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研究

2020-12-14李旺旺

山西农经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生态文明

李旺旺

摘 要:随着社会整体实力快速提升,生态问题引起了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代表,是青年群体中最活跃的因素,生活方式更需要绿色化。要想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必须将农村大学生培养好、带动好,将保护生态环境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綠色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09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X22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人类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和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带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人们在追求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得全球生态急剧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引发全球热议。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1]。

1    生态文明理论基础

1.1    经典著作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

生态文明主要从自然第一性问题、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阐述[2-3]。

1.1.1    自然界第一性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先于人的产生而存在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一切劳动活动都以自然界为物质前提和基础,不能脱离自然界独立存在。因此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应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恩格斯指出,精神只能作为物质的高级产物,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前提而独立存在。

1.1.2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问题

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属于直接统一,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属于间接统一。人的劳动是人与自然建立关系的中间媒介。人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的物质条件,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劳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使人与自然建立起重要的间接关系。

1.1.3    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需求无限性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后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2    中国本土历史文化中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立论根基

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根基。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已提出了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众多观点。许多古代典籍中也有与生态文明思想一致的文字记载和论述,其中以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为代表。

1.2.1    道家学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就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论述,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任物自然”“少私寡欲”的思想观念,与当代人所提倡的生态文明思想相契合。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道家学派的观点可概括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其经典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自然”这一概念具有自我生长、自己而然的特性。“法自然”是指不干预自然界自身发展规律,尊顺自然万物生长之道,与当今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1.2.2    儒家学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儒家学派也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统一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主体思想可概述为“仁政”“王道”。儒家学派认为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活动应顺应自然之法。

《中庸》中“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些观点所论述的是自然界处于无休止的生命常态中,人的一切活动都应顺应自然发展常态。在治国理政中要坚持“仁政”“王道”的思想,使人的生产活动在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而进行,与生态文明思想相契合。

2    当代高校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问题

2.1    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淡薄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萌发和转变预示着实践方式的变革[4]”。从思想观念角度分析当代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非绿色化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2.1.1    农村大学生非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外因

从外部因素来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外来文化中不合理因素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提高,导致当今社会中出现急功近利、金钱至上、道德滑坡等问题。

2.1.2    农村大学生非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内因

价值观念尚未成型是大学生群体出现非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因素。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大部分人群处于18~23岁。该年龄段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念的定型期,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干扰和不良风气的冲击,导致形成非绿色化的生活方式。

2.2    生活方式绿色化践行失范

生活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含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狭义的生活方式则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5]。这里主要从狭义的角度对大学生学习、消费娱乐、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方式的角度进行阐释。

2.2.1    部分学生日常生活不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常常将这一优良传统丢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铺张浪费现象,没有践行好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导致生活方式绿色化失范[6]。

2.2.2    部分学生消费方式不合理

适度消费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但在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现象。例如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时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不符合所倡导的绿色消费方式。

2.2.3    部分学生出行方式不绿色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绿色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推进绿色生活,绿色出行是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出行时应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方式,距离短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依然有部分学生不愿选择绿色出行方式[7]。

2.3    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质缺失

2.3.1    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培育缺失

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勤俭节约有助于培育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大学生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绿色生活的良好品质,这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2.3.2    文明绿色的良好校园氛围不足

学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良好个人修养的培育和成型有关键作用。许多高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个人修养的培育,导致许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追求健康绿色生活的良好品质。

3    高校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对策

3.1    培育高校农村大学生绿色生活理论基础

坚持美丽中国建设,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具有鲜明的指导实践意义。当代农村大学生要深刻學习、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诠释,并作为自身思想武器,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加强传统文化思想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不断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对古代经典书籍的阅读,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艰苦朴素,自强不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身力量。

3.2    加强对高校农村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行为引导

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营造健康绿色的家庭风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教导,使其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创建绿色环保的校园文化。学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转型负有主要责任。学校应当为大学生群体创建文明绿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课上讲述教育、课下实践活动等方式培育学生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鼓励高校学生培养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

3.3.1    树立健康环保生活理念

农村大学生应自觉提高绿色环保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并将绿色生活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

3.3.2    自觉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应积极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出行,自觉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3.3    坚定绿色消费信念

在大学生日常消费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绿色消费理念。学习绿色环保生活小知识,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坚持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原则,培养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01).

[4]廖福霖.生态文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娜.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绿色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8(11):6-9.

[7]贺丽.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2-44.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生态文明
我国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