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创新理念积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2020-12-14范艳琳方建永闫敏
范艳琳 方建永 闫敏
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以来,禹城市围绕“争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者”这一定位,主动用新发展理念校正思维、推动工作,注重优化提升“旧动能”,深入培育“新动能”,动能转换的速度不断加快、质量不断向好、效率不断提升。
“争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者”
看数据的增减变化,发展定力更强。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2018年以来,禹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总体良好。截至2019年底,禹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63亿元,增长2.77%;全市实现税收22.94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3%。2020年,在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禹城市主动辨势以保促稳,交出一份良好的答卷。1-9月份,禹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6%;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7亿元,同比增长2.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7.2%,连续四个月德州第一;工业用电量持续向好,同比增长6.74%。金融行业总体向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40.93亿。
看产业的此消彼长,发展趋势更明。在“小散乱污”企业清退整改后,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主导产业强势崛起。其中,医养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均超10%,通裕重工成为禹城市首家纳税超2亿元企业。绿色食品、高档纺织等传统产业形势良好。
看创新的活力迸发,发展后劲更足。创新资源深度嵌入产业体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健康产业平台项目落地两年,与保龄宝、禹王等企业联合申报获批省级项目5项,授权专利14项,成果转化20余项;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大健康研究院,顶层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建成以科技创新创业园、理想空间、生物孵化器为核心的10万平方米“禹创中心”,持续多年的创新投入开始反哺经济发展。
看方法的突破创新,发展效率更优。始终不断地寻求思想的解放、机制的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如在招商引资方面,紧紧围绕载体平台、重点区域、产业组织、科技创新等四条主线,聚焦京津冀、济南、长三角等区域,通过园区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不断引进符合省“十强”产业发展要求、契合禹城市主导产业的高质量项目。近年来,招商引资入区项目累计100余个,总投资300亿元左右,实现历史性突破,先后引进了三一重工、纳磁科技、新凌志、松果汽车等大项目、好项目,为税收增长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积极开展“云招商”“网上签约”活动,推进项目洽谈、落地。
看农业的带动提升,发展协调更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仅要转城市经济,也要转农村经济。近年来,我们抢抓国家土地制度改革机遇,创新实施农村社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三区同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三化共进”的“三区三化”乡村振兴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各资源要素的产出效益,实现了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等多重成效。
同时,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以“大健康”、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农业结构调整。如,禹王公司推广10万亩优质高产大豆,每亩可增收200元,成为保障我国大豆安全的有效模式。又如,东君乳业总投资17.7亿元,建设高端乳品、万头奶牛牧场和君君乳酪三个项目,构建起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成为亚洲最大乳酪生产基地。
强化措施,久久为功,更大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年来,为加快推进禹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出台《禹城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设立新旧动能项目库,从聚焦产业发展、培育创新亮点、做强园区支撑等多个方面,强化措施,久久为功,更大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着力化解落后产能,清除动能转换“拦路虎”。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自2018年来,禹城市对落后产能进行深入调查,未发现存在淘汰类落后产能。自2019年12月份,新《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19)》颁布后,再次对辖区内落后产能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禹城市砖瓦窑淘汰专项行动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确保拆除完毕。二是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自2016年底,禹城市福泉、航盛两家钢铁企业由于生产“地条钢”拆除后,近年来,按照上级要求,实施长效化排查,每季度对辖区内铸造企业进行排查,巩固打击取缔“地条钢”成果,保持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细化措施,深入细致排查,坚决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三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实现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序衔接,今年以来共检查企业1500余次,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有效约束和惩戒企业环境失信行为,增强了企业的守法意识、诚信意识。通过执法监察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增加了经济效益,使企业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四是建设环保基礎工程。开工建设二污水质提标工程和城西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工程,通过项目实施,提升环境空间,提升发展承载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筑牢动能转换坚实根基。一是强化技术改造和创新。近年来,禹城市注重围绕重点领域推动技术改造提升和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提高质量增添新动能。