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

2020-12-14

关键词:双一流内涵院校

宋 宁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财处,辽宁 锦州 121001)

2015 年8 月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公布,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达到建设“双一流”院校的标准,全国的高校不但要在规模、质量、结构、投入以及观念等多重评价指标上达标,还要包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的提升,其中学科水平的提升也尤为重要。所以一方面,强调要在学科层面在国际上的可比指标达到一流;另一方面,强调要扎根中国本地办大学。

为了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中国多个省市相继制定了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掀起了建设高教强省高潮,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也融入到“双一流”建设活动的大潮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建设中,高职院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各个领域优秀人才[2]。为了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应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职院校的“双一流”建设重在内涵建设,本文从“内涵建设的作用(为什么建设)”“内涵建设的主体(谁来建设)”“内涵建设的内容(建设什么)”“内涵建设的途径(怎么建设)”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内涵建设的作用

近20 年来,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已经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3]。

今后,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将告一段落,强化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各个系统要素之间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开展好内涵建设,才能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系统的提升,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第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满足地方社会人才需求提供了保证。

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贴近当地社会,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毕业的学生倾向于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这也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致力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效果体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创新输送更加高质量实用的人才,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解决有效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办学水平上上层次、上台阶,使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能力提升提供保证。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决定高职院校的前途。内涵建设可以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促使高职院校整体办学能力的提升。

二、内涵建设的主体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选择合适的建设主体是做好内涵建设的关键。这有助于发现其发展的内部规律,有效地提升建设的效率。它分为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

集体主体,即是高职院校、院系及职能部门、班级等;个体主体,即是各级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

在内涵建设中,我们既要考虑集体主体的整体利益,又不能忽视个体主体的主观需要与积极性的发挥,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下而上改革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还应该把学校自身优势同外部社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开放办学的思想,加强合作。它的外部主体主要包括当地政府,与高职院校有往来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并且经过多个建设主体的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最终彼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有协同创新优势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体,并通过主体之间的各种要素的对接,形成一种优质的、动态的、创新的网络。

三、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核心要素和基本要素,核心要素是通过基本要素来体现。核心要素主要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基本要素体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理念、体系、方法等。

在实际过程中,基本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进行相关的分解与细化。例如,基本要素中专业建设可细化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教学方法等;课程优化包括教材优化、内容优化、教学重点优化、教授过程优化、课后评价优化等;教师队伍包括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等;办学特色主要指高校特有的专业,品牌专业、高校文化与核心价值等;教学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两种资源,要采取双方面兼顾的原则;校企合作可分解为委托培养、共同科研开发、实习实践等方面。

四、内涵建设的途径

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途径:

(一)优化学科设置,树立本校特色专业

优化学科设置,树立本校特色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树立品牌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必须从优化学科设置入手,根据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要求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裁撤落后和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专注于教学改革,优化、强化本校特色专业。

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趋势,着力建设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

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对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相结合的策略,将中文、政治历史、化学、计算机等传统基础学科向文创、经济管理、物流、环境保护、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学科转化。对一些招生或就业不甚理想的专业,进行改造和转型。根据高校自身教学力量情况,创新发挥学科优势,朝着有更大社会需求的相关专业方向来培养人才。

再次,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接,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委托培养等方式培育发展特色品牌学科,为大型企事业单位提供优秀专业人才,例如:汽车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等专业学科;为某些特色领域提供稀缺人才,如环境保护、互联网+、文化创新等。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教学观念,始终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来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的选用,优化课程体系

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的编排等,它需要适应社会和企事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首先,要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为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充分学习,从能力和应用技巧两方面培养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注重课程开设的综合性、交叉性、相融性,要根据年制和专业的不同,由浅及深地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侧重培养“综合型”和“应用型”两种人才。“综合型”的人才侧重于整体能力的锻炼,能在就业后有充足的底蕴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很快进入岗位角色。“应用型”的人才则更侧重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实力和实用性。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相适应。

其次,要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严格管理教材的选用。教务管理部门要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优先选用优秀教材、精品教材,并且在每个学年对使用的教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评估,对使用教材的优劣进行评判,以便及时优化。

最后,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化。根据专业特点,安排好本专业所修课程及每门课程开设的顺序,并根据不同课程的关联性和承接性,按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课的比例及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为学生提供自主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方向选课,以帮助其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重视课堂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强国目标的主阵地,是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责任”。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者、落实者,课堂是主体实施行为的主要地点。对教师定期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培训,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主动、自觉、认真地教授所应教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并积极学习先进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不断弥补自身短板,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向课堂教学改革要质量”的目标。

其次,强化高校领导课堂教学的“领导责任”。高职院校中的校领导及主要管理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以身作则,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理念及方法的落地实施。

再次,完善课堂教学的制度建设。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制订课堂教学管理、监督检查和教学质量考评等相关制度,学校定期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及质量评测,根据反馈及时整改。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级和评优奖励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主体,是保证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

首先,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的品德教育对学生和整个高校的学风、校风有着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政治及品德方面的学习,教师的品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要把教师的品德教育纳入考核,在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及相关奖励中根据教师品行实行一票否决制。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其次,要积极吸纳优秀教师加入高校,给予优秀人才高福利政策。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福利分房和培训进修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为其后期成长提供优良环境,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保证高职院校长期稳得住,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案。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和任用,支持有改革思想的中青年教师走到高职院校的重要岗位,推进高校整体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通过攻读更高学历或学位,出国留学等方式来提升高校整体师资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锻炼;教师参与校办企业创建及工厂的企业实践活动,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相结合的培养办法。

最后,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和激励制度,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成长提供服务。实施“教学名师”评比,使真正在学科中有影响力、做出突出贡献的“名师”能真正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并在本学科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引领其他教师的提升和发展。对于新入校的年轻教师,严把入口关,并给予充足时间进行培养。通过多次的培训、试讲,由校评价小组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授课。对于教学考核达标率低的教师给予扣罚和警告。对于特别差的教师,暂停授课资格,或不再聘任为教师岗。

(五)强化实践和应用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和应用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实践课程和应用教育课程的开发,增强学生实验、实习和实训的能力,最后观察成效并持续改进。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和提升。

首先,要强化实践和应用教学。进行现代教学体制改革,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活动,实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方法,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做到通过实践活动真正带动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升[4]。比如可以在关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习基地,邀请专家“现场授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保障实验、实习、实践、创新研究等的有效开展。

其次,要加强教学硬件资源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实习教学硬件的投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购买最新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验室、实习地点的利用率和周转率,提高实验、实习教学的实际效果,积极与对口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最后,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和提升。在实验和实习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举办和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等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深度挖掘,发现优秀的人才,加快科技创新与高职院校教学的结合[5]。

(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视教学监督,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构建以二级院系为主体、以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为参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改变传统的高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是以高校自身的教学督导室为主导,以教务处为主体,实施对教学质量管理的模式。通过校级和院系两级管理、重心下移,引入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充分调动了二级院系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坚持持续的教学监督。分阶段实施教学监督,在每一学期开学检查教案、备课及教学秩序,在学期中间检查更具代表性的教学活动,在学期末,以考试检查教学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

最后,建设一支教学督导监督队伍。在教学工作中,抽调有经验的教师成立一只教学督导队伍,对高校整体教学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收集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意见,促进教学相长。

总之,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就必须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学科设置,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重视课堂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和应用教学,完善教学监督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双一流内涵院校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内涵漫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