的优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艺术鉴赏类课程的直观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多媒体和视频展示台的运用,不仅是减少板书占用的时间,而且非常方便地展示出各种图片影像资料甚至是事物的细节,且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各种技能的演示等等,这不仅增强了艺术鉴赏类课程的生动形象性,也极大地增强了鉴赏知识的容量。如果说多媒体教学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帮助的话,它对艺术鉴赏课程带来的是突飞猛进的革命性变革。大量的高质量的学习素材的接触感知和对艺术作品形象的放大加工,都给学生形象、直观、全面地理解鉴赏作品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和空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训练。多媒体教材教具的选用,拓展了艺术鉴赏类教学的空间维度,它将最优秀的作品、最精彩的画面、最具有魅力的艺术语言,最直观地展示在师生面前,它对艺术鉴赏类的实践性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帮助,是其它学科无与伦比的。但要注意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元素面前,必须注重对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在把握大纲的前提下,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需求,依教材而不唯教材,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最后是对学生情绪的智力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活动,再好的教材和教法最终若没有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在这方面,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首创的“头脑风暴教学法”值得借鉴。它的基本内涵就是通过发动群体成员的个人动力,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表达,让各种思想火花相互碰撞,以发挥每个人的内在潜能。这种被称为“头脑风暴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个人智力激励法,它契合了实践性教学要改革“满堂灌”的目标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思想交流设立明确的目标,并且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氛围,在“头脑风暴”的智力激励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打断、制止学生的交流发言,又必须适时地引导交流讨论,还要不偏离预定的轨道,从而达到逐渐掌握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最终实现全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9-05-07.

[2]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N].人民日报,2019-01-13.

[3]李骏.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构建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9-08-07.

[4]路艳.浅谈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用报教研版,2017(23).

猜你喜欢

实践性教学高等院校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反思
试析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性教学提升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