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2020-12-14王福全王海虹
王福全,王海虹,杨 霖,贺 巍,杜 宁
(1.辽宁工业大学 研究生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辽宁工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是研究生群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使命的一种道德自觉、情感体验和责任意识,是研究生知、情、行的统一,是其外部行为规范和内在精神价值的有机结合[1]。作为目前研究生学科门类中规模较大的群体,理工类研究生拥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是未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推动中国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目前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和目标,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到增强理工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和构建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长效机制,对理工类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尤为迫切。
一、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广大理工类研究生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专业知识扎实,他们努力学习,专心科研,精于学术,热心公益,培养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表现出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认知。总体上看,理工类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呈现的主流是积极正面的,但由于受学校、导师、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网络媒体等的消极影响,目前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成熟独立,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第一,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或者一定时间工作经历、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理工类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业已形成并逐步稳定,思想个性发展基本成熟,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和独立意识。第二,受各种不良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理工类研究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发展,更加追逐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重物质、重享受、重自我,而轻感情、轻回报、轻社会。第三,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渗透,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在商品文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中受到一定思想冲击,个人思想西化导致社会责任意识削弱。
(二)学习重理轻文,人文科学素养缺失
第一,由于学科特点,理工类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导致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文科学素养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1]。第二,理工类研究生普遍认为,专业技能和科研本领更为重要,而有关人文社科和道德领域的学习是无关紧要的,这也导致有的理工类研究生学习情绪浮躁、创新精神和创造精神不足、科研精神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凸显。第三,部分理工类研究生由于学习重理轻文,未能在人文学科学习中深刻领会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科研逻辑,导致其批判性思维不强、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三)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第一,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思想的影响,过度追求个人名利、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理想信念动摇,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处理国家、集团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不是国家利益、集团利益为重,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功得失,处理三者关系时更加现实。
第二,由于理工科学科特点,对理工类研究生来说,面对繁重的学业、课题任务和就业压力,实验室、工作室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和活动场所,长期独立的学术训练和相对较为封闭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引起理工类研究生人际交往范围狭窄、组织纪律性较差,导致团队意识弱化、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造成了一些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欠缺。
(四)科研诚信度下降,学术道德问题凸显
认真进行科学研究是理工类研究生的本职工作,科研诚信也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研究生优良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部分理工类研究生由于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为了撰写学位论文或者产出科研成果,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难以潜心钻研,进而铤而走险,出现了论文买卖、论文代写、拼凑论文、论文抄袭剽窃、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一系列学术失范行为和学术不端行为,这说明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问题认知不足、重视不够。
二、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
(一)理工类研究生自身因素
第一,理工类研究生自身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足,他们更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学术锻炼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不积极,有的理工类研究生认为即使参加社会活动,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履历锦上添花,而未从内心将其视为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有的认为参加社会活动是浪费时间或者等毕业后再履行社会责任,这大大降低了理工类研究生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2]。
第二,理工科学生对考研目的认知不足,有的理工科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有的为了找到高薪工作实现更高待遇而读研,有的是追随他人但并未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规划而盲目考研等等,这类学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普遍学习科研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二)研究生导师因素
导师负责制是目前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因此,作为研究生成长和成才、研究生进入科研领域最直接的引导者和引领者,研究生导师是影响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3]。
对理工类研究生导师来说,第一,除了对理工类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和学术能力训练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担当意识,较高的文化修养、科学素养和师德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始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成为研究生学习、科研中的表率与楷模,引导研究生成为新时代有责任担当的“德艺双馨”的科技创新型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第二,导师和研究生双方要形成和谐、良好的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指导者,同时要做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和支持者,对研究生形成良性指导,从而对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挥积极的影响。
(三)科研环境和校园文化因素
科研环境和校园文化也是影响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对增强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有利于研究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先进的配套实验设备是研究生开展论文相关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丰富的学术资源有利于研究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为研究生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第二,校园文化对增强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影响。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有利于理工类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积极独立的科研习惯,培育科学研究中的学术敏感性、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最大程度地增强理工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意识[4]。
三、培育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一)丰富理工类研究生课程体系
课堂是培育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阵地。
第一,以自然辩证法课程为基础,进一步充实理工类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一是利用自然辩证法课程文理融合的特点[5],把培育理工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渗透到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中,使理工类研究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明确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针对理工类研究生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思政课授课内容及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引导理工类研究生关注社会问题,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第二,以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理工类研究生学术诚信体系。一是高校要制定相关学术规范制度,使理工类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建立起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二是设置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课程并纳入理工类研究生必修课中,从培养过程中警示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严肃性。
此外,除了设置有关课程之外,采取宣讲报告、论坛和讲座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宣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培育理工类研究生形成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学风。
(二)加强理工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理工类研究生的发展、成长和成才。其一,深化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改革。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从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师德师风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设一支学风正、水平高、能力强、师德师风高尚的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强化对导师思想品质和责任意识的考察,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理工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6]。其二,落实并严格执行以师德师风为重点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在学术道德、科研业务、研究生课程教学、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就业、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实施限制招生、停止招生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对培育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开展研究生导师交流培训,组织研究生导师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经验交流分享,提高研究生导师对理工类研究生的指导能力,构建研究生导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水平[3]。
(三)加大理工类研究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力度
参加实践活动是增强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抓手。第一,要鼓励理工类研究生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在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激发理工类研究生履行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性。第二,要支持理工类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而使研究生正确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团队的相互协作中提高理工类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其家国情怀,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将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内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第三,要引导和支持理工类研究生积极参与或自主举办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科技、学术活动,在参与和组织活动中提升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潜移默化地提高理工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
榜样教育能使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激励作用[6]。第一,通过树立一批在创新创业、学风建设、社会实践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研究生作为典型,并且大力表彰、宣传,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影响整个研究生群体,引导理工类研究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其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第二,向理工类研究生宣传在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建设、国防科技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民英雄和时代模范的先进事迹,从而深刻影响和触动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引领研究生在学好专业、做好科研的同时,能够从思想和行动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理工类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智力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社会责任感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着力增强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构建理工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