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麟教授辨治晚期胃癌临床经验
2020-12-13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
赖长沙,林国清,李学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调查数据显示:胃癌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其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 /4 左右[1],且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根治率低、5 年生存率低,即使接受根治术治疗仍然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临床治疗效果欠佳[2]。 李学麟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最美中医”、福建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临床经验丰富,现就李师治疗晚期胃癌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李学麟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不外乎外感与内伤。 外感即外感六淫,内伤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劳倦内伤等,但其发病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人作息紊乱,甚则昼夜颠倒,完全背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从而导致正气的耗损,卫外不固,易感受邪气,也易传变入里,结滞于里。 再者,饮食不规律,不按时进食三餐,更没有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营养卫生学的饮食习惯[3];选择食物时不能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偏重和禁忌,导致脾胃损伤,气血逆乱,痰瘀内阻。 三则由于农产品种植中应用了大量有机磷农药,既使是果蔬等农产品也常有农药残留,也污染了饮用水源[4],在家禽、鱼虾等的饲养中也存在大量使用抗菌药、激素以及化学药物等情况,这些“毒邪”客于脾胃,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结血瘀,痰瘀互结,生为瘤病。 胃癌早期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内伤,因虚致实;中期则以邪实为主;但至晚期,正气严重耗损,可见全身正气亏虚、局部痰瘀互结之象。 故胃癌以脾肾亏虚为病之本,而肿瘤实邪则为病之标。
2 治疗经验
2.1 扶正法的应用 晚期胃癌病性属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5],李学麟教授治疗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即“扶正所以祛邪”。治法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以调理脾胃,促进康复。 药物常选太子参、党参、黄芪、炒山药、茯苓、白术、姜半夏、陈皮、神曲、山楂等,使胃气得复,脾阳得健,水谷精微得以输布,正气旺盛,则可祛邪外出。 李老师指出:扶正法旨在挽救残存的胃气,健脾和胃乃治疗终末期胃癌的必选之法;另外,由于晚期胃癌患者病机复杂,病情轻重不一,扶正若单从脾胃虚弱论治,效果必不佳,因久病致肾精亏虚,元阴元阳无所化生,常常须配合补益肾精之剂,以补火暖土,使脾胃之气充盛,则正气自足,常选用炮附片、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黄精、熟地黄等。无论是健脾和胃,或是补火暖土,扶正法从始至终都是李师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
李学麟教授认为:胃癌发展至晚期,全身正气严重耗损,局部痰瘀互结,脾肾亏虚为本,肿瘤实邪为标,临床以虚症为主,辨证常见脾肾亏虚证。 “生之本在于肾,养之本在于脾也”,二者相辅相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李师在治疗疾病时特别重视脾、肾二脏,尤其注重顾护脾肾之气。 常用茯苓、半夏、白术、砂仁、神曲及炒谷芽等健脾;以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黄精、山茱萸等补益肝肾,填精益髓;以生晒参、太子参、黄芪、党参、炮附片等益气温阳。 脾肾健运,则正气得复,气血得养,可预防肿瘤的发生、转移、复发等,亦可改善营养状况,进而提高生活质量[6]。
晚期胃癌常因发现较晚,而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者术后复发的患者,往往只能接受化学治疗、姑息化学治疗等方法,然而化疗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明显而且难以避免。 李师认为:晚期胃癌患者的脾胃本就虚弱,遇苦寒有毒的化学治疗药物,则更加损伤胃气,加重病情,治疗晚期胃癌若一味采用清热解毒、破血消癥、软坚散结之法甚至有毒之品,往往疗效较差。 因为苦寒峻毒之药徒伤正气,更伤脾胃,使饮食难进,化生无源,终致胃气衰败,气血耗竭,而成死证。 李师应用扶正法从三个方面着手减轻化疗的毒性和不良反应:①益气温阳:化学治疗药物大多属寒凉有毒之品,毒物作用于机体,必先伤人体之正气,正气不虚,方能挫邪之锐气,再加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日久必伤及阳气,故益气温阳当为化学治疗减毒之首要治则,常用附子、人参、太子参、黄芪、党参等大补人体之元气。 ② 健脾和胃:化学治疗药物大多属苦寒之品,寒凉伤及脾胃,脾胃本虚,运化无力,化学治疗时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故李师常用甘温行气消积之剂健脾温胃, 减缓化学治疗药物之寒凉,常予茯苓、白术、砂仁、姜半夏、陈皮、神曲、炒谷芽等以减轻化学治疗的消化道反应。 ③ 补肾填精:化学治疗药物剂量过大、应用次数过多,损及肝肾,毒入骨髓,骨髓抑制较明显,李师常以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枸杞子、黄精、熟地黄等补益肝肾,填精益髓,调和气血阴阳,以使阴平阳秘。
