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学生“胃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020-12-14吕倩倩

读写算 2020年33期
关键词:份数小军胃口

吕倩倩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般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本文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待提高的现象提出师生关系平等化、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形式多样化、问题设计悬疑化、活动安排竞赛化五个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3-0180-02

“唉,又是数学课……”,在走进教室的刹那,孩子们的不经意间,时常看到学生们边在书包里掏数学书,嘴里边嘟哝着这样的话。作为孩子们的数学教师,实在感到惭愧和心痛。孩子们为什么这么不喜欢数学课呢?静下来想一想,平时的数学课确实无聊,除了教师讲就是做题,语文课上可以听老师、同学讲故事,可以表演节目,可以比一比朗读……总之,就是比数学有意思。还是去年的事情,却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它时时提醒笔者要好好备课,做好课后反思,要使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听过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听完后总会想怎么上得那么好,欢声笑语不断,学生学得多开心,这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啊!他们正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快乐学习的效果。不得不再仔细回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人尽皆知的话。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表现在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般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因此,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思考并尝试了许多。

一、评价机制合理化,激發学生的上进心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被肯定,小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造各种机会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尝到认真付出的“甜头”,学生们会将更多地兴趣放在数学学习上。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会给每天家庭作业上有优星的学生加一颗星,在课堂上有时会让学生完成一点练习,完成得很棒的学生加一颗星。例如学习竖式计算时,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在数学本上完成几道竖式计算面批,写得特别好的学生奖励一星,并且这些星都是让学生自己拿笔亲自画上去,让他们体验到认真付出的喜悦。笔者还将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几大战队,每次做完阶段性检测,笔者都会按每个战队里的学生进行分层比较,在练习上加上相应的星。当把练习发下去时看到自己得的星再亲自画到加星榜上,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笔者会给他们订一个最低标准,只要超过这个最低标准几分就加几颗星,极大地激励了这部分孩子。每隔两个星期笔者会给学生兑换一次奖品,一般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在这样不断刺激和督促的环境下,学生觉得只要认真付出就会有收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二、数学课堂生活化,体验数学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形象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数学中联系生活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中,学生不理解按平均分得的份数分,“为什么要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地一个一个分,而不是一次全分完?”比如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支?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每人先分一支,再分一支,再分一支呢,每人分6支不就好了吗?”笔者通过学生每天午饭后分水果的例子进行引导,“以分小西红柿为例,把这些小西红柿分给全班同学就是在按份数进行平均分,这么多人,这么多小西红柿,我们不知道每人能分得几个,所以我们是先每人分一个或两个,再根据剩下的数量试着再每人分一个,再分一个,这样去尝试。也就是说,在简单的环境下我们能知道每份分得的个数,但如果像这样数量变多了,份数变多了呢?我们还能很快知道每份分几个吗?”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明白按份数平均分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

又如在一年级下册下教学题目:小军今年8岁,姐姐今年15岁,小军比姐姐小几岁?10年后姐姐比小军大几岁?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10年后的情况,笔者借助生活打比方让学生理解,先让学生用自己亲近的人去想,“你长一岁,别人也长一岁,你长两岁,别人也长两岁,你们的差距始终没有变化。”再用学生感兴趣的钱打比方,“姐姐15块钱,小军8块,爸爸给了姐姐10元,又给了小军10元,姐姐比小军多多少钱?你们都知道还是和以前一样,因为爸爸给的同样多,你有我也有,我还是比你多15-8元,那么同理10年后,姐姐也仍然比小军大15-8岁。”再用圆片摆一摆,上面一排代表姐姐的岁数,下面一排代表小军的岁数,比较各加一岁、两岁……两者之间的差距。在这些生活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在数学教学中,都应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理解的生活中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形象化,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问题设计悬疑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需求。

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这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看图写出相应的分数,能理解这里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往往会把物体的总个数当做分母,取出的部分数当做它的分子。针对这个难点,笔者先通过三年级上册学习的填写认识几分之一的图例引入课堂,唤醒旧知,联系新知,在写完分数后,让学生观察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分别表示什么。这时学生总结出分母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创设情境:孙悟空带了一盘桃(用布盖着)分给两只小猴吃。

(1)猜一猜盘子里可能有几个桃?用铅笔在盘子里画一画。

(2)孙悟空会把这些桃怎样分?用铅笔分一分、用彩笔涂一涂。

(3)想一想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请几个学生汇报画了几个桃子,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时学生会出现几种答案,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写1/2,有的同学写2/4,有的同学写3/6,都对吗?引发学生思维矛盾,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当学生说明1/2对后,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盘子里4个桃是1/2,6个桃也是1/2,8个桃还是1/2?这时将学生的思维又推向深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设有悬念给他们去思考去挑战,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总有疑问、悬念想让我们追下去,学生在课堂中有悬念,有思维碰撞,有思维调整才会觉得课堂有趣,有动力学下去。

四、活动安排竞赛化,维护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胜心强,乐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小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笔者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几道题和学生进行限时比赛:

356-98= 1000-397= 320+199=

194-105= 97+133=

当然学生比不过教师,学生都不服输。笔者随即又写了几个算式,学生都想知道笔者为什么算得如此迅速,接著导入新课,和学生共同学习简便算法。在课堂总结时,笔者又和学生比赛,结果学生做得不错,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情感气氛,使教学环境处于最优化,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这样学生学习将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兴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7(03):45-46.

[2]纪红艳.从无效到有效的飞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1):112-113.

[3]王禄涵.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份数小军胃口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收拾书包好上学
拼命
“份数法”的妙用
早春好食胃口开
《好胃口,兔子先生》
妙用“不变量”的最小公倍数
共进午餐
整个人不好了
爱臭美的动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