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文明冲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2020-12-14章道德

关键词:冲突逻辑资本

章道德

(1.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面对文明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等“世界怎么了”的大问题,整个世界充满着“两极对立”的思维以及“丛林法则”的霸权逻辑,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以及文明单一论、同质论等甚嚣而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同于西方文明资本、霸权逻辑的中国方案,论述了文明具有“平等、包容、多样和开放”的特征以及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相互尊重、美美与共、开放包容和创新发展”等原则,并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系列路径。我们着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从哲学思维方面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明交流互鉴的论述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一、共同体思想:从“孤岛思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肇始于西方世界的工业文明,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们之间的交往,然而一些国家深受资本逻辑、排他思维、孤岛思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影响,人为设置各种障碍,自视文明优越,不愿意同其他国家交往。这种“孤岛思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中,其实就是孤立思维、排他思维。这种思维根植于马克思所批判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市民社会立场。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国家正因为不同,所以无法交流,也无法达成共识。在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被设定为原子个人、抽象的个人,一种没有伦理精神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厮杀,社会成为个人利益争夺的战场。由此衍生出的文明思维也是文明冲突论思维,人们之间难以和谐共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然而,从马克思的人类社会立场上看,却并不如此。马克思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历史已经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性的交往带动和影响了全球性的政治、文明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已成为可能,也只有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文明才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可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带来文明的普遍交往,而是文明优越论、文明同质论和文明冲突论等沉渣泛起。“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建构的世界秩序及其全球治理体系,已经完全背离了启蒙时代以来人类孜孜追求的以人为主体的‘共同体’发展道路。”[1]因而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实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究其本质就是没有带来人的真正自由和解放,而是导致了各种贫困、文明冲突。对于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来说,社会是一个大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生产,还包括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的生产、文化的生产,等等。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形成真正的普遍交往,分享共同利益,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平等交流互鉴,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发展。因而从孤立思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变过程中,不仅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即形成普遍联系,涵盖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思维,还是形成、分享具有更高“社会性”的普遍利益的实践行动,因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2](541)。

二、辩证法思想:从“文明冲突”到“文明互鉴”

在亨廷顿的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人类社会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而不是国家的冲突。他论证的逻辑是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明的冲突。这里他抓住文明的内核即文化是对的,但问题在于有差异就会引起矛盾,进而导致战争吗?矛盾的方式一定需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吗?文明的冲突只是文明或文化这一层的问题所在吗?

显然不是的,原因何在?因为,第一,文明冲突的问题在于混淆了差异和矛盾的区别。差异不等于矛盾。差异只是外在的区别,差异的双方并不构成真正的矛盾。矛盾是真正的对立。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并不等于不同文明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二,矛盾或者说冲突是否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化解?显然也不是。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文明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3]文明冲突除了通常的经济、军事的方式,通过文明互鉴的包容精神,也是可以化解的。第三,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和对立现象或者说文明冲突的背后或本质不纯粹是文化现象,而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矛盾或是发展模式的博弈,因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567-568)。也就是说从文明冲突到文明互鉴,或者说从两极对立到差异共生,这种转变除了思维观念之外,还需要思维观念落地,还需要深入到背后的社会地基。为此,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方案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这些方案为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奠定、夯实了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其实质就是一要厘清差异和矛盾的关系,二是要理解文明交流所涵盖的多方面内容。文明不仅仅包括经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还包括生态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交流。为此,要想使得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落地,对于生态文明而言,各个不同国家都需要承担与自己国家相匹配的责任,这个责任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正义和联合治理。对于经济文明而言,不同的生产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冲突,关键如何互鉴,从而促使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模式,促进过剩经济向新经济文明转型。对于文化层面的文明而言,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文明的多样性才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

三、话语思想:从“单一话语”到“多维话语”

西方中心论者认为西方文明是唯一的、普世的,由大工业所开创、资本逻辑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世界,也是最后的世界。其他国家想要走上文明的康庄大道,只有跟着西方,走西方的道路。因而,在学术界,我们似乎应当充当西方的学徒,亦步亦趋,满足于外部的反思,不从存在层面深入到本质环节,不去考察社会实在性内容,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常常是“武断的”“无头脑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或“非批判的唯心主义”,未经反思的,与中国人的国情和体验相去甚远。在制度方面,西方人打着民主的口号,认为西方式的民主才是好的民主,一个文明型的国家应该也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西方式的民主就是真正的民主吗?就是好的民主吗?在经济方面,他们主张新自由主义、私有化,让市场决定一切,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西方那样,把所有领域,特别是民生领域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来解决吗?在价值观方面,他们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的普世价值观,可令人讽刺的是美国遇到困境时,大搞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到处宣传美国优先。

