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辅导员提升美学素养的意义与路径
2020-12-14苏川
苏川
摘要:大学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担负着大学生思想导师的重要工作。作为美术类院校的辅导员所面对的工作主体和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同岗位教师是有所不同的。他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就是社会上通常所说的“美术生”。直观来看,美术生和普通综合类大学学生的区别主要在所学专业的区别。也就是说,除文化课之外,这些同学都有着较好的美术专业基础。而美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辅导员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就此出现不同。
关键词:辅导员 美术生 美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61-03
一、美術类专业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区别
(一)学习美术专业技法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有所差异,以及差异到底是什么。先从学科本源上来看一看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大学本科阶段的美术类专业除国画以外,大多在高考前的基础教育阶段,都是以素描、色彩为主的西方美术基础教育为主。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美术类高校的考生多为“童子功”,即自幼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高考之前已经接受了多年的西方美术专业教育。而这种教育本身就存在技法和史论两个层面。学生只学习美术专业技法,不接触史论知识是不可能的。美术学科不同于理工等其它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带有作者强烈的人生印记。所以,学生在学习理解美术作品时解读的不只是作品本身,更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背景……而此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体现到他在本科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阶段中。对于上面所陈述的“影响”我们以苏美尔时期的“雪花石膏大瓶”举例说明一下。
苏美尔时期的“雪花石膏大瓶”从外貌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在乍看之下只是一只白色长筒状器型的容器。上面雕刻了四层花纹,这些花纹的含义非同一般。瓶身上的花纹由下而上,分别是水、动物、人、神祗。也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出现国家与法律之前,艺术家们就已经在思考我们是谁?在世界中处于什么身份?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哲学问题了。这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作品,美术类作品本身有很多分类。但不管什么种类他们都将它们理解为是精神消费品。当你看到并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作品作为媒介向你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意识,而观众则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高考前的同学尤为明显,因为他们的三观还不成熟,很难站在现实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内涵。
(二)个体学习内容的差异有着不确定性
这种影响又因为个体学习内容的差异有着不确定性。产生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是大多数美术类考生在高考时对于美术史论方面是没有要求的。所以同学们在这个阶段更多的学习重心会放在对绘画技法的学习上,因为绘画技法直接影响之后的专业考试成绩。而对于艺术品背后的内容,如美术史、美学理论多为自学。很多的知识来源并不严谨,接收到的信息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混乱。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解读理解这些作品会对他们的三观和性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美术生”性格不好管理。而笔者自己也切实感受过这些影响给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所以理解艺术语言、提高自身美学素养才能让美术类院校的思政工作者们和学生处在对等的思想环境上交流。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对美术类院校的辅导员教师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义非凡。
二、美术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如何在生活中系统的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
(一)提高过程中应该学会用宏观和微观的两种角度
