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传统文化,助力学生发展
2020-12-13崔丽娟
崔丽娟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见证,对推动个人思想和能力的提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增强与发展,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意识,推动学生文化素养不断发展,从而为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发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8.007
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感知力,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课文的编排上重点增加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比重,借助古诗文等中华文化的载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一、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形式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在内容与结构上具有语言凝练,结构工整和韵律和谐等特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诗词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诗歌的独特体裁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感知与体会汉语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中蕴涵的美学意义,实现语言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激发探索与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适当对诗歌的格律等基本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认知与理解。比如在学习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时,笔者会先对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和押韵等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比如绝句一般只有四句,而律诗则在字句的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仄起平收”是常见的律诗起句。在讲解完诗歌韵律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分辨出《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每句末尾的“前”“悬”“年”和“边”字都压在了“an”韵上,而且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的格律知识增进了对语言韵律和结构和谐之美的感知,提升了语言的审美能力。
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价值观念
文言文是作者思想情感传达与展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的重要体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通过讲解与剖析教材中的文言文,能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体会中华文化的精神思想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文化的感染与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勤劳质朴、团结勇敢和自强不息等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思想观念,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支撑和动力。这种思想观念能经过历史的考验而未曾断绝,靠得不仅仅是世代相传的耳濡目染,更是利用各种文学作品的集中阐述与传承。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发挥其作用,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文化与思想的魅力,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与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陋室铭》中就借“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为人处世态度,展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操,是中华文化中淡泊名利思想的集中体现,学生在作品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得处世态度的影响,为促进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指引。
三、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爱国思想是中华文化不变的精神核心,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思想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以及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前提。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体会家国观念,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报效祖国远大理想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家国观念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国家延续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題材。在初中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意识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乐府诗歌《木兰诗》是一篇独特的将家国情怀作为深层内涵的作品。《木兰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只在中间简单对军营的艰苦生活进行了描写,并没有直接的语句展现对国家的热爱,但是从木兰代替父亲奔赴沙场,戍守边关多年中就隐含了普通百姓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维护小家的安定做贡献的既微小又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木兰诗》,能增进对爱国思想的感知与体会,为推动学生爱国观念的形成和文化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获得审美能力的增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爱国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莉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26期。
[2] 陈丽琴《俯身拾贝皆珍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9期。
[3] 王继刚《传统文化 民族精华——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