事实证明,盲目跟随西方国家的道路走,只有失败的结果。只有结合、扎根自己的国情,才有可能成功。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本身就说明了:第一,并非只有西方式的道路才是唯一的道路,这个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也是多样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4]第二,世界正在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中心主义、单一式的话语体系被打破,西方模式的神话被终结,这也说明文明单一论是荒谬的。如果说西方所开创的现代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杰出的贡献,那么中国的伟大复兴,同样对世界有着重要的贡献。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30%以上”[5],而且给这个世界贡献了“和平”“发展”等诸多价值理念。这就说明了,不论是文明模式还是文明发展的道路或是文明发展的动力,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文明的发展都有所贡献,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但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维发展。

四、发展思想:从“霸权主义”到“和平发展”

西方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按照资本的逻辑,力图瓜分世界,到处殖民扩张,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对于现代西方世界来说,其时代的逻辑跟马克思的时代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由资本逻辑占据统治地位。资本逻辑由于同一性的作用,使得一切国家按照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被迫“文明”,然而这种追求文明的方式是野蛮的、暴力的,是建立在西方国家殖民东方国家之上的,而且对文明的理解是单一的、同质的。资本逻辑不仅具有同一性、渗透性,而且它和现代形而上学相互支撑、拱卫着。资本主义是由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这两大支柱构成的。资本逻辑会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即资本增值的逻辑,不断生产、流通、分配,永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现代形而上学打着启蒙的旗帜,但却并没有从根基上解放人类,只是依赖资本的世俗基础,替资本主义社会辩护,从而缺乏历史性的批判。故而,在由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相互拱卫而支撑的资本社会看来,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由于实力不均衡,文明样式不同,必然会导致冲突和战争。资本逻辑按照同一性的要求,必然强迫其他国家亦步亦趋,按照西方文明发展的样式,从而忽略其他文明国家的差异性。这一逻辑,在理论上表现为到处宣扬非历史的同质的普世价值。然而,问题在于由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所构成的资本主义文明虽然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但由此奠基的文明类型却并不可持续,它受到多重限制。我们看到现代西方世界造成了文明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等诸多问题。我们仍然能看到由马克思所揭示和发现的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规律仍然是事实。经济危机屡见不鲜,过剩经济大量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缓慢,发展赤字现象层出不穷。由经济发展引起的诸多问题,又带来各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其他国家实施各种武力威胁和经济制裁,等等。

国强必霸、殖民扩张和帝国侵略,这些是西方资本的逻辑,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7]。中国不认同,也不会按照西方资本的逻辑原则,走西方“国强必霸”“殖民扩张”的道路。我们走的是文明交流互鉴,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在于:第一,文明交流互鉴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没有 “国强必霸”的文化因子,我们一向注重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和睦相处的传统。第二,中国现代文明的建设原则不同于西方。“中国的现代建制不同于西方以所谓原子个人作为基本前提,中国不走西方的霸权和殖民扩张的道路,因为中国的文明并不是以资本为原则的文明,中国对待资本的态度是利用,但会抑制和超越。”[8]也就是说,中国不是以原子个人为前提,中国也不存在原子个人,而是诉诸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以社会人为前提的。我们对待资本的原则跟西方也有所不同。中国的文明发展方向并不是以资本逻辑作为唯一或主导依据,我们对待资本的态度是“利用、抑制和引导”。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社会的原则或者说生活逻辑来建设文明发展之路的。所谓社会的原则,跟资本的原则明显不同。如果说资本的原则是利润、财富至上,那么社会的原则是人民、社会至上。资本不考虑任何活着的个人,它穷尽任何方式,只为追逐利润、财富。社会原则则是从社会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民生、和平、和谐和文明发展。第三,不同于西方到处宣扬普世价值,并强行给其他国家灌输普世价值的理念,我们认为,西方社会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范畴并不是普世的,而是历史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任何普遍性,否认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而是认为任何价值都是历史生成的,都是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因而不同于西方所宣扬的普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9]。

总之,文明冲突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一定说是一个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缺乏正确的理论理解。如果固守于西方现代形而上学,从抽象的、原子个人出发,或者缺乏辩证法的思维,把差异等同于矛盾,我们就会陷入迷途。文明的冲突不仅是一个需要理论上诠释的问题,更重要地在于我们需要深入到社会实体性内容,即深入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中去寻求答案。中国的伟大复兴标志着西方文明的神话被终结。中国不仅在理念上提出、贡献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原则,在实践上,我国也绝不同于西方的霸权、殖民扩张道路,我们走的是和平的文明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冲突逻辑资本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资本策局变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