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外周性病变18例分析探究
2020-12-14张立江
张立江
(山西省芮城县人民医院,山西 运城 044600)
肺外周性病变指位于肺外围的占位性病变,包括良恶性肿瘤以及远离支气管的结合、脓肿等疾病,经支气管镜较难取到病理[1]。对于这类病变最常使用肺穿刺,通过肺穿刺可以取到组织做病理检查[2]。以往肺穿刺通过X线摄片定位穿刺,X线摄片缺乏立体效果,皮肤至病变的距离难以准确预估,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3]。在CT广泛应用于临床后,逐渐采用CT引导的方法进行穿刺,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大家对CT引导穿刺的人数,对18例肺部外周病变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现将操作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8例肺外周性病变患者,其年龄43~67岁,平均(52.47±3.28)岁,有男1 3 例,女5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等肺部症状,C T 平扫提示肺周围病变,结节影13例(72.2%)规则,5例(27.8%)不规则,直径2.0~8.5 cm,平均(4.52±1.24)cm,病灶距壁层胸膜0.2~2.5 cm,其中小于0.5 cm的有7例(38.9%),0.5~1.5 cm的有8例(44.4%),1.5~2.5 cm的有3例(16.7%)。
1.2 方法
术前由临床医生告知患者穿刺目的与注意事项,心电图、凝血功能等术前常规检查无异常,方进行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取仰卧位,层厚1 mm,电压140 kV,电流250 mA,从肺尖开始以10 mm层距连续扫描,对异常区域以1 mm层距进行扫描,直至肺底。由专业医师操作穿刺,根据CT所显示的病变位置患者取适宜的卧位,体位的选择一是要舒适,二是要尽可能的使术者从患者肺活动度最小的位置进针。根据CT影像测量病灶的大小、距胸膜长度,避开大血管与骨性结构,选择穿刺点,做好标记后常规消毒麻醉,使用穿刺针按既定方案进行穿刺,达到既定穿刺距离后,再次CT扫描,确认针尖在病灶边缘,退出针芯进行取材,取材后迅速拔出针管,按压穿刺点3~5 min,标本使用10%福尔马林液浸泡送病理,术适当应用止血药预防出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2 结 果
18例经皮肺穿刺患者中17例(94.4%)阳性,其中腺癌占6例(33.3%),鳞癌占4例(22.2%),转移癌占1例(5.6%),小细胞癌占1例(5.6%),肺结核占1例(5.6%),肺脓肿占3例(16.7%),炎性假瘤占1例(5.6%)。术后出现气胸1例(5.6%),3 d后吸收;出现出血2例(11.2%),均为痰中带血,2 d后消失。
3 讨 论
CT对于肺外周病变可预估病理类型,经其引导进行肺穿刺可明确穿刺路径与深度,能够清晰的区分肺组织、血管与坏死组织[4]。在穿刺至既定位置后,还可再次进行CT检查进行确认。本研究中18例患者,17例患者达到一次性穿刺成功,术后病理明确了病变性质,CT引导穿刺操作简单,穿刺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以往肺穿刺的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感染和出血,由于不能良好的区分坏死病灶,操作中容易使感染播散导致感染;对于血管不能有效避开而导致出血,CT引导后对于坏死病灶和大血管均能有效避开,并发症发生率较以往的文献报道显著下降[5]。综上所述,通过CT引导的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肺外周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并发症少且轻,值得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