目前,禹城正在推进华禹5G通信设备生产项目、通裕重工大型能源装备机加工车间建设项目等10个德州市工业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5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3.3亿元,1-10月份完成投资18亿元,其中,东君乳业年产9万吨乳制品及饮料项目已完工投产。二是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一方面实施工业智能化改造计划,推进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实施了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项目,获批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第二批),荣获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三等奖。保龄宝公司在建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物产业全过程智能制造研究与示范项目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另一方面实施电商换市,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与移动公司联合组织大健康功能食品企业两化融合暨企业上云推进会以及工业互联网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广各类5G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云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培训、产品推广,为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目前上云企业达32家。三是嫁接改造非正常运营企业。近几年以来,禹城市始终把非正常运营企业的嫁接改造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来抓。成立领导小组,出台考核办法,鼓励新上项目优先考虑嫁接盘活闲置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股权重组等方式,持续加大高新区内落后产能和闲置企业的改造提升力度,3年间整体盘活改造企业28家,累计盘活闲置土地2000多亩、厂房8万多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比如,智能制造产业园嫁接原郎泰新材料厂区,深圳市皓华网络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5G五类线分布系统、通讯系统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嫁接天兆吉厂区,山东麦格纳材料科技公司投资建设磁功能材料及磁编码器核心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嫁接瑞安生物等,新上项目不仅盘活了原企业闲置资产,而且与区内的生物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密切契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进一步提升了高新区产业层级。
瞄准产业主攻点,打赢动能转换“主战场”。一是做强产业体系。聚焦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全力推动产业向整机化、终端化、智能化、品牌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松果汽车一期生产线全线贯通,新能源汽车韩国上路,成为巴基斯坦新能源示范区项目合作方,韩国双龙汽车采用松果模式为其代工生产;通裕与南京风电、东方电机合作,打造北方最大风电整机生产基地。医养健康产业,保龄宝和元气森林合作实现由卖产品到卖方案的转型;鲁樱与鲁粮集团合作,投资25.7亿元建设高端豆类食品馅料及产业延伸综合体;艾兰药业抗肿瘤药物合成国内领先;百龙创园被美国指定为疫情期间“关键基本必需品生产者”;禹王集团成为山东首家可以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鱼油制品企业。新材料产业,投资40亿元建设800亩新材料产业园,其中山东军钛钛合金材料技术行业领先,红石极威复合材料项目核心设备、生产工艺突破欧美壁垒,宝元硬质合金项目产品打破国内垄断。二是做实项目增量。全力抓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注重项目储备,结合禹城发展定位,每年确定不少于100个市级重点(新旧动能)项目,重点实施、重点推进。提升项目服务,2018年、2019年重点项目开展市级领导分包项目机制,2020年创新“项目经理制”,从全市10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中筛选出49个重点项目,逐一明确“项目经理”,从洽谈到竣工21道“工序”,图表督战、滚动排名。强化项目引进,主动融入京津冀和济南省会经济圈,推进园区招商,在高新区建成7个专业园区的基础上,又规划新建新材料、医药、食品、交通装备4个产业园区,借助德州高新区国字号招牌,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搭建项目发展平台。三是强化要素支撑。围绕对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谋划实施济南大西环、禹城至宁津高速公路、S316改道、京台高速南出口等交通项目。加快新源热电生物质发电锅炉、华润燃气应急储气设施等要素设施建设,完善水网、电网,超前进行5G布局,为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强力支撑。
培育创新闪光点,增强动能转换“动力源”。引导创新要素更多向企业集聚,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一是厚植科技人才,提升创新高度。主动应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连续6年召开科技人才工作大会,把6月19日确定为禹城创新人才日,对优秀人才和先进单位进行集中表彰奖励,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5亿元,其中,2020年发放2200万元。二是推进成果转换,提升创新速度。禹城市理想空间连跳两级晋升为国家级孵化载体,打造了“3国1省1市”创新平台孵化体系,入孵企业达到179家,41家企业实现纳税,孵化载体的数量和面积居德州各县市区前列。特别是以国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园为核心的“禹创中心”全面投入运营,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25家高校院所入驻,建立基因组工程、酶制剂等15个实验室,引进创业型高端人才团队29个。三是突出企业主体,夯实创新厚度。全面落实上级科技创新普惠性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家。大力实施一企一平台推进计划,切实夯实企业的研发基础,截至目前,禹城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9家,其中国家级平台28家,特别是近年来市级创新平台年均增长达到10家,国晶新材料、伟日生物、晨旭新材料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纷纷建成相关领域市级创新平台,乳酸链球菌素、大豆酶制剂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成果得到加速转化。
