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伴平滑肌分化1例
2020-12-14陈涛罗霄李灵晶季文斌
陈涛,罗霄,李灵晶,季文斌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1]既往被命名为“子宫内膜间质和平滑肌肿瘤混合性肿瘤”(mixed endometrial stromal and smooth muscle tumour,MESSMT)、 间质肌瘤等,是罕见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目前国内外少见文献报道。本院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1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4岁,因“发现子宫肌瘤7年余”于2017年8月8日收住入院,7年来定期复查,子宫肌瘤持续存在且逐渐增大,最大体积为8.4cm×8.5cm×7.9cm,无月经周期改变,无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无腹痛,无阴道流液,无头昏,无发热等不适。2010年于本院行 “剖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实验室检查:HCG、AFP、CEA、CA199、CA153 阴性,血、尿、大便常规、白带检查、生化、凝血功能常规及D-二聚体、术前免疫四项、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子宫附件(腔内)B超提示子宫多发肌瘤(4-5型,1枚液化),最大枚位于后壁,体积约8.4cm×8.5cm×7.9cm(图1)。盆腔MR平扫及增强提示子宫多发肌瘤伴部分囊变,子宫底后壁病变,不除外恶变可能(图2-4)。术前诊断子宫多发肌瘤(恶变不除外)。2017年8月9日在全麻下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见盆腔右侧瘢痕粘连,子宫明显增大如孕4月余,表面不平,前壁、后壁及侧壁均有肌瘤结节,大者约7.0cm×6.0cm,盆腔各组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肝脾、膈肌、大网膜及阑尾表面未见明显异常。术中“Y”形剖视标本,见子宫内膜光滑,肌壁间肌瘤结节大者约7.0cm×6.0cm,灰黄色,质软,另一肌瘤结节长径约3cm,内含咖啡样液体,余肌瘤结节可见漩涡状结构。术中病理报告:子宫梭形细胞肿瘤(平滑肌源性肿瘤可能),考虑良性病变,未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盆腔冲洗液脱落细胞检查示涂片及细胞蜡块切片未找到异型细胞。术后病理:子宫肌壁间见3枚以上灰白结节,最大者6.7cm×6.0cm×4.7cm,切面灰黄,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束状、交错状排列,其中体积大者细胞内容物较丰富,未见核分裂象,瘤组织穿插入周边肌壁组织(图5)。宫腔内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改变,宫颈黏膜慢性炎症。免疫组化:SMA(+),CD10(局部+),Desmin(+),h-caldtsmon(+),Inhibin-a(-),HMB45(-),Ki-67(3%+),CD34(血管+)。诊断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性肿瘤伴多发性平滑肌瘤)。术后1年B超随访提示盆腔无明显肿块,2年后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异常。
2 讨论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是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s,EST)的一种特殊类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可能来源于多潜能间质细胞,可衍生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同时可伴有向性索样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横纹肌、纤维样、黏液样、骨组织及腺性分化或多种分化同时存在[1-2]。根据WHO肿瘤分类[3],当间质和平滑肌成分均超过30%时称为“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和平滑肌肿瘤”。2014版WHO分类取消了子宫内膜间质和平滑肌混合性肿瘤的命名,将其命名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发病率极低,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子宫平滑肌瘤或肌瘤合并变性。本例44岁,术前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恶变不除外)。既往国内外研究多为病理的个案报道,影像学报道极少见,部分个报道有心脏、肺转移[4-5]。
图1 子宫B超示壁肌层见多枚低回声团块,边界清,周边可见血流信号,最大枚位于后壁,体积约8.4cm×8.5cm×7.9cm。
唐涛等[6]、黄克强等[7]研究表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伴平滑肌分化大体切面呈灰白、灰黄,中央略呈淡黄色,局灶区呈编织状,质地稍硬,可有囊性变或者粘液样变性[8],与邻近子宫肌壁分界清楚。MESSMT镜下诊断标准是:间质和平滑肌成分均超过30%,可见两种明显不同的细胞形态:密集区细胞形态类似于增生期内膜间质细胞,间质可见较多螺旋动脉样小血管,细胞轻度异型;束状区细胞呈梭形,类似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可伴有玻璃样变间质。本例大体标本切面灰黄,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束状、交错状排列,其中体积大者细胞较丰富,未见核分裂象,瘤组织穿插入周边肌壁组织。本例病理镜下表现并不能与子宫平滑肌瘤进行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有子宫内膜间质和平滑肌两种成分,因此,免疫标记含有两者表达的部分,免疫组化抗体组合可有 CD10、Vimentin、SMA、Desmin,h-caldesmon 不同程度表达。在细胞学形态的基础上再结合免疫组化诊断准确率较高。本例免疫组化SMA(+),CD10(局部+),Desmin(+),hcaldesmon(+),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 SMA、hcaldesmon、Desmin是肌源性标记物,平滑肌肿瘤常表达阳性;CD10是间叶组织来源的标记物,子宫肌瘤中CD10表达强度不如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图2 核磁共振T2WI示子宫肌层内可见多发低信号结节状及团块状影,较大病灶位于后壁,信号混杂。
图3 DWI见较大结节呈高信号
图4 T1WI增强见较大结节轻度强化
图5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伴平滑肌分化,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束状、交错状排列,其中体积大者细胞内容物较丰富,未见核分裂象。 (HE×100)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B超和盆腔核磁共振检查常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子宫肌瘤。磁共振DWI呈稍高信号,合并变性时T2WI可表现为混杂信号,增强后呈轻度强化。既往研究关于磁共振的影像表现极少。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病理组织成分,平滑肌成分一般都是良性,但理论上发生恶变时也可出现浸润性生长,既往未见报道。部分研究认为间质成分可出现浸润性生长,也有个案报道MESSMT的患者可经静脉血管转移到心脏和肺[4-5]。临床多采取“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需定期随访。本例子宫全切除术后1年B超随访提示盆腔无明显肿块,2年后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异常。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结节/低级别肉瘤)伴平滑肌分化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因肿瘤增大出现不适就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呈梭形,束状、交错状排列,未见核分裂象,与子宫肌瘤较为相似,免疫组化抗体组合可见 CD10、Vimentin、SMA、Desmin,h-caldesmon不同程度表达,有助于鉴别。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须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