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地区肉牛繁殖疾病调查与分析

2020-12-14欧阳少芬刘洪瑜刘善斋张运海

中国牛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胎衣犊牛母牛

欧阳少芬,刘洪瑜,刘善斋,张运海,刘 亚

(1.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0)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及对高品质膳食的追求,市场对于牛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牛肉价格逐渐增长,肉牛产业蓬勃发展。与其他的养殖产业相比,肉牛养殖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产业链条长等特点,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肉牛产业供需矛盾日益严重,也导致养殖户养殖肉牛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母牛存栏量更是持续下降[1]。能繁母牛的繁殖力作为关键因素,影响着繁育场的经济发展。而当母牛感染繁殖疾病,其繁殖力将受到影响,若治疗不及时,繁殖力将持续下降,引发母牛繁殖障碍,从而严重制约着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2]。

皖北地区是安徽省的肉牛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3],本研究以实地走访的方式调查了解皖北地区繁育场能繁母牛的常见繁殖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养殖母牛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的能繁母牛的扩拦增量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018年12月—2019年5月,对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淮南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的22个肉牛繁育场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对皖北地区的部分肉牛繁育场进行随机实地走访调查,走访过程中通过查阅母牛档案、询问驻场兽医或相关负责人了解病况。另外,对部分繁育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1.3 调查内容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皖北地区部分肉牛繁育场能繁母牛存栏数、常见繁殖疾病发病率、不同养殖规模的发病率差异、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4 数据分析

所用数据使用Excel计入并作基本处理,然后经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同规模繁育场的发病情况通过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繁育场个数占调查总数比例

本次对22个母牛繁育场进行调查,共调查了3 088头母牛。调查母牛的品种以西门塔尔杂交牛为主,地方黄牛较少。繁育场规模、母牛来源及繁育场个数占调查总数比例情况如表1所示,小规模繁育场占调查总数的50%,中规模繁育场占调查总数的40.9%,大规模繁育场占调查总数的9.1%。

表1 调查总样本基本情况

2.2 调查总样本繁殖疾病发病率分析

本次共调查能繁母牛3 088头,常见的繁殖疾病发病情况如表2所示,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占5.99%,其次是子宫内膜炎占5.44%,难产占3.92%,流产占2.75%,子宫积脓占1.45%,阴道脱出占1.33%,卵巢性疾病卵巢囊肿、持久黄体,分别占1.39%和1.52%。

表2 总样本繁殖疾病发病率

2.3 不同规模繁育场的发病率分析

由于饲养方式、营养水平、助产方式等因素影响程度不一,不同繁育场的繁殖疾病发生率也不一样。如表3所示,小规模繁育场母牛流产的发病率最高,达5.72%;其次是子宫内膜炎,达5.47%;胎衣不下、难产、阴道脱出、子宫积脓、持久黄体的发病率分别为3.73%、3.23%、3.48%、1.99%、1.49%;卵巢囊肿发病率最低只有0.25%。在中等规模繁育场母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达4.93%;其次是子宫内膜炎,达3.93%;流产、难产、阴道脱出、持久黄体、子宫积脓、的发病率分别为1.86%、1.79%、1.71%、0.43%、0.86%;卵巢囊肿发病率最低只有0.36%。在大规模繁育场母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达7.85%;其次是子宫内膜炎,达7.08%;难产、卵巢囊肿、流产、持久黄体、子宫积脓的发病率分别为6.45%、2.88%、2.80%、2.49%、2.41%;阴道脱出发病率最低只有0.23%。

表3 不同规模繁育场的发病情况

3 问题及建议

本研究在调查繁殖疾病的过程中,发现母牛不同的规模繁育场存在不同的潜在因素,对繁殖疾病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影响,并根据实际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3.1 配种及医疗水平参差不齐

是否跟进母牛的生理状态,并对不发情、空怀、难产、流产的母牛进行及时诊治,很大程度上影响牛群的繁殖力强弱。部分中小型养殖场内无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诊断设备,无法及时发现和治疗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繁殖疾病,特别是症状不明显的卵巢性疾病[4];缺少专职配种人员,一般是观察到母牛发情后,再请流动配种人员实施人工授精,不同的配种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消毒措施不一定严格按标准执行,易致繁殖器官损伤感染[5]。建议加大对配种员和兽医的培训力度,建立社会化专业技术服务体系,规范相关操作程序,增强无菌意识,尽量避免因技术操作不当所引发的损伤及感染;引进专业兽医人员,重视母牛的繁殖疾病,争取做到防治结合。

3.2 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中小型繁育场的业主和从业人员均非科班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的指导,致使繁育场的母牛饲养管理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不能合理搭配饮食科学控制母牛膘情,影响母牛的产犊、泌乳、发情、受胎[6];犊牛断奶时间不一,影响母牛产后再次发情时间;老、弱、病、残的母牛没有及时治疗或淘汰;粪便没有及时清理,牛舍内通风差,易滋生细菌,母牛感染繁殖疾病风险大[7]。建议加大母牛饲养管理的推广力度,对繁育场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如何科学的饲养管理、提升经济效益,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地区母牛存栏量得以提升;产前合理搭配饲料,控制分娩时的体况;产后母牛产奶增加,营养需求量大,应在饲喂干草和补充精料的同时,注意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的补充;及时治疗或淘汰老、弱、病、残牛,并补进健康母牛,进行合理组群[8];规范犊牛断奶时间,注意定期防疫;同时,进行牛舍环境调控,保证洁净舒适、通风良好[9]。

3.3 圈舍建造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中小型繁育场圈舍建造简陋,设计不合理,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导致诸多问题。如通风条件差,舍内潮湿且有刺鼻气味,极易滋生细菌[10];无运动场地供母牛晒太阳及活动,不利于母牛产后恢复[11];无产房供母牛产后休息,致使母牛产后返情延迟;无犊牛舍供犊牛隔离及保暖,导致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中一家中型牛场圈舍内地面牛床呈前高后低,且坡度过高,母牛怀孕后期阴道脱出的发生率较高。建议加大对各牛场的建设/改(扩)建的指导,建造科学合理的圈舍及运动区域,将因场地问题对母牛产后疾病的影响降到最低,适当增加母牛的运动量可避免难产及胎衣不下等繁殖疾病,还可增强体质;修建产房,为围产期母牛提供安静适宜的场地,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有利于母牛产后恢复和降低犊牛死亡率;增加降温和保暖设施,注意通风及采光性能,为能繁母牛提供舒适的环境[12]。

猜你喜欢

胎衣犊牛母牛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南方规模奶牛场胎衣滞留发病规律研究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初生犊牛喂初乳注意事项
牦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