做强园区支撑点,打好动能转换“优势牌”。在全市范围内构建“龙形产业园区带”,搭建国家高新区发展大格局。一是昂起“龙头”,建好中央创新区,发挥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创智、创城”定位,全力抓好中央创新区核心区建设,提前谋划好招商引资、业态培育,确保建成即运行、运营即达效。二是挺起“龙颈”,建好专业园区,发挥加速作用。抓好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协同发展产业园和大健康专业园区等7大园区建设,惟精惟一、突出重点,确保每个园区都能培育专属特色产业。三是舞起“龙身”,建好高新区,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实施高新区突破发展战略,投资16亿元建设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改变“有产无城”局面。在抓好产业培育的同时,一手抓“休克”企业解困盘活,一手抓落后产能淘汰升级,腾出发展空间。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四是摆起“龙尾”,建好乡镇园区,发挥配套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遇,大力发展房寺、辛店、伦镇等乡镇产业园区,与高新區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与农村社区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聚焦作风关键点,树立动能转换“风向标”。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工作标准和责任担当。一是加快思想转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宝库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找动力。深入落实“三大”活动,集中开展专题调研,确保拿出更加具体、更有实效的政策措施。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一次办好”落实,全面梳理审批服务流程,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打造“一窗受理”综合服务窗口,在市场准入领域引入第三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商事登记免费代办服务;加强“智慧型”政务大厅建设,实现实体大厅与政务服务网之间的有效对接。深入做好“破圈解链”工作,打造区域金融发展高地。三是切实转变作风。出台《关于强化服务效能监察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建立服务效能监察监测点;与中科院共建“中科禹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创新工作模式,全面推行“指标长”工作负责制和“企业首席服务专员”制,推动禹城市营商环境跨越式发展。
筑牢民生关注点,共享动能转换丰硕成果。挖掘民生领域新动能。连续三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票决民生实事122项。新扩建4所小学、3处幼儿园,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标准班额。推进新建中医院项目建设和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康复养老中心“医养结合”,新建4处中心敬老院。加快禹王路改造、242省道改线、国省道中修工程等项目进度,畅通城乡发展脉络。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站南片区雨污排水工程全线竣工投入使用,有效解决周边居民企业的污水直排问题,保障顺利度汛。督导解决污水厂进水水质、水量达标问题,禹城市污水处理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水质全部达标排放,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综合管廊项目有序推进。挖掘旅游业新动能,以打造精品旅游小镇为抓手,指导辛店奶牛小镇在做强牛文化基础上,延伸民俗文化体验、科普体验等20余项文化旅游项目。
扬帆“徒骇河时代”,打造高端制造业新城
下一步,禹城市将紧紧围绕上级部署,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紧跟发展大势,紧贴禹城实际,紧扣重点任务,以扬帆“徒骇河时代”,打造高端制造业新城为目标,更加精准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省会经济圈辐射带动。
禹城作为省会经济圈城市,要抓住省会经济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机遇,主动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参与京津冀和济南省会经济圈产业大循环。深度融入省会经济圈,瞄准济南主导产业,吸引集聚配套产业,当好省会经济圈的深入参与者、有力推动者、积极贡献者,打造为济南总部经济的生产基地、创新高地的转化基地。
更高层次统筹产业协同发展,更加注重打造产业集群。
一是壮大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载体功能,提升传统装备产业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加强基础部件配套能力,提升竞争力和设备成套能力,形成以高端成套装备为主体、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新兴装备产业为引领的高端装备产业体系。二是做大做强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中国功能糖城”二次创业,依托禹王、保龄宝、百龙、艾兰药业等骨干企业,聚焦功能食品与保健品、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不断拓展生物材料、生物能源、智慧康养等产业,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功能糖城和大健康产业聚集区。三是培育提升新材料产业集群。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產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更高层次统筹产业园区建设,更加注重国企引导。
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国家级高新区为平台,充分发挥城投等国有企业主导作用,综合运用PPP、EPC+F、工业地产、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模式,大力开展专业园区建设,围绕高新区核心项目,完善产业配套,与高新区产业互通、功能互补、发展互动,形成高新区抓龙头,乡镇抓配套的产业发展全域平台。
更高层次统筹重大项目,更加注重龙头带动。
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坚持以优质项目建设为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注重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的优质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规划盘子。深入落实“项目经理制”,让制度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禹城市项目尽早投产达效。着力增强高新区专业化园区和乡镇产业园区推进力度,立足差异化发展定位,让产业园区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全力做好要素保障,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千方百计满足项目用地、资金需求。
更高层次推动乡村振兴,更加注重统筹发展。
稳步探索“三区三化”乡村振兴模式,统筹农村社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三区同建”,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三化共进”,通过“三区三化”,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推动环境改善、人才回流、文教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组织、人才、文化、生态五大振兴,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