那么,作为一个非美术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如何在生活中系统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就成为了一个问题。首先在提高过程中应该学会用宏观和微观的两种角度,辩证看待艺术作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从宏观上来看,对于美术史的学习是绝对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但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通读世界美术史,一般来说都采用简史类图书作为学习资料,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宏观角度看,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颗繁茂的大树,而简史类书籍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整棵树的主干。当然,这里指的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那些艺术流派最多只能向符号一样留在你脑海之中,只能作为单词出现。这样的后果是你对于这些内容无法进行客观有效的解读和认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这样一个主干,在宏观中找到一个点,然后走入微观深入学习。
(二)以《萨达纳帕拉之死》举例说明
好比说笔者在翻阅美术史的时候对法国浪漫主义开始感兴趣,决定深入学习了解。于是查阅了这一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其中《萨达纳帕拉之死》沟起了笔者兴趣。然后开始针对这件作品进行解读和学习。然而,这就算是进精微了吗?当然不算。在美术简史类图书中一般不会对某一件作品做细致入微的解读,所以在了解了作品大概信息,如创作时间、作者、大致内容后你可能依然弄不清楚画中的具体内容。搞不清楚内容怎么办呢?互联网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很多知识作为碎片存在于网络之中,这一点刚好可以作为你学习资料的补充。但这里重点要说的是,除了尽可能地在权威网站上查阅资料,注意识别知识的真伪性质,更重要的是要用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审视作品。这里我们就以这幅《萨达纳帕拉之死》举例说明一下。
这幅作品的曝光度并不是太高,但谈到作者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他就是《自由引导人民》的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作品描绘的是亚述帝国的都城兵败城破之前的最后时刻。画中左上方躺在床上,一脸与世无争表情的男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此时他一袭白衣淡定自若。而在构图下面的部分则十分混乱。最后忠于他的奴隶按照国王的吩咐将他的骏马和妃子带到他面前杀死,他最喜爱的珍宝都在他面前毁掉,整幅画面视觉冲击力极强。
我们在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的资料基本都以“所谓的”西方浪漫主义绘画的角度进行“浪漫解读”,说这是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在兵临城下时最后的疯狂,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无能,一辈子对军事不闻不问。对外交内政缺乏兴趣,自己的臣子在各自的城市闹独立自己毫无办法。最终,当叛军兵临城下时爆发了一点有限的血性,拒绝投降,并提出了唯一的条件,那便是给他一些时间。于是乎让自己身边唯一还算是忠心的侍从将自己的财宝、妃子、骏马都带到自己面前一并毁掉。霎时间富丽堂皇的宫殿血流成河、惨叫、血腥、杀戮和破话充斥画面。甚至有不少文章在标题上写着“美,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你看”。事实上这种解读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在针对这样一件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和学习时,切忌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搞清楚画中人的真实背景。如果我们按照作者的提示去翻阅一下亚述帝国的年表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画中这位国王萨达纳帕拉并不存在于亚述帝国的年表之中,而是出自希腊作家西亚斯笔下的小说里。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亚述帝国的末代皇帝。亚述和同时期其他的帝国不同,他是在当时唯一有完整历史记载的早期帝国。其末代皇帝另有其人,名叫亚述乌巴立特二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的著作或者亚述帝国年表得知。所以目前社会上对于这幅作品的很多说法和解释都是按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为立场的,并不是历史事实。另外,虽然在西亚斯的笔下,亚述帝国有一位荒淫的君王名叫萨达纳帕拉,但他在书中死于纵欲,并不是兵败自尽。所以这幅画中的内容多为杜撰,至少兵败的亚述皇帝绝对不是他。尽管这一切几乎都是文学加工再创作的产物,但一点也不影响萨达纳帕拉这位冒牌末代皇帝成为浪漫主义时代的创作源泉,因为同时期有不少作品都是以他的荒淫无道为题材。
作者德拉克罗瓦选择了这位传说中的荒淫无道的君主,并把他和兵临城下的绝境相结合,更多的是想把这种现实和思想上的冲突发挥到极致,再加上他精湛的绘画技法,来表达他的主旨思想,这种做法非常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
搞清楚了画中的人物剩下的就是作者的意图。我们再来看看故事中的这个即将陨落的帝国。虽然历史上真实的皇帝在画中被掉了包,但是亚述王朝确实覆灭于公元前612年。这个王朝可以算是西方文明起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位置处在两河流域,也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被唤作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一带。而这个亚述帝国就是在西方文明的源点上诞生的。
