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与集约用地开展方法分析
2020-12-14谢卫玲
谢卫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对土地进行节约和集约管理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唯一道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坚持落实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理念,可以充分地发挥资源管理在用地过程中的总体控制和引导作用,保护好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
进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我国政府和地方部门对现有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和调控的强制性手段之一。截至2019 年年底,我国政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通过有效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抑制我国土地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减缓我国现有耕地的减少速度,抑制我国建设用地的迅速上升势头,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进行节约、集约管理。
从实施时间来看,我国土地总体规划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存在较多的不完善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有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总体规划利用主要呈现出“一平一增一减”规划编制思路,“一平”主要是指在土地规划过程中,通过耕地占补平衡,使我国耕地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线;“一增”主要是指我国在土地总体规划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我国建设用地的使用量,在对总量进行控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建设用地的总量供给,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一减”主要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减少当前未利用的土地储存量,增加我国土地的有效供给量,以进一步提高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土地管理效率,从而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达到补充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最终目标。以上土地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思路较为符合当前我国国情,但是仍会对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总体规划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战略思想是对当前各类用地的数量和土地结构进行控制,但是忽略了对土地本身资源和形式进行调控研究,这便会导致在土地资源集中管理过程中出现重视土地数量控制,轻视土地质量保护、重视土地指标平衡,轻视土地资源布局、重视土地刚性束约,轻视土地弹性调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虽然我国通过两轮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对市场上的土地数量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用多少”的问题,但是在土地“怎么使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所以,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问题,需要根据党和政府所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科学发展观”等土地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利用。通过对土地资源管理编制一套全新的创新规划发展方法,可以为我国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与集约用地开展方法
2.1 树立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规划理念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3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想方设法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在土地资源集中管理过程中,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主要强调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或技术手段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自然价值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后者主要强调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和体地利用效率达到合理水平[1]。同时,两者相辅相成,一般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地,而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需树立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理念,在保障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所需土地资源数量充足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土地使用量,以投入最少的土地来获取最大化市场经济效益,缓解目前我国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部门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土地资源管理理念,通过科学把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来改善传统的“一平一增一减”的土地规划思维模式,实现对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行全方面调控,达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目的。
2.2 对现有土地现状开展经济性评价
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土地资源现状开展经济性评价。土地是当前我国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可以缓解当下我国紧张的土地供求矛盾,更好地发挥土地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我国有关学者需要积极开展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性评价。在宏观层面,需要在土地经济性评价过程中分析政府对于城市的基准地价和相应的政策;在微观层面,需要通过分析当下社会中企业和个人的土地利用行为,对土地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来判断人类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生产要素以及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回报效果[2]。对于我国农村区域的用地,在规划管理中需要考虑农村耕地的后备资源数量,是否可以在国家未来发展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来进一步降低新增建设用地对现有农村耕地数量的影响。通过开展经济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有关部门摸清现有的土地使用状况,预测我国市场上的土地需求和土地结构的空间布局。
2.3 构建完善的总体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构建完善的总体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对于总体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对市场上存在的各类土地数量和用地结构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针对土地市场中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量和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进行统计,最终最大化发挥有限的国有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此外,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目前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土地资源控制范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一系列土地管理措施,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3]。
3 结语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和节约化综合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优化我国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