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如义和他的“第三次稻改”

2020-12-14顾玉雪

齐鲁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五洲水稻农业

顾玉雪

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稻改,让济南沿黄120里沿线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也让吴家堡大米成为武如义最难忘的童年记忆。多年后的今天,他带领五洲农业在沿黄稻改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吴家堡,进行了现代农业意义上的“第三次稻改”,致力于打造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样本。对吴家堡大米的传承与情怀,是这位被评为“山东省乡村之星”的“新农人”最为凝重的精神底色。

吴家堡大米:看得见的乡愁

在很多济南人心中,吴家堡黄河大米是看得见的乡愁。

出生于1972年的武如义,小时候的家就在吴家堡附近,玉清湖和黄河近在咫尺。上世纪七十年代,济南人的餐桌上,主食主要是高粱米、棒子面、地瓜,那时候水稻产量还比较低,“换大米”的吆喝声,是很多人萦绕在耳的童年记忆。

“那个时候能吃上米,是因为槐荫有个吴家堡,”武如义回忆。

吴家堡大米的诞生,有着传奇经历。这里地处黄河畔,解放前十年九患,“豆子不长荚,地瓜不拉秧”,人们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始于1958年的引黄稻改,成为改变吴家堡命运的历史机遇。历经三次稻改,盐碱洼地变成了米粮川,“荷满塘,稻花香,吃的米和馍,住的砖瓦房”,吴家堡被称为“小江南”,吴家堡大米也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武如义现在还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里人专门给身为老幺的他蒸米饭,他倒上点酱油,“一个粒一个粒吃”的情形。

“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清朝文人袁枚这么描述好米饭的标准。“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这说的便是济南的吴家堡黄河大米。武如义到现在还喜欢空口吃吴家堡大米,浓郁的米香能让人回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在酒店业的商海驰骋数年后,武如义重新回归土地,果断投入重金,发展水稻种植业。其实在此之前,他也没有离开农业领域,出于热爱,他在吴家堡始终种着几十亩水稻自用。

2013年7月起,五洲农业在位于槐荫区吴家堡办事处的七里铺等村,先后成功流转土地1600多亩,托管种植面积达三四千畝,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稻米种植产业化基地,用于优质水稻育苗、种植、科教、观光及沿黄现代农业推广。

“我们不追求面积和产量,重点在于产业功能和产业发展。”事实上,在五洲农业水稻种植产业化基地,至今保留着济南吴家堡老品种“京引119”,其产量仅在亩产千斤左右,但吃过的人都知道这种大米有着“粮食的自然香气”。

“我的情怀,是要传承吴家堡大米。”武如义对自己“新农人”的定位非常清晰,“我们是在种粮食,干的是农业,而不是商业。”

当年那个吃着吴家堡大米长大的少年,此后的人生轨道与这份情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沿黄稻改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吴家堡,武如义成就了现代农业意义上的第三次稻改。

在他看来,吴家堡大米本身就像浑然天成的美人,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吴家堡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位于北纬30°-38°之间公认的世界水稻黄金线上。黄河水的温度、瘀泥和黏土沉淀都给土壤带来了丰富的养料,种出来的稻子会带着一种原生态的黏糯,而且它含盐碱,水稻长的时候病就少一些。”

在这里有一种说法,“从黄河大坝开始往外十里,这前五里的地种出的大米和后五里的味道都不一样。”“头道黄河水灌溉是吴家堡大米的拳头,五洲水稻种植基地西边紧靠黄河生态保护区,无论哪里引黄河水,只要大坝一开,黄河水都得先从家门口过,且周边无厂矿类污染,还有得天独厚的玉清湖浸泡我这块土地。”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三农格局正在发生积极的变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踊跃进军三农领域。

对此,武如义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不是把黄河大米种出名的人,我也不是把自然环境改变了种大米的人。如果说前两次稻改解决了规模化种植的问题,第三次稻改的核心是要做智慧农业,两大法宝是绿色和机械化。保护生态,用自然的种植模式和有机结合,并通过互联网传感器,把稻改精神和吴家堡大米发扬传承下去。”

这是一个“新农人”赋能传统农业转型的重组计划:其“新”在于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在于智能化现代农场、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电商流通平台,使农业在工业和信息社会生机勃发;其“新”在于思维,敢于科技创新的为人所不为,也就意味着有更大可能一步千里、成人所不成。

在春天种下一粒种子,会发生什么?

