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020-12-14王宇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家校爱心

王宇

学困生指的是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暂时落后,尚未达到教育目标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以最大努力去培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争取更大的收获,这是我们的职责。作为班主任,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关心学困生,取得显著成效。

一、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学困生

曾一度视为家校联系主要手段的家访,正日益被教育者淡化。21世纪的中国是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而情感教育、个性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与此相应的家访的意义也就在于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两者应该说是高度相契的。从走出校门到进入家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是教育观念的改变,而后者对我们正是最重要的。

二、要有爱心,激发其学习信心

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反之,则可以泯灭学生的信心和动力。对待学困生,应坚持多表扬闪光点,公开场合少点名批评及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使他们感受到被别人关爱的温暖,正如冰心老人所感悟的:“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见,作为育人之师,直面学困生应多施润心“雨露”,少下威慑“霜雪”,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以促进学困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三、用恒心去引领,甘做良师益友

圣者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困生转化要高度重视,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要求我们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形成强大有力的教育合力。教师是爱心天使,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们应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一代又-代人。教师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为了祖国的强盛,社会的进步,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顽强拼搏,爱岗敬业,努力提高学困生转化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学困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青少年心里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这说明维护自尊心是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前提。我们教师不能只从形式上关爱,最重要的是给这些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

寬容不是放纵,更不是忍让。对纪律松散,学习不前的学困生,我们更应有耐心,更要有爱心,使他们相信成绩差、纪律观念不强只是暂时的,仅是成长中的现象,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未来,应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在素质教育盛行的时代,教师应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育人观,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教态,去爱护学生,应相信他们都能成功。用教师的满腔热情去感化学困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五、家校联系,共同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他们管不管无所谓,忽视了自身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相差很多时,他们往往对孩子埋怨指责,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表现,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有时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欠妥,所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妥当的教育方法、激励机制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保障。

总之,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门极其复杂而精细的艺术,他是一项艰辛和复杂的工作。所以比起一般的艺术更精巧,也更困难。转换小学数学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做大量细致而艰巨的前期工作,积极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进而学有所获,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家校爱心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爱心树(下)
爱心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