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课程教育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实践

2020-12-14范鹏伟

艺术评鉴 2020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范鹏伟

摘要:当今社会正从信息时代转向创新时代,对于人才有着新的要求,不仅强调人才的专业素养,也比之前更加注重人才的审美水平。当代大学美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中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开设艺术美育课程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十分重要,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美学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高校教育  艺术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00-03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学界中对美育的定义有许多种,其中作为现代美育思想奠基人的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的《美育书简》中,对于美育的定义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中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一思想深受广大学者的认可,且被认为是现代最早有关美育思想的论述,那么从中可以看出“当代美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社会在发展,大众的美育观念也在一步步转变。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的一书中提到:“我们正从信息时代,走向创感时代”。而“创感时代”重点在于强调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共情性与创造性思维。“‘创感时代的‘创即创意、创新、创造。‘感即感性、感觉、感悟。创感时代彰显的是一种创造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根据丹尼尔·平克的理论,为进一步建设创感社会,高校也应行动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开设相关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感性、创新以及共情能力,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理念,重点强调对于健全人格、创新素质、感性素质的培养。

一、高校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针对“美”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以前,其表现在中小学期间的相关艺术类课程,而现如今,对学生的美育培养仅在中小学期间开设是远远达不到美育培养的目的,基于此种现象,这便要求高校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加入相关美育课程,招聘高素质专业的相关艺术人才,从专业的角度与深度进行美育课程的教学,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与认同。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美育通识课程,加深对“艺术美”的认识,不仅能以客观的角度了解从古自今的艺术文化作品,还能以抽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不同层面,有助于思维的发散。

美的艺术作品不仅能美化生活居住环境,净化视觉,同时还能通过参加创作或鉴赏艺术活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郑新文曾在其著作中表明“当人类满足其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后,便开始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生活质量,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其次,高校通过提供相关艺术活动进而能填充学生的闲暇时光,让学生能从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抬起头来,亲身体验艺术的熏陶,从一定的层面来说,这也是有效避免其学生误入歧途的途径之一。学者霍华德·加德纳曾提出过“多点智元论”,其观点表明学习、感知艺术对于提升个人素质以及增强社会竞争力具有一定优势,即音乐智能、肢体智能、空间智能,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参与者的人际教养能力,而拥有这些“智能”的群体,正好符合当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参与艺术活动十分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国家,通过认识传承下来的具有本土化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宣扬,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巩固当代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能建立起学生们对国家、对民族以及对社会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学生树立自我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途径。

最后,在高校中开设让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活动的意义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校健康积极形象的建立,打造专属的学校艺术文化名片,促进招生,吸引具有全面发展或具有一定艺术专业水平的学生;二是鼓励学生群体参加艺术文化活动,或参与设计艺术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对医疗卫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如音乐能降低人们的焦虑和压力,舞蹈与歌唱更能让不擅长表达的学生独立表达,释放天性;艺术参与也对违法犯罪方面有着正面的影響,参与艺术活动让犯罪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校园暴力或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

在大学开设艺术美育课程,有助于扩宽学生群体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艺术不仅是在打破传统,更多的也是在维护传统,透过艺术,认识过去、了解现在、期待未来,为社会输送创意型、具有较高程度的美学意识人才,这才是开设美育课程的意义。

二、高校开设美育课程教育的现状

在美育教育的大政治背景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相关的艺术美育课程,美育教育作为教学体系中必要的课程存在,还有许多问题如:学生群体意识上没有认识到艺术美育课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仍然认为这一类的通识课最大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分,帮助毕业,高校的教务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课程规则规章。尽管各大高校跟随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逐步设定艺术通识课程,相对有着专业水平的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相关艺术课程师资缺乏,整体专业素养也需提高,那么综合类院校的教师,需要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才能并掌握一定水平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上,大多院校仅仅只是开设了相关的美育课程,但并没有将美育的内容设置成结合与学生群体所学专业有联系的课程。传统的美育课程理论的内容较为复杂,对于从未接触过相关美育课程的学生群体难度较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此课程产生兴趣与共鸣。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具备连续性,大多只开设一个学年,没有形成系统性、连续性的教学体系。

