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20-12-14中共鞍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辽宁鞍山114000

关键词:马克思动力理念

白 羽(中共鞍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辽宁鞍山11400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总结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和理念,在结合中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和理论总结。它形成了关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五大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丰富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社会发展最终目的理论,深化了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标准、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方式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丰富了社会有机体理论,解决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发展的问题

社会发展是社会有机体的整体的发展。马克思吸收了斯宾塞、孔德等人把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的思想,反对把社会生活的发展归结为生物现象、把社会机体同生物有机体作简单类比,主张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研究并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范畴。他说:“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1]。也就是说,社会不是机械的结合体,而是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各个社会要素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整体有机体。如此就区别于生物有机体论。这是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从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内部联系出发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曾提到“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社会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可以看出,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实际上包含了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而人的交互活动则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整体的、协调的发展,是这些关系的内部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只有当这些要素间彼此相互协调,社会有机体才能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也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这给我们提供了看待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从这一理论出发,要实现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避免片面性;另一方面,要关注各个社会要素的有机联系,避免孤立地看待发展。也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社会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立足于系统思维,着眼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协调”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从事物的内部联系出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和推动社会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们所追求和坚持的。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并提出了“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认为统筹兼顾不仅是方法更是处理各种问题的方针和原则。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后来针对新时期新情况又提出了“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同时提出了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形势下,我们依然强调协调发展,但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意义和侧重。习近平同志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年邓小平就敏锐地预见到,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今天中国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追求平衡的充分的发展就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我们解决难题的办法,也是评价发展效果的尺度和标准。协调发展不仅要十个指头“互相配合”,更要“搭配适当”。也就是说,在看待要素内部的关系时,不仅要有“平面思维”,更要有“立体思维”,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眼于系统和整体,“没有系统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民族复兴的质量就不高。从系统的理论来看,系统整体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这个系统才可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功能,也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4]“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5]而结构说到底也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和联系。结构调整,也是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通过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也就是通过系统的各要素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此来发挥经济的整体效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事物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事物发展规律,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找到了实现协调发展的路径。中国共产党对协调问题认识的深化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到了实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丰富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解决了中国发展靠什么的问题

在马克思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人的主体能力的制约,人类经历了由对自然的崇拜到对神的崇拜,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外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社会动力的认识逐渐由外部转向内部,人们开始从社会内部思考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力系统。马克思以世界的普遍联系为出发点,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而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动力系统。除了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之外,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还有其他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也都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如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社会交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处于不同地位和层次,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某一个国家来说,甚至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阶段,影响社会动力的因素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关键是能否及时抓住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否符合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恩格斯说:“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目的来创造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6]。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影响中国发展的动力因素,并积极发挥动力因素的驱动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解决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动力问题。

关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创新。自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每次大的科技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面貌和格局。尤其是对中国而言,近代以来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良机,逐渐落后。坚持创新,对中国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感受,是落后带来的教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7]。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中国结构性调整的关键一招。对于我国来说,创新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的要求,更是具有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创新就是生产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对创新的定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引领还是第一,无疑都把创新当作牵动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和关键点。

关于绿色。自然界是社会有机体的内容之一,并和人类社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45),物质财富的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劳动不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8]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自然界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自然前提。中国共产党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从关注代际关系的发展到深入理解人和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可以看出已经超越了单纯从人的角度看问题,而是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更深入地从社会基本矛盾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角度,从生产力出发,提出了诸如“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到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良好生态环境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丰富了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认识,同时又为解决由于大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式。

关于开放。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114)“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9]这种社会交往既指要素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指要素同外部环境的关系。这里既涉及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所有国家都能参与竞争的时候,才能保持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交往是动力和生产力的保障,也指出了这是社会要向前发展的规律的一种趋势。目前,每个国家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在事实上已经卷入了世界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为解决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国与国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的历史已经被卷入了世界历史中,这个世界也只会垂青开放者,封闭只会带来落后,融入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不是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如何更好地用好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所以,未来世界只会更开放,这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趋势和时代潮流。纵观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我们的发展成就便是得益于我们把握住了这个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未来,我们依然要在这个世界大潮中奋勇前进。我们只有以更包容、更开放的理念融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三、丰富了社会发展最终目的理论,解决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的价值追求,也是他的基本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最终只会把人变成资本的奴隶,人只是资本增殖的工具。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10]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尤其是共享发展理念,很好地诠释了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而这恰恰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指出了发展的价值,更指出了实现路径,实现了价值、目标、路径、手段的统一。从共享的内涵来看:一全民共享,是就覆盖面而言;二全面共享,是就内容而言;三共建共享,是就实现途径而言,更加突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倡导人人参与,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四渐进共享,是就推进过程而言,这符合事物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规律。从中可以看出,以前强调和理解共同富裕时更多地是强调每个人都有份,侧重覆盖面的广度,这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坚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现在我们不仅坚守着这个目标,更找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路径及推进过程,从而在实践层面真正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将发展的落脚点真正落实到人身上,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找到了实现路径。同时,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倡导全世界共享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11]共享发展理念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在发展理念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路、方向、着眼点。未来我们将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动力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马克思像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