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020-12-14刘晶晶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传统文化

刘晶晶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性的内涵深刻、蕴意深远的生态文化思想。这些系列重要论述,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对推动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设生态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习近平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化思想。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   生态文化   传统文化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建设生态文化思想已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在浙江主持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已经提出生态文化的命题并指出: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究其深層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因此,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1](48)。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很多传统生态智慧。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态建设的灵感,是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也是生态文化自觉的必由之路。

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自然观

自然是万物生命之母,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至上主义思想。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点,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类不能主宰世间万物,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干涉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不能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大自然。因此,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要做到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另外,孔子主张人类要遵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认为天和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如果人类做不到这些,将无法逃脱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有“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的表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自然观,是先人对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表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全力保护生态系统,守护好大自然。土地沙漠化、空气恶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无不在警示我们要充分认识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告诫我们需要正确对待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改变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强调生态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步伐,为新时代的生态文化建设助力。

二、顺时节用、用养结合的生态发展观

一直以来,自然界孕育着人类,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自己,我们要很好地热爱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存空间不被破坏。另外,人类还要时刻谨记: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属于自然,在自然面前人类必须遵循其规律,不能破坏其发展规律。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自然界之所以能够被人类统治,仅仅是因为人类所拥有的智慧高于其他动物,人类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不仅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还能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而满足人类的欲望。但是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肆意破坏大自然,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如果人类蔑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甚至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的破坏,那么人类将无法逃离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383-384)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一直强调人类不可以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要懂得适可而止、节制欲望。人类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底,尊重世间万物的生长规律,给予大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孟子对此提出了谷物播种不可随心而定;捕捉鱼儿不可渔网过密;砍伐树木不可无季节之分的观点,孟子认为只有这样,人类才会有吃不完的粮食、捕不完的鱼和砍不完的树木。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要做到“不夭其生,不绝其长”。道家认为,人类在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节制地取用自然资源。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一宝“俭”,就是生活要节俭的意思。我们不能无节制地追求奢靡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崇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如今,我们看到一些地区为了经济发展,为了城乡发展,过分开采自然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唯GDP论英雄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目前的生态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4](544)习近平一直在强调我们不能为了发展牺牲环境,这种代价我们无力承受,不管是对后代子孙还是我们自己而言。因此,人类要抑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在发展经济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与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顺时节用、用养结合的生态发展观为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借鉴依据。

三、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热爱、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本质上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敬畏生命、仁爱万物的生态智慧。

孔子将实现“仁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仅要求人和人之间相亲相爱,还要求人对天地万物有仁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人”就很好地体现出孔子已经将“仁”“爱”由人类推及到了自然,形成了“仁爱万物”的生态思想。孔子提出的“子钓而不纲,七不射宿”,和孟子提出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等,都很好地体现出了儒家传统生态文化中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

道家主张敬畏生命、关爱万物。老子认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世间万物不能因为你对他们有生养、惠施及成就之恩,就想着主宰他们,人类要善待世间万物,但是不可以随意主宰他们的生命。庄子认为“物无贵贱”“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万物齐同”等,都很好地强调了人类对待生命要一视同仁、大自然和人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无时无刻不告诫着我们要时刻谨记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随意决定其生死。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为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借鉴。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2]。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播本质上是生态道德观的传播,习近平指出:“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1](48)只有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生态文化思想建设。关爱生命、呵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是经过历史检验并永久留存下来的生态道德思想,很好地促进了当今人们生态观念的培育和生态意识行为的养成,大大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四、互为一体、互依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人类和自然之间是一种互为一体、互依共生的关系。在大自然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和个体,能够逃脱这一定律,我们一定要共同面对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

在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老子认为天、地、人、万物同根同源,紧密相连,这四者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有着内在的联系,天、地、人、万物共同维持着世间万物的和谐与稳定。宋代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着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应当推己及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为一体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5](48-49)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是全人类生存、生活与生产的重要公共资源,要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不是哪一国或者几国能够完成的。

习近平在人与万物互为一体、互依共生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人类整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27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灾难面前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参与,需要各国及各国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齐心协力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为世界各国人民建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在大自然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要有“共赢主义”,广泛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该理念超越时空和国度,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文化体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人类的美好愿望而共同努力。我国古代思想家这种人与天地万物互相依存、一体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推动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推动了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构建。

习近平的生态文化思想,是对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弘扬,是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思想。生态文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念和核心灵魂。只有生态文化思想得到确认和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获得长期稳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走向美丽中国新时代。

參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科技立项:中北大学研究生科技立项《三大视频软件中的生态文化理念传播研究》(2019167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传统文化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