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寒湿论治》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

2020-12-13王建挺丘余良阮诗玮

福建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病机病因肺炎

曹 慧,王建挺,丘余良,阮诗玮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是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所引发的急性传染性肺炎。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具有明确接触史,且所有人群普遍易感。 阮诗玮教授编著的《寒湿论治》[1]一书,详细论述了寒湿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该书以三焦和正邪辨证为纲,综合运用六经、脏腑、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明确了寒湿的病变部位,探讨病理变化,分析病势传变,认识病性转变,预测病证预后。 该书归纳了寒湿病的病候表现与证候特点,析其理,陈其法,选其方,示其案,用以指导寒湿病的临证辨治,是我国第一部中医治疗寒湿病的专著。 我们通过对新冠肺炎的中医临床特点分析,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与中医寒湿病高度契合,可以将《寒湿论治》作为本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试简述如下。

1 寒湿疫毒是病因

从新冠肺炎的流行特点、五运六气、病证特点、病理损害来看,本病的中医病因当属寒湿疫毒为主。

1.1 流行特点 从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均可追溯到传染源,且呈聚集发病,人群普遍易感,存在人传人现象,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者潜伏期也具有明显的传染性。 本病流行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2]所述:“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亦如明·吴有性《瘟疫论·原病》[3]所述:“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由此可见,疫毒之邪为新冠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1.2 五运六气 尽管疫毒之邪存于自然界,但是能否侵袭人体,与六淫之邪也是密不可分的。 新冠肺炎新发于己亥年之末、庚子年之初。 该时之主运为太金,少阳相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 《素问·气交变大论》[2]指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 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 因此,新冠肺炎发病时的气运特点为太阳寒水,易伤及肺脾,发为咳喘。

1.3 气候特点 阮诗玮教授认为中医诊疗必须要做到“六看”:一看天、二看地、三看时、四看人、五看病、六看症。 这六看同样可以用于分析新冠肺炎患者病因特点。 目前新冠肺炎患者的体质特点我们尚未见报道,但是该病发病时气候正是以寒湿为主。从湖北气象局官方网站收集到的天气预报资料显示:以武汉为首的鄂东地区自2019 年11 月中下旬出现1 次强冷空气和2 次寒潮,下旬则出现轻中度阴雨;而12 月下旬至1 月间阴雨不断;2020 年1 月湖北省出现3 次较大范围雨雪过程,相对湿度较往年平均相对湿度增大8%,排历史同期第一位,出现了明显的寒湿气候。 由此可见,寒湿气候是新冠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全球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分析来看,处于气温较高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以及正处夏季的南半球,发病率明显低于高纬度的北半球地区,可见气候因素对于新冠肺炎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发病规律在2003 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类似,该病也是起于冬春,止于夏。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将来如何发展,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由此可见,疫毒之邪本来在秋冬季节最为活跃,加之寒湿之气损伤人体正气,寒湿与疫毒合而为患,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于与流行。

1.4 中医证候特点 从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与疾病进程来看,本病病因主要以寒湿疫毒为主,在临床上也符合《寒湿论治》中提出的寒湿病病程特点。 寒湿病的进展多侵犯上、中、下三焦或者卫、气、营、血。 新冠肺炎病之初起,寒湿疫邪犯肺卫,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纳呆,恶心,呕吐,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或淡红,苔白厚腐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病之中期,寒湿疫毒闭肺,郁而化热,表现为发热面红,咳嗽,痰黄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黏,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寒湿疫毒不解,热邪入里,气营两燔,则患者喘憋气促,谵语神昏,或发斑疹吐衄,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 病之后期,内闭外脱,呼吸困难,动则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4]。寒湿与疫毒合而为邪,侵袭人体,初则在卫表,继而在气分,甚而侵营入血,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之危候。

1.5 病理损害特点 新冠肺炎临床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感染,也可以表现为仅有咳嗽、乏力、咽痛、肢体酸痛、食欲下降等轻证,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以有呼吸、心血管、肾脏等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但是肺部损伤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从影像学来看,肺部多发的磨玻璃影到“大白肺”,主要表现为渗出性改变;另一方面,从死亡患者尸检结果看,肺部的气管、支气管含有大量黏液样分泌物。 这些肺部的渗出和气管、支气管存在的大量黏液,结合患者具有“重、闷、呆、腻、濡”中医四诊表现,正符合中医“湿”邪的特点。

