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VAS、ODI 评分的影响
2020-12-14张高峰王功臣李金超张鸽宋佳
张高峰, 王功臣, 李金超, 张鸽, 宋佳
(南阳南石医院 脊柱关节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 患者多以腰腿部酸痛、 下肢麻木不适为主要表现[1]。 以往临床多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 虽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但其创伤大且预后一般, 极易对患者脊神经造成损伤[2]。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因其出血少、 创伤小等优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逐渐开展[3], 受到了患者、医生的一致青睐。 为此,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6 例,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VAS、 ODI 评分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6 例, 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68 例。 观察组中, 男 32 例, 女 36 例; 年龄 42 ~ 75岁, 平均年龄 (58.98 ± 4.13) 岁; 病程 2 ~ 10 年, 平均病程(6.34 ± 1.17) 年。 对照组中, 男 33 例, 女 35 例; 年龄 46 ~78 岁, 平均年龄 (58.87 ± 4.11) 岁; 病程 3 ~ 11 年, 平均病程 (6.47 ± 1.18) 年。 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由磁共振、 CT、 X 线检查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②精神状态良好; ③接受保守治疗时间≥3 个月无效; ④可耐受椎板开窗术、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 ①存在腰椎不稳、 腰椎结核; ②腰椎间盘炎症; ③严重肝、 肾功能损伤; ④伴有出血倾向; 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术治疗, 采用CV 进行透视,标记手术部位, 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 以病变间隙棘突为中心取腰背正中切口, 将皮肤、 皮下组织及筋膜逐层游离切开, 剥离棘突与锥板后软组织, 暴露病变椎板和关节突, 对肌肉进行牵拉, 从而暴露椎板间隙, 用咬骨钳咬除椎板的下部骨质, 分离神经根与硬脊膜, 显露病变的突出椎间盘, 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 摘除髓核及椎间隙残存的髓核碎片, 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止血, 放置引流管, 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于侧位、 正位X线透视下, 对椎间盘上缘水平线、 侧位线进行标识, 将两条线交汇点作为穿刺点, 随后取进针点, 于正位、 侧位X 线透视下将导棒头端定位于棘突中线、 后上缘, 将病变椎间盘下椎体处作为具体位置, 于侧位、 正位X 线透视下调整穿刺针方向, 从腰椎间孔促使穿刺针进入病变节段椎间盘, 拔出针芯, 以导丝为中点将皮肤切开, 切口约为7 ~8 mm, 将扩张导棒插入以扩大手术通路, 取出导管, 插入专用磨钻, 绞除位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处部分外侧缘骨质, 放入磨钻, 逐渐扩大椎间孔, 以能够放入工作套管为宜, 向工作套管插入椎间孔镜, 切除游离、突出、 脱出髓核组织, 将神经根松解并探查, 随后取出椎间孔镜、 工作套管, 实施止血、 缝合、 包扎处理。
1.4 评价指标①围术期相关指标: 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②临床疗效: 于术前、 术后6 个月采用MacNa 评分法评估: 优: 术后腰腿疼痛消失, 直腿抬高增加≥75°, 肌力正常; 良: 术后腰腿偶有痛感, 肌力 4 级, 直腿抬高增加≥40°且<75°; 可: 腰腿痛减轻, 肌力 3 级, 直腿抬高增加≥20°且<40°; 差: 未达到上述标准。 ③VAS、 ODI 评分: 于术前、术后6 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 评分范围0 ~10 分, 评分越高则疼痛越剧烈; 采用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价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情况,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 n (%) 表示, 比较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用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相关指标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
组别 n 手术时间 (min) 术中出血量 (mL) 住院时间 (d)观察组 68 60.38±12.06 56.63±11.01 5.29±1.53对照组 68 58.96±10.42 89.42±16.98 9.31±1.81 t 0.735 13.361 13.987 P 0.464 0.000 0.000
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12%, 高于对照组的82.35% (P <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3 VAS、 ODI 评分术前, 两组的 VAS 评分、 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术后 6 个月, 两组的 VAS、ODI 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的VAS、 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的 VAS、 ODI 评分比较 (, 分)
表 3 两组的 VAS、 ODI 评分比较 (, 分)
注: 与同组术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VAS 评分 ODI 评分术前 术后6 个月 术前 术后6 个月观察组 68 7.41±1.79 2.89±1.35* 31.45±6.28 17.14±3.61*对照组 68 7.36±1.82 2.31±1.13* 32.51±6.25 11.39±2.21*t 0.162 2.717 0.987 11.202 P 0.872 0.008 0.326 0.0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是指在外力作用下, 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 促使纤维环破裂, 并导致髓核椎管向后方突出, 压迫相邻脊神经根, 进而诱发腰痛、 下肢麻木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将导致下肢瘫痪[4]。 目前, 传统椎板开窗术为常规手术治疗方法, 该术式极易对脊柱骨性结构、 后方脊柱张力带结构造成破坏, 患者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 神经根痛复发, 对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影响较大[5]。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作为一项微创术式, 于局麻下实施手术, 利于保障患者清醒状态, 避免麻醉风险, 对椎旁韧带、 肌肉影响小, 未对腰椎后方肌肉、骨性结构造成破坏, 不牵拉神经根、 硬膜, 利于保障脊柱稳定性, 降低神经根损伤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促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6]。 同时, 该术式经皮穿刺定位将套管经腰椎间孔置入椎管内, 避免了大切口暴露, 于镜下操作可清晰观察出血点, 利于保护周围组织结构, 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轻术后疼痛程度[7]。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少, 住院时间较短, 治疗优良率较高, 术后 VAS、 ODI 评分较低 (P 均<0.05), 表明与传统椎板开窗术相比,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创伤小, 可减轻患者术后腰腿疼痛, 促进机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