2.2 祛邪法的应用 部分身体状况稍好的晚期胃癌患者,正气未衰,邪入未深,尚能耐攻,此时扶正反而会有助邪之弊,治疗时则以攻为主,补为辅。 祛邪为主,兼顾扶正,邪去则正复。 李学麟教授运用祛邪法治疗晚期胃癌常用清热解毒、化痰逐瘀等。① 清热解毒:今时之人,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者素体偏热,热积胃中,日久或阻滞气机,或扰动胃气,或灼伤阴液,久则耗伤正气,痰瘀更甚,热、痰、瘀互结,加重瘤病。 故用清热解毒之法,热毒得解,诸邪易祛,病情向愈。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羊肚枣等是李师临证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均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7-11]。 ② 化痰逐瘀:胃癌患者脾胃本虚,又因患者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化生痰湿,或因素体痰湿内盛,或因忧思过度,皆可伤脾困脾,脾失健运,津液输布失常,聚湿生痰,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血行停滞,日久则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瘤病逐渐加重,故祛邪之法必有化痰逐瘀。 化痰散结首选半夏、胆南星、皂角刺、瓜蒌、山慈菇、牡蛎、鳖甲等;破血逐瘀常选丹参、莪术、桃仁、三棱、红花、穿山甲等。 李教授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根据患者正邪情况、体质强弱、病情程度,辨证论治,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力,增强药物疗效。
3 结 语
李学麟教授认为胃癌发病乃作息紊乱、饮食不节以及各种“毒邪”客胃等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调,生痰致瘀,痰瘀互结,生为瘤病,临床表现则以脾肾亏虚为多。 辨治晚期胃癌,以扶正法为基础,尤其注重顾护脾肾之气,从益气温阳、健脾和胃、补肾填精三个方面着手,减轻化疗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临床上须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之法,祛邪从痰、瘀、毒三个方面审证求因,随症加减,常用清热解毒、化痰逐瘀治法。 通过中医药辨证论治,可减轻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以达到患者“带瘤生存”的最终目标。
病例介绍
林某,男,71 岁,以“上腹部胀满、闷痛 3 个月”为主诉于2018 年3 月20 日就诊。症见:3 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胀满,时有闷痛,进食后症状明显加重,疲乏无力,下肢乏力,无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纳呆,大便软,小便正常,发病以来体重减少5 kg 左右。查体:精神萎靡,面白少华,舌质淡红,苔白厚稍腻,脉沉稍细,左侧颈部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上腹部胀,中上腹触及一大小约10 cm×8 cm 包块,质硬,位置固定,轻压痛。 辅助检查:胃镜(2018 年 3月11 日):胃窦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CEA 352.6 ng/mL,CA199 900 U /L,AFP 28 ng/mL;全腹及胸部CT 增强扫描:胃癌伴肝脏、腹部、腹膜后及左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胃镜病理(2018 年 3 月 17 日):胃窦小弯侧低分化腺癌。诊断:胃癌(脾肾亏虚证)。治以补气健脾益肾,化痰散结解毒,以芪参扶正方加减,处方:黄芪 30 g,党参 15 g,白术 10 g,茯苓15 g,枸杞子 10 g,女贞子 15 g,陈皮 10 g,厚朴 6 g,枳实10 g,莪术 10 g,白花蛇舌草 15 g,半枝莲 15 g,炙甘草 6 g。 14 剂,水煎服,日 1 剂,早晚分服。
2018 年 4 月 3 日二诊:患者诉服药 12 剂后腹胀、腹痛、疲乏等症状明显减轻,2 d 前进食生冷水果后脘腹胀反复,纳减少,大便次数增多,3~4 次/d,大便稀,量少成形,小便尚调。查体: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沉,余同前。 处方:继予芪参扶正方,7剂,水煎服,日1 剂,早晚分服。
2018 年 4 月 10 日三诊:患者诉药后腹胀、腹痛、疲乏等明显改善,久行后感小腿酸软,偶感头晕,纳可,寐欠安,易醒,大便每天1 次,成细条状,小便正常。 查体: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沉弦。 处方:守方再进。
按语:患者年过七旬,正如《黄帝内经》所云:“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肾脏衰竭,真火衰微,脏腑亏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内生,痰结血阻,不通则痛,故上腹部胀满、闷痛、腹部包块;肾失温煦,脾虚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故疲乏、下肢乏力、纳呆、大便软、面色少华;舌脉表现符合脾肾亏虚之征象。 治宜健脾益肾,选用芪参扶正方加减治疗。 一诊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但因饮食不节,再伤脾胃,症状反复,病情迁延。 饮食调护至关重要,如《内经》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不节则伤其元气,嘱患者加强饮食调理,继续守前方补气健脾益肾,化痰散结解毒,药后症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