1.6 体质因素 目前尚无新冠肺炎患者中医体质的报道,何种体质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体质与病情轻重是否存在相关性,这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是我们从病情可以推测,新冠肺炎易感体质当属迟冷质、倦 质、腻滞质的人群。 迟冷质、倦质之人,多因平素摄生不慎,贪凉饮冷,熬夜伤阳,或者病久中气、元气损伤,常见阳气不足。 而腻滞质者里湿素盛,寒湿疫毒易乘之,更使其阳气虚弱,浊阴内盛,且感邪后邪易入里,或发为直中。 从目前危重症和死亡患者的人群分布看,年老久病者预后较差,亦可证明该观点。

除了以上六个方面,在我国各版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案[5]中,疾病早期均主要以芳香化湿和散寒祛风为主要治法,且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可阻断疾病进展,这些都说明寒湿疫毒是本病中医病因。但是,中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审证求因。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时即表现为但热无寒的典型温病之象,且部分患者疾病进展迅速,一开始即出现湿郁化热症状,则需按照温病的思路治疗。 因此,我们认为,新冠肺炎中医病因为寒湿疫毒为主,同时需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审证求因。

2 寒湿疫毒的致病特点

寒为冬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人体气血津液均依赖阳气温煦推动,寒盛而气血津液凝滞不通。 正如《素问·举痛论》[2]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可见,寒邪不但伤及人体阳气,更可闭阻经脉,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湿亦为阴邪,可郁遏气机,导致气之升降出入异常。 湿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肢体沉重乏力;湿邪阻滞心肺,则胸闷,喘憋;湿邪损伤脾阳,则纳呆,腹胀,大便溏薄不爽。且湿邪致病,来缓去迟,缠绵难愈,病程长。正如《温病条辨·上焦篇》所述:“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及退,故难速已”。 新冠肺炎患者病程较其他外感病明显偏长,且症状反复,症状好转后仍然有乏力、纳差及动则气短的症状,这也是湿邪致病特点[6]。

疫毒之邪有“疫气”“疠气”“戾气”“杂气”之称,吴又可把杂气中致病力强、传染性强的叫做“疫气”“疠气”或“戾气”。 《温疫论》[3]指出“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疫气”。疫气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 北宋医家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记载“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目前新冠肺炎已经全球大流行,正与中医疫疬毒邪流行特点一致。

现有的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生存, 在高温干燥环境下存活时间短,这个特点也提示该病毒在寒冷潮湿条件下传染性和致病力强。 从中医角度来看,也说明了寒湿与疫毒容易合而为患,共同致病。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果患者体质为迟冷质、倦 质,则可能容易感受寒湿疫毒而患病。 治疗上中医药采用散寒化湿之剂,虽在体外实验中可能无法杀灭新冠病毒,但是由于改变了患者的寒湿状态,让病毒无生存之地,从而取得良好疗效,这一结果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

因此,疫毒与寒湿之邪共同致病,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病因。

3 寒湿疫毒闭肺是关键病机

从新冠肺炎的疾病进程来看,基本遵循从表到里,由轻到重的过程,也是卫、气、营、血逐步进展的过程。

3.1 寒湿疫毒在表新冠肺炎的早期轻证患者,多症见微恶寒,发热,乏力,周身酸痛,苔薄白微腻或微黄,脉浮。 该期主要病机为寒湿侵犯肺卫,影响肺卫的正常功能。如《灵枢·本脏》所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2]。寒湿皆为阴邪,所以患者寒多热少,甚至部分患者无明显发热;若寒湿郁阻遏、清阳不升,可出现头重痛,或者头痛如裹;湿邪困脾,脾主运化水谷,脾失健运则纳呆;脾气充养四肢,脾气不足,则四肢乏力;寒湿郁于肌肤,寒邪主痛,则可周身酸痛;舌苔白腻,脉浮为寒湿在表之象。 此期患者在疾病之初,中医药若能积极参与治疗,可以阻断疾病进一步发展,避免病情加重而入气入血。 治疗上当以散寒化湿,发汗解表为主,可选苍术香薷饮[1]、华盖散等。 若寒湿中于脾胃,腹痛腹泻,可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