这也是一个从稻田走到济南人餐桌的24小时健康计划,一个关于人和粮食、土地的故事。

稻田里的餐桌:第三次稻改

吴家堡人郭永顺在散文《故乡的魅力》中写道,“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在路上就能看到黄河里船桅蓬帆尖端,缓缓东行。”

已是初冬,记者来到距市区约20公里的吴家堡办事处七里铺村,蒙蒙细雨中,老远就看到一大片田地里矗立着“五洲农业欢迎你”的大字。

进入五洲农业水稻种植产业化基地大门,仍然是蜿蜒的石子路,除了一道不长的观光长廊延伸进一望无垠的稻田,只有两间板房和仓储加工车间,别无建筑。

基地经理孙斌介绍,2016年,济南市便将这一带划作了永久基本农田,对生态实行特殊保护,任何其他建设建筑都不得占用土地。

秋冬时节,正是稻米上市季节。稻田里早已收割完毕,最醒目的是路灯一样有序排列的太阳能杀虫灯,配以标靶害虫测报系统,这些常年坚守在田间地头的信息化小伙伴,见证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繁荣景象。

在济南地区,吴家堡春稻种植时间最早,每年3月中旬插秧,绿油油的水稻蓬勃生长,稻鸭共养,蛙声四伏,还有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赤眼蜂,垄间种植的大豆,稻田里一片绿色和谐的生态美景。

待稻谷金黄一片,夕阳西下,坐在稻田一角把酒言欢,这醉人的美景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今年71岁的七里铺村民房贵林是五洲农业基地的技术员,他16岁开始种水稻,是三次稻改的亲历者,对于这几十年的巨大变迁,他深有感触。

七里铺地处黄河畔,1300亩土地中,有千余亩系涝洼地。土壤主要为盐碱土,主要问题是内涝、盐碱、板结、肥力偏低,解放后起土改碱,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里铺作为济南沿黄稻改试点,逐步实行稻麦两作,全村80%的土地都种了水稻。

“那时候一切靠人工,插秧是最累的,最能干的劳动力一天最多能干3分地。水稻品种也有局限,当时引进的水原300粒等,稻穗较小,亩产量有400斤。”

排灌水利系统也在逐步改进,从1956年建成北店子虹吸管和提水站,到1970年开始施工并不断改进、1982年全部竣工的北店子引黄闸与提水站,对七里铺稻改产生深远影响。

《七里铺村志》记载:1964年,历城县在姬家庄、七里铺等地,试种水稻,获得好收成,“盐碱洼地变江南”。七里铺大队从睦里闸引玉符河水,种植水稻850亩,总产量达到35万斤,比前三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还多14万斤。稻改前七里铺每年吃统销粮8万斤,而1964年向国家交售公粮10万斤,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改革开放以后,水稻种植开始半机械化,原来的牛、马、人改成拖拉机,打稻机等小型的农机具出现了,但是插秧、收割、晾晒还是依靠人工。”房贵林对比起五洲农业之前组织的插秧人机大战,1台乘坐式水稻插秧机作业是人工插秧的80倍,可节约种子60%,减少粮食损失3%-5%,水稻机械化的威力让这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老人感慨万千。

时针指向新世纪,传承农耕稻改文化的第三次稻改进入历史的视野。

郭永顺在《家乡的三次稻改》一文中提到:“第三次稻改,我村引进了实力雄厚的五洲农业公司,他们以七里铺村为黄河大米生产基地,另外还流转了申庄、明里等村的土地2000亩,年产达100万公斤。”