学习艺术美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具备对艺术美的基本认识,其次是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若具有相关的艺术特长,也能更好的参与课程,体验艺术之美,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展的艺术社团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群体对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艺术活动的热情,也可以鼓励对艺术有兴趣但不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群体对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开设艺术通识课程对于教学场地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具有较高水准的美术馆、设备精良的电子音乐教室、拥有音质较好和隔音效果佳的音乐教室、场地宽阔的舞蹈教室等等。良好的教学场地对任课老师及参与课程的学生群体的课程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只是目前高校中对于艺术通识课程较为普遍的现状,以及美育教育艺术通识课的要求。尽管我国的美育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到如今,但笔者认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设置严格的教学制度;任课老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和艺术专业水平;学生群体则需要对相关的艺术课程保持热情,若同时达到这些条件,笔者相信此类课程可以在高校的教学中成为学生群体喜爱的课程,打造成功的校园文化名片。

三、完善艺术美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当今综合类院校的学生群体对艺术类课程不够熟悉和重视,缺乏一定艺术鉴赏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忽视艺术通识类课程,对此课程重视度不够,仅关注于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能力等相关问题,鉴于此种现象,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当代高校学生相关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等方方面面内容。

高校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就需要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加入有关音乐、美术、舞蹈的艺术通识课程,如:宣扬传统民间音乐的民歌艺术习唱课程、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的绘画(素描、油画、设计)和鉴赏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美术类课程、通过时下流行歌曲培养高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流行音乐通识课程、通过少数民族舞蹈了解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特征的舞蹈课程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教学体系中较为常见的艺术通识课程,笔者认为还需进行一定的改进与调整。

以宣扬民间传统音乐的民歌习唱课程,这是高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通识课程。“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创作,通过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地方经典民歌作为一种传承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方式,流传已久”。民歌中所包含的情感、诉求都深刻反映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印记。但发展至今,民歌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程度并不普遍,若将其设置在高校的美育课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有著重要意义。让高校中的学生群体学习经典民歌,体验歌曲中的传统民族文化,学习其中的民族精神,慢慢体会传统民间文化的美,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以参与为主的相关美术通识课程,是高校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渐渐感悟其中的美,通过色彩、明暗等因素,帮助学生群体感受色彩的美。以参与为主的绘画课程对无美术基础的学生群体并不友好,所以产生出了以欣赏为主的鉴赏课程。但笔者认为,不论是关于美术的品鉴课程还是关于音乐的评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主次方面有些许颠倒。在相关的鉴赏课程中,基本上是以任课教师的自身观念为主,其学生群体对其画作或音乐作品缺乏自己的观点,基本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笔者认为,在鉴赏作品的相关课程中,真正传输观念的主体应当是阅览者、倾听者,即学生群体,由于每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所遭遇的社会经历等等因素不同,都会造成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不同,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并不局限于艺术创作者的思想,而是表现在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理解和体会的过程之中,在鉴赏的教学中,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而不是一方被动接受另一方的观点。

而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还有关于舞蹈的欣赏课程与学习课程,如:关于形象管理等方面的形体课程安排以及以鉴赏为主的舞蹈课程等。高校通过开展形体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塑造良好的体型和优美的姿态,还可以丰富高校美育课程类型,促进高校开展相关美育活动或比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满足。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喜欢形体、健美等运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形体美、形象美既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美的重要内容”。此类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群体重视形体,培养学生的形体方面的审美,使之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教学老师结合学生们的身心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形象的塑造为目的,在传统形体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在课堂中加入舞蹈课程的相关训练,如:健美操、啦啦操、民族舞以及瑜伽等,在日常课程中,学生对于相关形体课程掌握的越多,对美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具体。与美术的相关鉴赏课程相同,舞蹈的鉴赏课程也应当是以观赏者的个人观点为主,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不同观点应当是保持平衡的状态,而不是一方完全听从另一方的想法。

四、结语

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学校中开设的美育课程是否能适应时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风貌。它对于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将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思想等相结合,同时协调品德教育与智慧教育、科技与人文、生理与心理的作用。艺术的美也是净化心灵的良药,接受美育课程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具备了辨别美育和感受美的能力,使学生们的人格更加趋于完善,促进高校学生们的感性认知能力。美育教育从20世纪就开始推行,一直发展到今天,不论是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期间还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大学教育期间,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性格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针对高校的艺术美育课程进行论述,对该校中的艺术通识课程分别从美术、音乐、舞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完善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审美培养的教育,这也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提出的其中一方面的要求,高校应当重视,参与此类课程的学生群体也应当重视。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胡绪杨.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03).

[2]郑新文.艺术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3]柯勇,邓雪芹.经典的民歌产生与生存的文化环境[J].文学教育,2015(06).

[4]徐敏.基于美育视角的高校形体教学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58-60+101.

[5]刘景福,谢清兰.创感时代高校美育观念与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20(03).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