3.2 寒湿疫毒闭肺 新冠肺炎患者早期失治或者误治,邪气渐深,症见发热,午后尤甚,胸闷喘憋,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呕逆纳呆,腹泻或便秘,肢重酸楚,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黏腻,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甚至白厚如积粉,脉滑数。 该期主要病机为寒湿疫毒闭肺,肺气失于宣发肃降。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寒湿疫毒闭阻肺络,气机失调,肺之宣发肃降失职,呼吸失节,则呼吸困难,喘憋,动则气短,甚至口唇青紫;湿邪郁而化热,则发热汗出不畅,口苦或口中黏腻不爽;湿邪困脾,则呕恶纳呆,腹泻或便秘;舌淡红、苔白厚腻为寒湿之象,若湿郁化热,热重于湿,则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本期是新冠肺炎辨证论治的关键时期,若采用中医药及时介入,辨证准确,治疗得当,可以转为轻证,病情好转而痊愈。 若失治误治,则可入营入血,病情迅速加重,转为重型和危重型。 中医治疗关键在于及时施以重剂、猛药祛邪并恢复肺气宣肃功能,可选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三物白散等加减以开宣肃肺;若湿郁化热,可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加减以三焦分消祛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清肺排毒汤,方中含有麻杏石甘汤和五苓散,其中麻杏石甘汤宣肺平喘,五苓散化气利水,让湿邪从小溲而出。 此方正是契合了寒湿疫毒闭肺是新冠肺炎主要病机,且经临床证实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方剂。

3.3 寒湿疫毒入营入血 若寒湿疫毒内传, 临床可见胸闷气促、喘憋加剧、高热、神昏、便秘等症,甚至出现汗出肢冷、呼吸欲绝、脉微欲脱等危重症候。此期多为寒湿疫毒郁热侵营入血,逆传心包而欲犯心神,甚至内闭外脱。 寒湿疫毒未解,郁而化热,痰热壅肺,则高热、胸闷喘憋加剧;热邪入营入血,可出现斑疹血症;逆传心包,热扰神明,则神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热移大肠,则便秘;若疫毒之邪不解,则毒邪内陷,甚至内闭外脱而阴阳离决,可见大汗出、脉微欲绝之内闭外脱之危象。 该期患者分型多属于重型和危重型,现代医学多在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重视生命体征的改善及水、电解质的平衡情况,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的氧疗措施,同时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加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改善微循环。 中医当以透热清营凉血之品,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祛邪以截断逆传;而肺热腑闭者,可选宣白承气汤加减以通腑下气。 若内闭外脱者,又当醒神开闭,救逆固脱以助矫枉复正:其中痰浊迷窍者,可予孙思邈还魂汤送服苏合香丸[7];热毒闭窍者,可予安宫牛黄丸;热闭动风者,可予紫雪丹;痰热迷窍者,可予菖蒲郁金汤合至宝丹。 若阳气暴脱者,可予参附汤、四逆汤。 尽管此期患者病情重,但是能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仍可以逆转病势,转危为安。

3.4 恢复期 此期患者热已退,喘促好转,多表现为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由于寒湿疫毒损伤肺脾,耗伤气阴。肺气不足,则气短,倦怠乏力,活动后明显;脾虚运化无权,则纳差;湿邪留恋,困阻中焦,则呕恶、痞满、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为气虚之象。此期患者中医治疗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偏于气阴两虚可予参芪地黄汤、生脉散等。 同时可以配合八段锦、呼吸操及其他中医康复理疗方法,以利于病情全面康复[8]。

4 小 结

新冠肺炎的的防控需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现有的临床实践和疗效观察显示: 早期患者单用中医药治疗就可以控制病情,阻止疾病向重型和危重型进展;对于已经发展到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病死率。 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是该病辨证论治和提高疗效的基础。 由于患者体质等各种因素,也有部分患者发病初始即表现为温热疫毒之邪侵袭的证候,则需采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治法。 但是总体而言,寒湿疫毒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病因,寒湿疫毒闭肺是关键病机,病位以肺为主,涉及脾、肾、心及大肠。《寒湿论治》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寒湿病的专著,可以作为新冠肺炎辨证论治的参考。

猜你喜欢

病机病因肺炎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不同病因新生儿惊厥临床特征分析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燥邪致泻说