孙斌向记者介绍:“我们陆续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各种大型农机设备,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了从选种、育苗、插秧、保值、收割、烘干、加工、包装、冷储的全程机械化操作,不仅省时省力,产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这其中,走在全国前列的暗室育秧技术让记者印象深刻。

“我们的早稻采用‘叠盘暗育方式,让稻苗在一个恒温、恒湿的暗室里先行发育,出苗后移入水稻育秧大棚进行后续育苗生产,大棚特殊的设施环境能够帮助水稻秧苗有效抵御低温冷害,避免水稻幼苗期青枯病等病害的发生。”这是实现机械化插秧和水稻高产栽培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在五洲农业基地的仓储加工车间里记者看到,水稻种植、收获、烘干、加工机械设备一整套自动化流水线井然有序,全程机械化让稻米从收割到上餐桌“不落地”。“上午收割完24小时之内就能吃到新鲜的‘黄河大米。”

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洲农业实现了现代智慧农业意义下的全产业链经营,更重要的是,这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人与土地、粮食的关系。

“只关注一粒米”:粮食哲学的“互联网+”

在國务院早前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指出,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的三农问题,如果需要一个后发制胜的发展引擎的话,“互联网+”将是一次历史赋予的绝佳契机。

11月14日上午,“泉水人家”电商平台上线仪式暨授权企业进社区活动上,五洲农业的吴家堡大米在30多家济南“泉水人家“授权企业的优质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销量第一名。同时还是济南市双十佳产品,“产品佳、包装佳”。

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要实现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主要思路是质量不齐的产品需往统一的“高标准”靠拢。五洲农业可谓做出了样本。

武如义介绍:“之前吴家堡大米没有品牌,没有品种,我们用互联网方式捆绑起来,互联网传感器把机械化和绿色汇总到一块,又第一批带到政府搭台的济南市优质产品平台‘泉水人家上去。”

“我们建立了会员销售、会员单位订制一体化销售模式,确保老百姓吃上纯正优质的吴家堡黄河大米。同时将农业和休闲旅游、农耕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组团通过电视、媒体、政府、山农家协会、航拍协会来组织活动,在吴家堡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得到认可的前提下,认可‘生态吴家堡,美味五洲米。”

自建渠道去中介化,“新农人”武如义后发制胜,秉承思维的创新,给予农产品提质增值的土壤。事实上,消费者也欢迎的是参与式认证,有计划的生产,不会造成浪费,去掉中间渠道商,实现农产品真正质优价廉、不愁销路。

从前,种植者和消费者之间不需相互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背后,是遥远的距离感,也是辛苦的农人对消费者不劳而食、不知其苦而不珍惜的哀伤。但今天,从高科技的栽种方式,到强大的物流,再到定制化的销售方式,现代农业将每一个人卷入其中,每个人都必然以某种方式进入到这个进程中,而不仅仅是在餐桌上最终相遇。

柳传志曾在互联网上大发英雄帖,问“怎么卖好一颗柳桃”。他的哲学是“我们花10亿做企业架构,是为了以后做一个可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更高科技手段的、更大规模的企业。”

在武如义看来,做农业种植必须有爱粮食之心,才能让科技发挥更大的价值。

作为“新农人”,武如义来自乡村,又回归乡村投身农业,和土地、粮食一起生长,经历四季。他提出一个说法:“科技引领五洲农业,良心铸就粮食安全”。

“良心我们有两种叫法,一个是粮食的粮,一个是良心的良,我还有一句话,五洲农业,只关注一粒米,种不出好米,说别的都没用。良心农业就是粮食一定要用讲良心的方式来种植,你对它好,它才能对你好。”

武如义深刻懂得,在每一笔订单里,不仅包涵了大米本身的品质,还有“消费者对老济南吴家堡大米的情感、支持它传承的热情和对母亲河的感情。”

这种使命感,与土地有关,和血脉相连。

猜你喜欢

五洲水稻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五洲纵览
五洲纵览
五洲纵览
五洲精神 圆梦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