三、帝国的陨落和这个民族的性格以及统治方式有直接关系
说到这个帝国的陨落和这个民族的性格以及统治方式有直接关系。亚述人虽然也生活在两河流域,但和上面我们提到的做石高大瓶表达哲学思想的苏美尔人可不一样。这是一个极其尚武的民族。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这个民族的军队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至少30种武器用来攻城略地。亚述人的统治可以用铁腕一词来形容。翻阅一下史料会发现,亚述帝国从萌芽到建立经过了大约200年的不断征战。但亚述对征服的地区只管掠夺大都欠缺建设,被征服的人民除了向亚述人交纳贡献以外,还要负担劳役,这使得被占领区的人民不堪重负。一方面是军事消耗的巨大支出,另一方面各地不满其压榨的税收政策而四处爆发起义。最终,帝国内部、外部矛盾都积重难返。由于亚述帝国总体上是建立在不断征服掠夺的扩张性经济基础上,所以当军事活动不能支撑庞大帝国运转时,崩盘的时刻也就不远了。埃兰、阿拉伯、亚拉姆人、犹太、埃及、叙利亚和腓尼基的居民起义此起彼伏。亚述帝国最终于前612年,被米底和新巴比伦联军将首都尼尼微攻陷,其剩余财产被新巴比伦和米底人瓜分。我们看到的德拉克罗瓦画中的情景便是这一时刻。只不过画中的国王应该是辛沙里施昆,他才是亚述帝国正统的最后一位末代皇帝。那么,德拉克罗瓦为何要在画中将这位皇帝掉包呢?是作者的历史学得不好吗?想想他画的自由引导人民,每个人角色的来历都清晰可见,所以他在史料方面出错几乎不可能。如果不是错误那就是按照希腊文学家的文稿进行的创作?也不对,因为在希腊文学家西亚斯的笔下萨达纳帕拉是一位荒淫的皇帝,他死于纵欲过度,这一点和华中的场景并不吻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解读角度的问题,德拉克罗瓦将这位只出现在希腊文学中的荒淫无道的皇帝,和穷兵黩武铁腕统治的衰落帝国合二为一,通过二者强烈的反差,客观上凸显了这个残暴王朝落幕都是如此的残暴血腥。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视角的重要性
在解读美术作品时,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视角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失去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角度,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解读就会走向非客观、非现实意义的方向。与这件作品而言很可能变为网络上常见的“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论调。更有甚者会滑落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境界中去。比如“这是某某时期(流派)的作品,这种绘画语言已经过时了,没什么意思”。这一类的论调在当今社会也并不少见,乍看之下是从专业角度出发,且说这样话的人应该具有一点的专业水平。但是,我们要明白,或者说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迸发出艺术的火花,这样的艺术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的出现一定是基于历史现实所产生的,并在当时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来说,瞬间的即是永恒的,不能因为一个时代的消逝而否定其已有的艺术成就,下面我们以俄罗斯艺术家伊利亚列宾所创作的《伊凡雷帝杀子》举例说明。
《伊凡雷帝杀子》描绘的是一个父子喋血的场景。杀人者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是俄帝国的第一人沙皇,此人出生时雷电交加,故人们称他为伊凡雷帝。画中的他呆坐在地上双眼慌张而出神,倒在他怀里的则是刚刚被他失手杀死的伊凡太子。年迈的伊凡正在用手堵住儿子头部的伤口,但一切为时已晚。整幅画面背景呈暗红色,画面右下角是伊凡带血的权杖,毫无疑问这也就是这场凶杀中的凶器。
从现实中看,伊凡沙皇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暴君。1565~1572年间大约有4000多名贵族被杀。古老的领主家族中存活的仅有九家。在一次暴怒中,他对已经怀孕的儿媳大打出手,王储赶到,上前想要保护妻子,结果被伊凡四世用手中的權杖击中头部而死,也就是画中的场景。他的屠杀终于在无法挽回的内疚中划上了句号。画中的伊凡从狂躁中清醒过来,头发蓬乱的伊凡雷帝跪坐在铺满了红地毯的地上,想挽回一切但为时已晚。画中的这位暴君可谓人性与兽性并存。作者伊利亚列宾通过这样一件作品充分揭示了沙俄政府的残暴不仁。正如列宾画中描绘的那样,落地的权杖,昭示着风雨飘摇的沙俄政权就要皇权落地。这件作品在最后一次展出时被一名保皇分子破坏,当时是1913年,也就是十月革命爆发时间的4年前。同年一个叫做乌拉扬诺夫的年轻人再见到这幅作品时刚满15岁,他有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列宁”。
五、结语
这件作品在俄国的解放运动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就像上面说的,这一点不能因为苏联解体就被否认。上面这种“过时”论调本身就充满了历史虚无主义。如果带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有色眼镜,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世界上任何的艺术都是无意义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终将化为虚无,即便你今天的艺术成就斐然也终有落幕的一天,也会沦为所谓的“没什么意思”。所以在学习中客观的、宏观的角度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刚莹.关于艺术院校辅导员核心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3):32-34.
[2]柏华.艺术专业院系辅导员胜任力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