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吡酯联合硫必利、氟哌啶醇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的疗效分析
2020-12-14张保霞张晓
张保霞, 张晓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三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抽动障碍是以运动性、 发声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 多起病于儿童时期, 部分患儿同时伴有临床下放电, 即脑电图中可见癫痫样放电, 易导致患儿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缺陷,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 目前, 临床多采用苯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硫必利、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等药物对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进行治疗。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靶症状针对性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已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方向, 托吡酯属于新型抗癫痫药物, 具有抗抽动、 抗癫痫双重作用[2]。 基于此,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托吡酯联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的临床效果,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6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60 例, 均经临床症状、 体征等确诊为抽动障碍, 且脑电图检查存在棘波、 尖波、 慢波等痫性放电, 随机分为两组各 30 例。 观察组男 19 例, 女 11 例; 年龄 6~ 14 岁, 平均年龄 (10.11 ± 1.91) 岁; 病程 0.4 ~ 3.0 年, 平均病程 (1.65 ± 0.59) 年; 抽动类型: 运动性抽动障碍 17 例,发声性抽动障碍1 例, 抽动-秽语综合征12 例。 对照组男17例, 女 13 例; 年龄 6 ~ 14 岁, 平均年龄 (9.66 ± 1.78) 岁;病程 0.3 ~ 3.0 年, 平均病程 (1.55 ± 0.62) 年; 抽动类型: 运动性抽动障碍15 例, 发声性抽动障碍2 例, 抽动-秽语综合征13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硫必利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新制药厂, 国药准字H12021228) 联合氟哌啶醇 (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0585) 治疗: 硫必利0.1 ~ 0.3 g/d, 分 1 ~ 2 次口服; 氟哌啶醇起始剂量为 1.0 mg/d, 后逐渐加量, 最大剂量为 6.0 mg/d, 分 3 次口服。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托吡酯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020555) 治疗: 起始剂量为 0.5 mg·kg-1·d-1, 后逐渐加量, 于 10 d 内增至最大剂量 5.0 mg·kg-1·d-1, 后根据患儿具体病情调整维持剂量 1.0 ~ 5.0 mg·kg-1·d-1, 分 1 ~ 2 次口服。 两组均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效果: 根据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度量表 (YGTSS) 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量表包括运动、 发声抽动、 综合损伤3 个方面, 总分0 ~100 分,评分越高抽动症状越严重。 痊愈: YGT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80%; 显效: YGT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60% ~ 79%; 有效:YGT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30% ~ 59%; 无效: YGT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 总有效率 = (痊愈例数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总例数 × 100%。 ②脑电图改善率: 治疗后, 脑电图复查结果显示痫性放电转为可疑痫性放电或脑电图恢复正常即判定为脑电图改善。 ③治疗前后血浆谷氨酸 (Glu)、 门冬氨酸(Asp) 水平: 采集两组患儿静脉血标本于肝素试管中, 低温离心取血浆,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立, 7020 型) 以酸水解法测定。 ④统计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 计量资料行 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脑电图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脑电图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 脑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n (%)]
2.2 血浆 Glu、 Asp 水平治疗前, 两组的血浆 Glu、 As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血浆Glu、 As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的血浆 Glu、 Asp 水平比较 (, μmol/L)
表 2 两组的血浆 Glu、 Asp 水平比较 (, μmol/L)
组别 n Glu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观察组 30 112.81±12.44 55.72±6.28 68.24±5对照组 30 115.73±15.18 67.74±10.32 66.93±5 t 0.815 5.450 0.970 Asp前 治疗后.17 43.15±3.15.29 55.28±4.69 11.760 P 0.419 0.000 0.336 0.000
2.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食欲下降1 例, 嗜睡2 例,锥体外系反应 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3.33% (4/30); 对照组出现嗜睡 1 例, 锥体外系反应 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 (2/30);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41, P = 0.389)。
3 讨论
抽动障碍是由遗传基因、 生化代谢、 神经生理、 心理应激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床下放电是其常见共患病, 两者可相互影响, 使患儿出现注意缺陷、 一过性认知功能受损等症状, 故临床需及时予以该病患儿有效治疗与干预。
口服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的常用方式, 其中硫必利属一线药物, 可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功能亢进,进而发挥一定的安定、 镇静作用[3]。 氟哌啶醇可作用于突触后多巴胺受体, 是既往临床治疗癫痫、 抽动障碍的首选药物,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运动性、 发声性抽动症状, 但部分患儿的疗效不理想[4]。 研究[5]表明, 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易发生认知功能缺陷, 除针对抽动靶症状实施治疗外, 还应加用抗癫痫药物抑制痫性放电, 保护其认知功能。 托吡酯属于高效型抗癫痫药物, 对Na+通道有选择性阻断作用, 可减少海马区异常放电, 增强氨基丁酸介导神经传递抑制作用, 阻断兴奋性神经传递作用, 使细胞膜超极化, 同时发挥神经营养作用, 控制抽动症状[6]。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 脑电图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 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托吡酯联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痫性放电, 同时安全性较好。此外, 脑内氨基丁酸系统功能下降也是抽动障碍发病的重要原因, 可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投射通路, 引起Glu、 Asp 等神经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升高, 增强大脑皮层兴奋性及神经毒性, 引发抽动症状[7]。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 观察组血浆 Glu、 As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表明托吡酯联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疗可显著下调患儿神经兴奋性氨基酸水平。 由此推测, 在硫必利、 氟哌啶醇基础上联合应用托吡酯可通过激活氨基丁酸受体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 抑制 Glu、 Asp 释放, 降低神经兴奋性, 从而有效改善抽动症状, 同时还可通过阻断Na+、 Ca2+通道, 抑制异常痫性放电, 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 托吡酯联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缓解其痫性放电, 下调其神经兴奋性氨基酸水平, 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