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2020-12-14郭美静
郭美静
摘 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对我国农村发展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形成的思想成果为后继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习近平充分借鉴了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成功经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乡村振兴观点。
关键词:毛泽东农民观;乡村振兴;继承;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03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将大量精力傾注在农民和农村上,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农民观。对于毛泽东的农民观,习近平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超越,最终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乡村振兴观点。
1 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民观的继承
毛泽东的农民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中国农村发展道路有着深远影响。习近平的乡村振兴观点与毛泽东的农民观一脉相承,在继承毛泽东农民观的基础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其更深刻的时代内涵。
1.1 认识到农民工作的重要性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大多数,因而农民一直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还是新时代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都有一致的认识。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毛泽东就强调农民对于革命和国家的重要性。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曾明确提出“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强调通过分给农民土地以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1949年后,毛泽东率先在农业领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正是建国初期毛泽东抓住了“农民”这个关键,搞好了农业,农民能自给,中国的工业建设才能稳步开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样深刻认识到了农民工作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将农民工作提到了战略高度,在一系列的会议和讲话中,多次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在习近平看来,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是绝对不行的。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实施,使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
1.2 认识到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性
小农经济在我国存在几千年之久。随着时代的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早已因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人们抛弃。那么,中国农民发展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毛泽东和习近平都认为农业合作化至关重要。
1949年后,我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自主经营土地。然而不久毛泽东就发现,这种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并不能真正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指出:“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1]。”在毛泽东看来,学习列宁所说的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才是中国农民克服发展困境的关键。1956年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土地农民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化。这大大发展了农村农业的生产力,为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就农民如何发展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和经验,习近平吸收其有益成果,十分关注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就已经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不再适合当今农村的发展,而且阻滞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在不断要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再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习近平提出:“小农经济的命运是不会太长久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2]。”如今我国农民的出路是实行生产集中制改革,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大农合。
1.3 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毛泽东和习近平作为党的领导人,对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都有深刻的认识。同样,他们也都认识到农民要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
受时代影响,毛泽东对农业科技方面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科学种田方面。毛泽东主张我国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要符合我国的地理气候特点。在他的领导下,地方政府实施兴修水利、因地制宜改进耕作方法等科学种田举措,使农产品得到丰收。
习近平同样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在习近平看来,我国农业要发展,就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的进步将大幅提高生产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助力农民脱贫和增收。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科技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仍比较小,所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4 认识到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农村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人的发展。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毛泽东观点的基础上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少农民连字都不认识,这对农民实现自身发展是极大的阻力。从1949年12月开始,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农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迫切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那些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专业技能、全身心投身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农业从业者[3]。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和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2 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发展
习近平和毛泽东关于农民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习近平的农民观在继承和吸收毛泽东农民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超越。
2.1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农民观。新时代,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均衡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农村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发展了毛泽东的农民观,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在農民问题上,毛泽东虽然认识到农村要均衡发展,但囿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农村发展被严重低估。习近平认识到农村要实现振兴,农民要“富起来”,就要立足整体,在乡村政治、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实现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要求涉及了农民应重视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习近平并没有把乡村振兴看成是某一方面单独的发展,而是把乡村振兴看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农民发展思想上,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发展。
2.2 脱贫攻坚,落实精准扶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首要解决的大难题就是农民的吃饭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农民的贫困问题不解决、农民没有饭吃,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毛泽东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何使广大农民摆脱贫困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提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国家的扶贫方针。
在扶贫问题上,受历史条件影响,毛泽东把扶贫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民的生存上,即农民的吃饭问题上。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在这方面,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开发取决于精准。2020年,为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党和政府将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攻坚,采取更加有力、更加细致的措施,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可见,在扶贫问题上,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是对毛泽东扶贫思想的发展。
2.3 补齐短板,建设美丽乡村
受历史条件局限,毛泽东对乡村环境的关注曾长期存在于对乡村卫生的关注。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了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新时期,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农村生态问题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措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发展了毛泽东的农村生态思想。习近平指出,“建设环境好、文化好的美丽乡村,首先就要治理农村环境[4]”。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更要加快补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
一方面,要搞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村庄清洁绿化等一系列措施,推进美好家园建设。另一方面,整治好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农、林、牧、渔各个领域都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总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定会使农村再次呈现出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画卷。
3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习近平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乡村振兴的观点日趋走向成熟。习近平的乡村振兴观点与毛泽东的农民观是一脉相承的。在农民问题上,两者具有相通性。在继承毛泽东农民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解决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承茂,黎昕.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采访录[J].学术评论,1989(2):46-47.
[3]崔瑞梅.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重要论述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4]吕彦瑶,周新辉.习近平与毛泽东农民观比较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7,33(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