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之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2020-12-14龙坤丽
龙坤丽
最近,我一直在翻看我的听课记录本,想从中再去回味一下这一堂堂精彩的课程,去分析他们的教学设计,看后我感觉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点是在问题设计上。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第一次对课堂教学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日时间的80%,进而得出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结论。”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钱梦龙老师则认为,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总管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综上所述,我想,每一位老师只有加强对提问这门艺术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提问的质量,方可真正的做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真正的做到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就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关提问的设计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在具有探究价值的细节处设计问题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大家容易忽略而又能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的细微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而深思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在“坏”和“又”两个细节处舌吻,谈谈这两个字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选段如下: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这样的提问就容易引起学生思考两个字背后所藏着的深刻含义和感情。细细分析研读,我们得出在文章结构上,这两个字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在内容上,抓住“坏”字,一个孩子能对这些消息分辨出好坏来,说明这个孩子知道哪些对国家有利与不利,说明在小弗朗士骨子里是关心这个国家的。抓住“又”这个细节处,说明这个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自己的国家。所以通过对这两个细节处我们挖掘出小弗朗士的内心深处、骨子里面是潜藏着朴素的爱国本性的。有了这一点对后文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深刻思想就更容易些。
又如教孙犁的《芦花荡》是设计“小说的主人公老头子为何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呢?”这种问题的设计就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头子这一人物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求知欲。通过对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处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之独到,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个人物是有代表性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像“老头子”这样的群众英雄有千千万万,他只是一个代表,这是个作者处理好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在关键处设计问题,选址挖井钻研
我想语文的关键点,是指那些能牵扯到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鲁迅的《祝福》,设计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课堂上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与课文的三次肖像描写有关,肖像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生理上的衰老。有学生反驳认为:生理上的衰老是反常的,祥林嫂不过中年,他怎么会变得老态龙钟了呢?与心理、精神打击有关。而打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就是鲁四老爷之流。也有学生怀疑;心理与精神上的打击者是鲁四老爷?祥林嫂是如何看待自己命运的呢?总之,这住这个纲领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在激烈的碰撞中,技能挖掘出文章主题思想,还能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在文章的看似矛盾处设计问题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矛盾沖突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利用好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设疑。如郑愁予的《错误》中结尾有“美丽的错误”一句,错误如何能美丽呢,这一问既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还能探究出诗歌的感情主旨。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何生之于忧患死会之余安乐呢?教师对这些问题加以挖掘是很容易带着学生理解出看似矛盾背后的本质与深意的。
总之,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教学的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好好琢磨研究,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