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患者围术期血糖影响
2020-12-14柴俊英
柴俊英
(内蒙古包头市朝聚眼科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6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是因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使得视网膜血管系统受损而导致。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来说,玻璃体切除治疗应用广泛,可以取得良好效果[1]。手术中通常采用球后阻滞麻醉,部分患者复合安定镇痛麻醉。若患者病情复杂或无法配合则给予全身麻醉。局麻的麻醉效果低于全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更注重全麻,但全麻可能会对围术期血糖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2]。本文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患者围术期血糖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择取2017年2月~2019年5月3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16例采用局部麻醉患者作为局麻组,其中男10例,女6例,病例择取年龄50~70岁,平均(62.13±2.45)岁;16例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作为全麻组,其中男11例,女5例,病例择取年龄52~71岁,平均(62.20±2.61)岁;从一般资料组间统计学对比结果来看,并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局部麻醉:进入手术室之后,对患者行以吸氧、多功能心电监护,通过4~4.5 mL的罗哌卡因(0.19%)和利多卡因(1%)混合液进行球后阻滞麻醉。
全身麻醉:先行静脉麻醉诱导,通过可弯喉罩对气道进行控制,之后行以静脉或全静脉复合吸入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患者清醒之后将喉罩拔出。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前、手术当天、手术后1天的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分别测定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手术前,局麻组空腹血糖水平为(7.01±1.87)mmol/L,全麻组空腹血糖水平为(6.01±1.55)mmol/L,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当天,局麻组空腹血糖水平为(7.12±1.82)mmol/L,全麻组空腹血糖水平为(6.71±1.65)mmol/L;手术后1天,局麻组空腹血糖水平为(7.33±2.51)mmol/L,全麻组空腹血糖水平为(6.21±0.82)mmol/L,手术当天、手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来说,因玻璃体切除治疗中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恐惧手术,加上睡眠质量差,容易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儿茶酚胺类分泌增加,还会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生长激素分泌,出现对抗胰岛素现象,使血糖水平提高,所以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围术期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非常重要,不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也影响着术后恢复。相比于全麻,局麻不会对患者血糖水平产生严重影响。全麻所用药物为异氟醚、丙泊酚,会使术中血糖水平提高[3]。同时,局麻不会对患者进食产生影响,但无法完全阻滞手术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而这将会对患者血糖产生影响。伴随新型短效全麻药物的出现,加上喉罩通气方式的应用,可以使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轻,同时也可以减轻全麻对患者血糖应激反应影响,因此全麻的效果显著。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患者来说,全麻效果优于局麻,可以有效控制围术期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